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4后现代视野:走向思想与存在深处的先锋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解释的深度模式,是思想模式,是思想的永远自我超越。文学批评解释,作为批评家的生命文化活动,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使得文学与人生的意义,在对话式的话语交流中得到了延伸。相对而言,批评是无时不在的,这就使得批评自身具有平常性,批评之不能获得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批评的价值和文学的探索。因此,寻求文学的创造性和批评的深度精神表达,一直是批评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事实上,真正独立深刻而自由的批评,总想摆脱外在的流行的思想意念的干扰。寻求个人的思想的自由表达和生命的深入探索,是文学批评的深度模式追求,实际上,就是独立自由的精神模式,是面向心灵深入心灵融化心灵永驻心灵的精神活动。具体说来,文学批评的深度模式,可以在这样几个维度上予以展开,即坚守文学的“诗性综合解释方法”,寻求文学与精神科学的内在契合,这样就可以建立批评的“历史文化解释模型”。批评的生命哲学解释模型,批评的宗教精神理解模型,批评的社会生活理想与道德解释模型,是深度文学批评的可能性展望,这些深度批评解释模型,建立在对文学批评的历史现实和精神可能性的深入把握之上,因此,批评的深度模型,必然具有实践可能性和思想可能性。
建立批评的历史文化解释模型,是文学批评的精神深度追求,文学皆有自己的历史时代性特征,一般说来,当代性文学批评较难运用历史文化解释模型。这并不是说,当代性文学作品完全不能运用历史文化解释模型,例如,历史性的当代文学作品,就需要历史文化解释模型,而是说大多数文学作品较难运用历史文化解释模型,因为它本来涉及的就是当代性生活。如何运用历史文化学的批评模型?批评者需要对作品所涉及的文化自身进行价值评价,要真正理解这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文学,就不能完全脱离特定的中国文化历史。文化历史解释,离不开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时尚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文化中,可以自由地展开人的心理文化结构的描写和分析。文学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它是民族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自由的描绘,从文学与文化的关联中,我们能够自由地建构文学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联系。在文化历史解释中,可以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与消极价值的深刻理解。
建立文学批评的生命哲学解释模型,是文学批评的深度解释方式,它需要对生命有伟大理解和伟大热情。批评源自于艺术,艺术源自于生命,所以,批评需要回归生命,回到生命的批评,最具有艺术的力量。建立文学批评的宗教精神理解模型,也是文学批评的深度解释模型,它不仅有助于生命的探索,而且有助于生命价值信仰的确立,宗教对人生有伟大的理解,它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建立文学批评的社会生活理想与道德解释模型,是具有深刻社会生活意义的解释模型,它不仅建立了文学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历史关联,而且真正能够表达作家与批评家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从而真正实现“批评的正义追求”。文学批评,必须摆脱一切工具性的操纵,必须摆脱一切虚假的意识形态的操纵。批评必须正视真实,表达生命的正义和社会的正义,这样,批评就是真正的良知代言方式。一切面对精神面对真实面对生命面对心灵的批评,必然具有自己的精神深度,这是文学批评的永恒价值所在。只有深度的批评,才能淌过历史的河流,并在人类的心灵激起浪花,文学批评的深度模型,是精神文化模型,而不是形式美学分析的模型。
批评文本的创建,从根本上说,是思想意识活动,因此,如何构建批评的深度,批评的方法论选择显得极为重要,例如,文学的历史批评,文学的哲学批评,文学的审美批评,文学的语言学批评,文学的社会学批评,文学的文化人类学批评,等等。不同的批评方法,有不同的批评效果。文学的哲学批评的基本范式与可能是什么?海德格尔、阿多尔诺、许莱格尔、尼采等,皆是哲学批评的模范。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如何构建了思想的深度?在对弗兰克教授的哲学批评有了深入认识之后,可以发现,“文学的哲学批评”并不注重文学作品内容的还原。审美还原工作是哲学批评所不屑的,他们注重思想问题本身的理论延伸或思想史延伸,他们极为注重思想本身,只是借助了文学的基本事实设定了哲学的思想目标。如果说,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歌的批评中有所还原,或者说,对原始文本的内容有所关注,有所保留,那么,真正的哲学批评,只是将诗人或作家予以抽象,或者从诗人的形象与思想精神中引发思考。文学批评文本的自由,主要表现在创造诗意文本还是哲学文本上面:“诗意文本”,给文学批评带来审美的自由;“哲学文本”,则给批评带来思想的欢乐。至于文学的历史考证性文本,应该从历史学意义上理解,不应从文学批评意义上理解,因此,文学批评的本文创建,主要是诗意本文与哲学本文的创建问题。文学批评诗意文本的创建,是文学批评的正宗,这是文学批评最主要的任务,我们就是要激发情感,解放想象,创造欢乐,这是文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文学批评的根本任务。文学批评的诗意文本的创建,应该构成最主要的批评力量,但是,也应注意,文学批评要使文学不断走向深入。文学批评的哲学文本创建极其重要,就当前或历史的中国文学批评格局而言,在批评的哲学文本创建方面显得很不足,因此,文学批评哲学文本的创建,应该作为批评事业的崇高任务。
文学批评的诗意文本创建,就是要把握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力量,越是能够深刻地把握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就越能创建诗意文本。好的诗意文本,就是审美发现的证明,文学批评的诗意文本,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其中燃烧着艺术的激情。从当前的批评实际来说,“诗意文本”对艺术有着非常细腻独特的感受,能够抓住美丽的艺术瞬间。按照情感表达模式,诗意批评文本往往能够抓住艺术的形象的意义,因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造形象”与“表达真理”。如何让艺术的形象活着,充满感人的力量?这不是往人物身上灌注思想能够完成的。艺术家触摸思想,不像哲学家所做的那样,很多艺术家皆是极感性的人,他们往往解释不清楚自己的创造意图,或者说得很模糊,从感性出发,结果,还是回到了感性,但是,他们确实善于创造许多感人的瞬间,这种感人的“生命瞬间”抓住了你,让你知道生命的本原意义。与此同时,你不要忽视诗人艺术家的抒情力量,他们面对生命或自然,可能进行一大段生命沉思,这些抒情语言,不是为了思想,而是处处有着思想的意味,这是人在极原初的生命状态中对生命存在的感悟。
文学的诗意文本,就是形象与语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体,达到了生命抒情的作用,文学批评的诗意文本就创建完成。“语言的魅力”,在文学的诗意文本中太重要了,你见到的就是“美的语言”,“抒情诗一般的语言”。文学批评的哲学文本的创建,则要强调“思想的力量”。它可以具有诗意,但更主要的是思想的价值,这种思想解释不是套用的,而是源自作品本身的思想。文学批评哲学文本的创建,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任务。从文学自身思想,不是从哲学或宗教或伦理找出一些概念,而是像哲学家那样直接面对文学与生活,在哲学文本的创建中,哲学、宗教和伦理的思考,可能最能接近文学思想内部。只要是从作品本身引伸出自由的思想,就可以建构文学批评的哲学范式,文学批评,不是对作家作品的思想还原,而是由作家作品出发对生命存在或人生幸福自由的沉思。在德语诗学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这样的批评文本,例如,《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或欧洲的黎明》,就属于哲学的批评文本,事实上,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的诗歌的解释》,《荷尔德林诗歌中的莱茵河、伊斯特尔》、《荷尔德林的诗与希腊》,等等,皆是最著名的哲学批评文本建构。像这样的文本很多,许多哲学家的学术批评工作,就是从文学文本出发形成哲学之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诗人作家极注重诗意文本与哲理文本的双重建构,如果没有诗意文本,就很难进行诗意批评或哲学批评,反过来,文学批评的哲学文本建构,就是要促进文学创作本身向思想的深度发展,使现代民族国家文学能够具有更为深广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甚至文明内容。这样,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共同走向了“思”,走向了“生命存在”,艺术中就有了“神圣的寄托”。
第四节生命自由沉思:文学批评与批评家的思想尊严
8.4.1文学批评的思想任务与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批评家
是审美批评优先于思想批评,还是思想批评优先于审美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批评家的认识。在追问什么样的批评家才是真正的批评家时,是强调审美批评还是思想批评呢?显然,批评家必须是审美批评的行家,但是,更应该是思想批评的先驱者。只有思想批评,才能使文学批评显示真正的时代影响力,并且引导人们把握前行的正确方向。从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来看,真正优秀的批评家,为数并不多,即使是在现代,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文学批评作为“职业”,伟大的批评家依然是凤毛麟角。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真正伟大的批评家,永远是那几位被反复谈论的具有经典性批评著作的思想者,例如,钟嵘、刘勰、严羽、王夫之、王国维、梁启超、鲁迅,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矢志成为批评家,比立志成为作家,在文学事业上要受“更多的考验”。批评家应该是富有思想的人,富有诗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文学和语言的精妙的人,忠于感性体验并能上升到理性反思高度的思想者。批评家,具有文学的独特感知力,能够自由地判断文学与非文学之界线。批评家,可以忠实于一文学,而反对另一文学,应该对自己喜欢的文学进行理性的判断,对自己不喜欢的文学,或出于道义批判,或出于真正理解了文学的本质而进行自由批判,或因不理解而保持沉默。
批评家不是万金油,不是包治百病的巫师,并没有监视文学创造的权力,只有捍卫文学价值与生命真理的权力。从文学史的大量事实,可以看出,批评家的角色是这样被赋予的:一是诗人作家担负着批评家的角色,他们发表关于文学的看法,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释。诗人批评家,不仅富有思想的热情,而且能够对文学进行真正的判断,艺术家同时是批评家。二是政治家承担文艺批评的任务。他们从政治与社会的立场出发,对文学的功能价值进行政治学或社会学的理解,根据文学的政治表现力判断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三是文学史家担负文学批评解释的重任。他们在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不仅形成了文学经典观念和经典意识,而且对文学本身形成确定性的思想艺术价值判断原则,因而,他们对文学的批评富有思想的与历史的力量。四是报刊专栏作家担负批评的任务。他们往往能够及时地对当下的文学创作现象或文学作品做出敏锐的判断,以便指导读者和促进销售。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批评家,并非天生就是批评家,而是由于社会角色的需要,或者由于特殊的思想机缘,才选择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