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4441500000045

第45章 对当前高校腐败现象的几点思考(2)

(2)中国人“官本位”的传统,在高校领域中表现为“学而优则仕”。

中国古代社会中“官本位”的思想与古代中国社会的腐败是分不开的。国人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寒窗苦读几十载,只为取得功名光耀门楣,步入仕途飞黄腾达成为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和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道出了读书人追逐仕途的理想和“官本位”的社会观念。今天我们的社会中这种观点也是历久弥新,现在考公务员的人日趋增多,很多人想走上仕途这条道路,以后衣食无忧。在高校中,有许多老师在教学方面或者学术方面做出一些成绩之后就转入行政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担任领导一职后便是每天大会小会不断,应酬不断,久而久之便远离了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沾染上一些“官气”,在道德方面不能自律的一部分人,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时就难以把持自己,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3)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宗法观念。

中国是一个重视血缘宗法的国家,古代中国的血缘宗法关系,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古代中国的统治政权,另一方面却以种种腐败的形式腐蚀和瓦解了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政权。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如《红楼梦》中所描写了亲戚关系,叠叠层层,只要有攀上一点点的血缘关系也算是亲戚。中国人也对世态炎凉有特别深的感触,就因为这个中心势力是可以伸缩的,一个家族的落败,也难免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悲凉景象。到今天,中国人依然重视血缘宗法关系,也衍生出了一些不好的作风如“任人唯亲”等。在高校中则表现为拉帮结派,在招生中为关系网中的人开门禁,等等。

2.现实原因

马克思的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认为:环境会塑造人,人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当腐败在一个社会中层出不穷时,几乎各行各业都涉及的时候,高校曾作为一座圣洁的象牙塔也难以独善其身。“腐败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传播机制,根据人际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社会地位高者的行为常常成为社会地位低者学习、参照和效仿的榜样;前者的榜样行为会大大加强后者的模仿动机并促使仿效行为的形成。”我们所经常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当一个社会中腐败存在但没有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了却惩罚力度不大的时候,或者腐败反而获得巨大的收益时,甚至一些腐败者因其善于掩饰没被社会发现,社会还赋予其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荣誉时,尚未腐败者就会通过腐败者行为的获益结果进行强化性的学习,进而模仿腐败行为。这也涉及了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的关系。还有一种行为是“逼廉为腐”,在具体一个单位内部,当腐败成风时,受群体压力的作用,廉洁者会受到极大的压力,最终可能因为自己无法承受孤独和压力也选择和腐败者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在腐败的这些机制的作用下,高校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1)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对大学精神的消解。

市场经济对高校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引入了西方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等,在其影响下高校的一些领导干部甚至于普通教师都在忙着赚钱忙着享乐,而一旦开了这个头,人对于物的欲望又是无穷的,很容易就走上了这条贪污腐化的道路。同时市场经济也容易使高校按照一般的市场经济原理来工作,如“竞争性”、“功利性”,等等。原来大学应是人文氤氲之所,培养和造就国家和民族栋梁之所,现在很多高校却追名逐利,以快速出名为目的。这样也很难保证其中的一些教授、老师也因急功近利而论文造假、学术腐败。大学精神本应是一个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一个大学育人处事的原则,而今天虽然大学的校训越改越华丽越具有人文精神,可是校训是用来行动的,而不是刻在校门口当装饰用的。

(2)高校体制上的弊端使得高校腐败现象有孔必钻。

英国历史学家洛德·阿克顿有一句名言:“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只要存在公共权力,就有公共权力非公共使用即腐败的可能。权力所能换取的利益越多,即权力的含金量越大,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而腐败由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一个条件即权力制约,因此如果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的话,那么腐败的可能性就更大。随着我国高校体制的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校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的自主权不断增多,高校领导的权力也不断增大,而相应的这些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的利益也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高校监督机制却没有相应地跟上步伐,如涉及高校经济收益等敏感问题的监督乏力,如高校教材回扣问题,由于涉及学校的经济创收,致使监督出现“盲区”。还有一些高校财务审计把关不严,审批、复核、报销制度和财务检查、审计监督流于形式。这些机制的缺失使得在高校中腐败现象极容易滋生。

(3)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价值观的转变和信仰的缺失是高校腐败的思想条件。

在我国社会转型前,腐败现象比较少发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腐败现象便日益增多。改革开放以后,改革所造成的利益分化、国内新富阶层的不断涌现,使很多人产生了发家致富的冲动。这时人们的眼界更开放了,目光投向国外,越来越羡慕国外有产者那种奢侈的生活,加上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刺激了人们之前掩藏的消费欲望。在信仰方面,现在崇信“钱”和“权”的人很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行为方式的改变。在高校中一些教授、老师也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在校内校外谋取经济利益,而稍有偏差之后就产生了腐败现象。

四、建立预防高校腐败的机制

1.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正是因为高校各种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各种腐败行为有机可乘。因此要完善高校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渠道进行监督。首先是对高校监督机制进行垂直管理,即上级单位直接监督高校的行政和管理工作,这样就避免了高校内部自我监督所产生的“走过场”的监督虚位现象。其次是要加强社会舆论媒体对高校的监督力度。社会和政府应提高对高校腐败的警惕程度,不要因为尊师重教的传统而忽视了对高校腐败问题的重视。可喜的是近些年来社会媒体对高校内发生的问题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大学生一有风吹草动便马上会引起社会上的争论。而今高校腐败问题也屡被披露报端,今后社会舆论也要更关注高校领域的腐败问题,让那些正在腐败或者想腐败的人时刻处于舆论的监督之中。再次要加强校内老师和学生的监督力度,形成一种完善的举报制度。

高校中自有清廉者,自有洁身自好、为人师表的好干部、好老师。那么这些人就要起监督和带头作用,对身边的腐败现象可以不惧地反映出来,而学生身处校园之中,也可监督一些老师、行政人员的作风,共同为构建廉洁的校园文化贡献力量。

2.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正如前文分析,腐败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思想的影响,也有今天社会大环境、大气候下所产生的不良思想的侵蚀。那么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清风道骨和浩然之气呢?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干部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涵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有那些“血缘宗法关系”、“裙带关系”,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思想,为天地正心、为民请命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熠熠生辉。今天,高校的领导干部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教育,自身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一个层次,只是有不少人在利益的诱惑下忘记了所应坚持的原则,没有人生来就是腐败的,都是在后天环境中无法抵制金钱利益的诱惑而渐渐迷失在物欲中。所以今天对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德育建设必不可少。

3.政府应加大对高校腐败的惩治力度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非常崇高的,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精英。在人们心中,他们是最有气节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知识分子的骨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人们心中,大学始终是圣洁的,而如今即便高校腐败事件屡屡败露,政府和社会仍对这些事件的惩治缺乏力度。因为在高校中充当腐败的一部分人员大多都是学识渊博,在学术或教学上颇有建树的教授等等,而国家往往出于爱惜人才的考虑,对他们的惩处力度不大。这也造就了一批尚未腐败者在看到这种腐败惩罚的后果时考虑腐败的成本与收益的问题。一旦惩治力度不够,则是腐败的成本小于腐败的收益,那么腐败就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相反,如果惩治力度很大,腐败的成本就会大于腐败收益,那么尚未腐败者就会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腐败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今天无论在社会的哪个层面,惩治腐败决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

【作者简介】黄巧玲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

参考文献

[1]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修订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吴丕.中国******:现状与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舒扬,莫吉武.权力市场化与制度治腐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涂莹.略论文化视角下的高校腐败问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专刊)

[5]戴永恒.当前高校腐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9(7)

[6]满连杰.高校腐败现象成因及预防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

[7]黄明光,潘玉进.剖析教育腐败的类型及其治理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