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文体的自由,实质上,出于思想的自由。体验论批评家大多有其独异的生命体验,在《批评的灵性》中,张炜指出,批评家如果不是艺术家,“我们彼此就站在了两个世界里”,“他不是诗人,可是他在严厉地裁决诗章,千篇一律,怪腔怪调又严肃得可怕”,“没有感悟,也没有灵性”,“只有一位真正的诗人才可以充任批评者的队伍”。“体验派批评”特别强调切近生命本原,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体验派批评,喜欢就生命现象本身质问,在体验派批评家眼中,只有“活态的”生命现象本身,对这种原生的生命现象的体察和感悟往往成为批评的出发点。张炜的《融入野地》很能说明问题,他说,“无数的生命在腾跃,繁衍生长,升起的太阳一次次把它们照亮。”“我所追求的语言是能够通行四方,源于山脉和土壤中的某种东西,它活泼如生命,坚硬如顽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它就撒落在野地上,潜隐在万物间。”“在我投入的原野上,在万千生灵之间,劳作使我沉静。”这样的批评,是反思,是警醒,是灵魂的自语,是神智的独白,富有创造性,给予人们以启示。它不再是某种孤单寂寞的东西,而是温暖人心的“灵示”,这种创造性的话语,源于灵性的话语体验,胜过繁琐的历史证据。它必须充满真性情,必须是发自灵魂的声音,因而,体验式批评从生命的沉思引发。无边的情绪记忆,所有的生命情景,皆在心灵复活起来,对批评对象本身有透明的诗意领悟。情绪记忆,关联着万千种生命景象,等待着喜悦,等待着对话和独白,一旦情绪记忆敞开,生命的全部历史也就富于启示的意义。体验式批评关涉的情绪记忆,注重就写作意义本身进行质问;体验式批评之所以意义重大,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对写作意义本身进行质询。
本来,写作是生命活动,其意义不言自明,但恰好是这种“自明性”造成了写作的困境,因此,必须“追问写作意义本身”。在池莉看来,写作本身首先是生命活动,其次是生活发现,即没有对生活的发现和思考,写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写作“确证着”作家的自我本质力量。写作必定是有意义的,为兴趣写作,为游戏而写作,为钱而写作,毕竟偏离了写作的本义。在大多数作家看来,写作是对自我生命的塑造,是对生命秘密的显示,是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在写作者看来,必须面对拂之不去的生活疑问,必须为生命本身找到某种解释。这是一条漫长的苦旅,“语言表象所遮蔽的真实纵深,总是被不断揭发出来,令言说者大吃一惊。”不同的作家,对写作的智慧追求有不同目标,但探索生命的神奇,这一点有共同之处,的确,“艺术与心灵的活动连接在一起,生命的激情融化了一切。人物的根脉可以深植泥土,人物的灵魂可以融于万物。心界是我们已知的最大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着无法预测和感知的全部奥秘。”“我想,人格的力量最终还是表现在关怀巨大的事物上,只有无私的人才会将一腔心血花费在探索终极隐秘之上。只要有了那样一颗心,就可以做出各种曲折的表达来。”只有明了写作的意义,写作的信念才不至于动摇,因此,体验论批评,关心生命本质和生命自由之探寻,因为真正的作家往往会感到生命探索的艰难。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有的作家倾向于从神的角度去理解,坚信神不在异国,天国在我心中。有的作家,倾向于反抗荒诞和酒神精神,那从生命深处表现出的强悍之力向四周放射,就是自由之美。有的作家,倾向于对历史的透视,写出那历史中的生命真实,写出历史生命的当代意义。生命应该显示勃勃生机,放纵而又自由,生命应该充满美丽的霞光奇彩。生命不应受到压抑,生命中不能容许卑污,生命中必须对抗黑暗,生命中必须充满希望,因此,必须写出那些有生命价值的人物形象,必须写出有生命的语言。“土地的语言是久远深长的,特别广阔的,谁能沾上一丝一毫它的气味,那都预示着永恒。”“没有语言可以模仿和造就千万种声音而不相互重复,也可以只传递出永久的声音而不使听者感到单调。”因此,建基于这种生命体验和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批评,就具有了神奇的力量,所以说,体验式批评源于生命直感,达于生命的神圣和庄严,必然充满无穷的力量,最终,超越无心的机械的冷漠的批评,拨动了人们心灵的和弦。
2.3.5体验论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审美自由价值确证
体验式批评,在本质上就是诗性批评,是创造性的批评,是生命哲学的诗性表达,是美的散步,是自由的歌声,因为只有独异的灵魂,才能创造出“体验论批评”的奇迹。之所以说体验论批评更为切近艺术的本源,就是因为作家独有的创作经验、审美经验和生命经验在艺术对象中能够高度契合。体验式批评,有其基本的前提,即源于独有之审美经验。事实上,体验式批评的审美经验,与常人的经验有很大不同,他们能在平凡处发现神圣,能在众声喧哗中发现危机,能从新异怪诞中发现未来艺术形式。体验式批评家,皆重视审美经验的总结和发现。个人的智慧极其有限,即便是天才,如果不深入探究历史,不接触历史经典,不与古人和今人进行心灵对话,内心的创作火焰很容易熄灭。审美的视界,毕竟是有限的,在许多人心目中,天才喜欢读“无字天书”,而实际上,天才也要接受经典,鄙薄伟大作品的作家,只能说明自身的浅薄无知。在《读在泰山》里,张炜写道,“我眼里的好书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精致的书,另一种是大气的书,第三种是奇异的书。”“精致的书”,一般都写得诗情荡漾,有情致,有韵味,有独到的思想。“大气的书”,才是真正地教导读者怎样成为最有力量的人。“给你探索的活动和勇气,给你生存的决心和意志,让你毅然地投入创造和追求。”“奇异的书”,不是一般的新颖和别致,而是奇特到了深邃。在读《热什哈尔》时,张承志写道,“民众与国家,现世与理想,迫害与追求,慰藉与神秘,真实与淡漠,作品与信仰,尤其是大迎送的日子和人的心灵精神,在一部《热什哈尔》中,都若隐若现,于沉默中始终坚守,于倾诉中藏着节制。”“愈是采用更多的参考文献,愈觉得这部书的深刻,愈是熟悉清季回族史和宗教,便愈觉得这部书难以洞彻。这不仅仅是一部书,这是被迫害时代的中国回族的形象,是他们的心灵模式。”正因为体验论批评家对艺术品有其独特的审美发现,因而,他们的批评给予人们的启示也就丰富生动。
在体验论批评家中,我想特别指出其中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即王朝闻和王蒙。可以肯定,他们两位的心灵悟性极高,因而,在评价艺术作品时,其审美经验显得生动丰富。在这种体验论批评中,我们看到的是批评家的“妙心”和“妙赏”,他们引导人们发现作品中独异的美。他们的批评较少引经据典,较少边缘性探索,而是从生命直感和审美直觉出发,例如,评判《红楼梦》的创作本身,他们坚持体验论的理解。这里,既没有版本考证也没有红楼家谱,既没有烟酒茶的文化常识也没有无聊的争议,只有“妙心”和“妙赏”。批评家以其独有的智慧带领进入红楼梦那奇妙的世界之中,让人去体验曹雪芹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生命力,让人去和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作深情的交谈,让人去理解****时代的青年的心灵痛苦,让人去理解生命的压抑,生命的悲哀,生命的悲喜剧,生命的无常和神秘,让人去理解生命的哲学,让人去领悟生命的真理。曹雪芹的心灵世界,仿佛被王朝闻和王蒙彻底打开了,那是新鲜而又独异的体验,聪明的读者会借此重新遁入《红楼梦》世界,去洞悉所忽略的美,这种美的启示,是任何考证,是任何文化批判所无法达到的。
从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意义上说,王朝闻在人们心目中是个“美学家”。他不是那种运用术语构造美学体系的美学家,而是一位顺从生命直感,把握审美直觉的艺术家,是体验论批评家,这是“艺术家的美学”,正如《罗丹艺术论》一样,王朝闻是一位带领接受者去领略美的胜境的高明艺术家。他的《会见自己》、《雕塑雕塑》、《审美谈》、《论凤姐》、《一以当十》、《新艺术论》所提供的,皆是这样的范例。他完全沉醉在艺术对象中,对艺术品的强烈生命体验,浸透着诗性的激情,他对画,对雕塑,对戏曲,对诗文,对小说,对音乐的深情体验,显示出博大的宇宙般的境界。如果要从他的体验论批评找出一套理论范畴体系,那么,你一定会大失所望。他是一位完全浸泡到艺术之中的体验论批评大师,也许正因为他怀抱着对艺术的无限深心和情致,所以,才能那么强烈地感受到艺术美。当他被艺术所征服时,那心灵的话语就像淙淙的清泉喷薄而出,《论凤姐》中所选取的一些小标题,完全可以称之为“美的眼睛”,它使灵魂获得了某种震惊,使迟钝了的审美鉴赏和审美判断力得到了振奋。王朝闻有特别的神力,能从纷乱的文字中拣出黄金,这是一双敏锐的慧眼的审美发现。王朝闻尽管力图用马克思、黑格尔的艺术辩证法来分析这些问题,但这种理论框架其实完全融合在体验式分析中,并不占特殊位置,只有他那独有的鉴赏力在体验论批评中沉浮。我们很少看到有批评家像他那样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画一景充满如此的深情,他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体验论批评大师。体验论批评并不排斥理论,并不排斥哲学,而是艺术化的哲学,审美化的哲学,是生命的彻悟。王蒙则是另一位有影响力的体验论批评家,他解《红楼梦》别具一格,解李义山别具一格,解当代作家皆别具一格。他的体验论批评,甚至超过了其创作影响力,他说,“《红楼梦》对于我这个读者,是唯一一部永远读不完,永远可以读,从哪里翻开书页读都可以的书。同样,当然是一部读后想不完、回味不完、评不完的书。”
王蒙的体验论批评,写得极快,极自由,想写就写,想说就说。在做“体验论批评”时,王蒙比其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之创作更为随意和自由。王蒙的体验论批评,好突发奇想,极具戏谑性情调,那种幽默智慧和悲剧式体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天情的体验》中,王蒙就宝黛爱情所作的“生生证悟”极具灵性,那是何等雄奇、泼辣、惊险之文字,那是何等恣意、自由散漫之判断!心灵在这种自由体悟中完全敞开了,没有任何神秘,也没有特别庄严。正因为如此,他才为李义山之雨所动,在《雨在义山》中,他写道,“当他写诗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说与红楼、雨、飘零,灯、冷以及阻隔而又寂寞的心情亲密无间,体贴入微,另一方面却又以审美主体的身份君临于这些对象之上,自问自答,自怜自爱,自思自感。美的体验成为美的陶醉,美的享受,成为诗的灵魂,诗的魅力,诗的色彩。”能写出如此神性激扬的文字,怎能不沉醉在艺术的生命体验之中。王蒙之所以能如此独异地发现了艺术的美,除了他的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外,还有他的创作体验和生命体验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