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批评学
14442900000017

第17章 以文学思潮为对象:批评解释学转型(12)

当代文学批评由于时间过于迫近,缺乏观照的距离,同时,批评家又难以逃出时间的约束,因而,当代文学批评所追求的科学性审美性历史性通常异常困难。怎样正确地评价当代文学是批评家苦苦思虑的问题,有的从叙事学、抒情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去批评当代作品,这种批评视角通常较难把握文学的艺术特征,其生命力一般证明是比较强的。有的从哲学、文化的角度进行批评,这种批评特别容易受到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批评当代文学,总是显得牵强附会,从古代哲学的角度批评当代文学,通常又显得过于迂腐,缺乏时代价值,因此,许多人热衷于从哲学、思想、文化角度批评文学,但少有成功者。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通常更糟,在哲学与文学之间,有可以贯通的文学阐释道路,但必须要有真正的哲学思维才能进行。在20********批评史上,海德格尔与巴赫金,不仅是两位有独创性精神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两位极具思想魅力的文学阐释者,前者对诗的阐释,后者对小说的阐释,显示了文学批评的最高境界。有的人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批评当代文学,这种批评通常融入了过多的主体******内容,因而,对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感受以及生存状态的阐发具有积极意义,给予人的启示也比较多。有的人从历史学和主题学的角度来进行批评,时刻抓紧文本,选择恰当的命名,以反映当代文学创作的总体面貌,此时,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通常难以深入。

总之,用新的方法,新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当代文学创作现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许多批评家急于命名,以造成某些文学创作的繁荣假象是必然的。真正的批评家必须是思想家,既要站在历史的视点上,又要站在时代的视点上,还要放眼未来,这样,批评才不至于偏离时代或逃离时代。在这一点上,俄苏文学批评家和法国文学批评家的探索很值得效仿,他们的批评家大多是诗人和思想家,因而,批评敏锐而又深邃,总有新的独创,从不满足借鉴异域民族的批评来为本民族文学批评命名,这是最自信的文学批评精神。巴赫金和德里达,之所以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开创批评的新时代,就在于他们不断进行思想探索,他们不满足于命名,而在乎从整体上把握批评的历史动向和现实动向。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的危害性已逐渐显示出来,这不仅指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的空洞性,而且包括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的僵死性。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缺乏文化创造和社会批评的活力就是明证,我们的时代有不少文学批评家关注对文学思潮的命名,但未诞生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真正具有历史美学批评眼光的当代批评家。批评家必须从这种空洞的命名中逃离,一旦急于命名,默认文学发展的虚假事实,文学就会变得更加放纵。西方艺术家在观照中国批评界的现状时指出:“中国批评家过于客气了”,的确,批评家过于客气了,硬要将孙甘露、格非等拉入到世界文学先锋作家之列,硬要将王朔、琼瑶、金庸视作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现象,硬要将苏童、余华纳入到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中去讨论,批评当然会失去主体性和权威性。过于顺从当代作家的“创作惯性”,而不能做出深刻的批评,这正是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的悲剧所在。

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通常只有当前的批评眼光,而缺乏历史眼光,更不能将当代文学的历史变迁置入历史文化的理性观照之中,因而,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在关键时刻的缺席,对批评功能和批评价值的放逐,也就成了当然之则。文学批评家放逐自我使命,遁入命名的游戏之中,正是当代文化的深刻悲剧。什么时候,文学批评能建立起多元的平等的和谐的价值观念,能够引导文学的多元并行多向选择的格局,批评才能真正从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中自救。在这种和谐的文化秩序未建立之前,拯救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的命名的唯一策略,就是返璞归真,抱朴守真,回到文学艺术自身应有的文化使命上来,回到文学的历史价值准则上来,这样,批评的命名不仅有效,而且具有文学史价值。

2.3.4文学批评的体验论倾向与生命本体论价值观念

通过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思潮的反思,我们发现,最好的文学就是不受思潮影响的文学,或者说,是能够开创思潮的文学,最好的批评就是直面文学自身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解释,回到文学作品自身的本色理解,所以,在文学批评思潮的反思中,应该找到通往“体验论批评”的道路,而不能再拘泥于“思潮的追踪”。消解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命名的弊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回到文学自身。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的解释,在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原初的文学批评,立足于作品体验而不必借助诗学概念的解释,这种批评解释,将自己理解成创作者,即置身在创作语境中来理解文学艺术,以创作的经验来评判文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批评本身不受制于理论模式,解释本身是批评者感悟与理解作品的精神行程,所以,从理论意义上说,这一批评模式并没有确立具体的批评价值范式,相当于审美体验解释。正因为如此,“体验论批评”这一术语的形成,就是对这一批评现象的总结。不过,许多批评家把意义论批评和形式论批评视之为科学的批评,而将“体验论批评”视之为非科学的批评,其实,很有必要澄清这种深刻的误解,因此,必须对“体验论批评”进行价值重估。体验论批评,在中西文艺批评史上有其悠久的传统,可以说,“本原的批评”几乎大多是体验论批评,中国古典诗论、文论和小说论、曲论皆如此,这种体验论批评源于对“本文”的鉴赏、感悟和妙解,因而,往往能够开发本心,表达出诗文独异之美。事实上,中国古代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是极其宝贵的文学批评遗产,不要小看那三言两语,往往直指本心,胜过长篇宏论。的确,“体验论批评”较少受到逻辑框架和理论定则之影响,由于重视那种本原的体验和直捷的感悟,批评本身少有“浮词赘语”,思想锋芒毕露,不加任何修饰,这种原本的批评给予人们沉甸甸又无限神秘的思考和体悟。事实证明,这种体验式批评魅力无穷又极具民族风格,其世界胸怀和民族精神,在体验论批评中放射出奇异之光彩;若无灵犀一点,就无法领悟诗文之滋味,体验论批评颇有独异之处,这是因为那零篇断简是“发自生命深处的歌声”。

正如前文所论,体验论批评的独异之处,特别表现在文体上。批评的文体,乃文章的自由象征形式,意义论批评和形式论批评在文体上崇拜科学范式。所谓科学范式,即严格地遵循思想的逻辑,因为论点的引入,论点的提出,观点的证明,文本的分析和结论的升华,皆有其严格的思想运行轨迹,这种科学性批评,一般采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段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的文体决定了意义论和形式论批评的局限。这种论证性的文体,往往是先有一整套思想观念,即对文学艺术形成根本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通常在批评中先于感性认识而存在,或者说,阅读作品,只是不断地在印证某种理论,某种美学学说的正确性,这无疑是用固定尺度去衡量创新性个人性作品。因而,这种从观念出发,从创作规律出发,从美学思想出发的批评,通常令文学艺术家极为反感,因为文学创作的复杂意识、创新意识和多元意识,不可能贯彻在文学的创作规律之中。永远无法以一般去概括个别,因为文学创作的“这一个”无法用理想尺度去衡量,意义论或形式论批评,在强调批评的科学性同时,往往失去了对文学艺术的本原的生命直观。由于体验批评的成功范例,大多是作家,因而,可以专门就作家的批评来探究这种批评的真谛。作家式批评,在文体上大有不拘一格的气派,因为他们从根柢上就不信奉什么文艺学、文艺美学、诗学、叙事学,他们在作品、生活和想象的世界中飞翔、感悟、判断,相信在生命活动中所发现的真理,相信在审美体验中发现的真理,较少受到文艺理论观念和美学观念的束缚。

他们往往不抱成见,顺从生命的直感,奔向作品,表达出心灵的感悟和心灵的历史,通过情绪记忆的方式来完成体验论批评。这种情绪记忆,是充满感情的,贯穿着丰富生动的生活图画,充满生命力感和强力意志。正因为如此,体验论批评的文体极为活泼自由,而且,没有一点科学性意味,因为那是源于生命,发自生命的诗章,那是生命体验的审美爆破。体悟不完的美,感叹不尽的情思,因而,这种体验论批评具有很高价值。这些体验论批评,在文体上极端随意自由,非语言艺术之高手,做不出这等绝话。体验论批评在文体上的自由,对批评家实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科学的批评有章可循,那么,体验论批评往往是灵性感悟之绝品,无迹可寻,不可重复。这种文体的自由,实质上,源于思想的自由或源于审美的自由。体验论批评之文体,切近随笔和散文,因而,它莫名难状且极端自由,而且,源于生命直感的体悟,思想必须找到这种自由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