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我们在小镇上散步,看到各路游人穿着花花绿绿的服装,端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装备,甚至还有人挎着望远镜,有说有笑地沿着后山小路向上走。遇上包车的几个同伴,他们招呼我们同去。我们告诉他们,不敢看。他们笑我们胆小。
经过一座山门,看到几个僧人,我上前去问路,想到寺庙看看。僧人问我怎么不去看天葬?我奇怪的看看他,问:“为什么要去看呢?”他说来这里的人大多奔着看天葬来的。我问他去看过没,他说天葬很神圣,不能看。
我对他说,我也这么觉得,跟他学,我们也不去看。僧人听我这么说,咧开大嘴嘿嘿地直点头。我们转身要走,僧人对我竖起大拇指说:“你很另类!”
这个词从他嘴里说出来,我感觉他也很“另类”。但明显这是对我的夸奖。于是,我对他也竖了大拇指。
我们注定要成为朗木寺小镇的另类。不去看天葬,就不会被心情沉重的亡者家属在心底责骂。不在天葬师如刀般锋利的目光下用镜头对准天葬台,就不会在猎奇之后面对佛祖做无用的忏悔。如果是这样,我甘当另类。
省钱有“道”
景区景点的门票是旅行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知名景区,高昂的门票价格和林林总总的收费条目让旅行者叫苦不迭。可是既然远道而来,又不能转身离去,只好硬着头皮到此一游。
通常情况下,游客满意度与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和当地人的热情程度成正比,而与旅游者人数和景区票价成反比。旅游景区的旺季票价贵,而且总是人满为患,服务质量和热情程度的降低也是必然的。所以,游客此时的满意度也会随之降到冰点。
对于游客来说,服务质量和热情程度是无法控制的,游人数量也干预不了,但如果能够在门票上动动脑筋,还是可能收获一份特别的惊喜。
进九寨沟游玩所要花的钱分为两部分,一是220元的景区门票,二是90元的环保车票。门票和车票可以分开购买,并且景区不强制买车票,游人可以选择买或者不买。如果不买车票,不能从景区正门进入,因为进入后就是环保车站,可直接乘车去往景区的各个景点。不买车票的“待遇”是从正门左侧的小门进入景区,这里连接着徒步栈道。
我们没买环保车票最初的想法是为了省钱,但后来才感觉到,在人声鼎沸的景区中和比北京300路公交还拥挤的环保车上,那三个小时的栈道徒步竟然成了九寨沟最美的回忆。
早上7:00,我们像上班族等公交车一样地排队买票,然后便和大部队分开。从木栈道入口进入景区,这一路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映在眼中的时而是苍松翠柏,时而是幻彩的海子。眼前的路一会狭窄得貌似不能通过,一会又豁然开朗如同走进世外桃源。栈道与盘山公路始终相伴而行,不时有环保车从公路上开过,看到我们自由自在地穿行在美景中,车里的人一定很羡慕。
一路边走边玩边拍照,三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距景区大门8公里处的树正寨,这也是环保车的第一个停车点,理论上讲我们已经可以“合法”乘车了,因为景区内是无人查验车票的。但此时,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热闹的大集市中,游兴全无了。
景区省钱的门道有很多。
有常规的,如凭证件获得折扣,一般景区都会有相关规定,学生证、教师证、老年证、导游证、记者证、军官证、残疾人证等。
也有非常规但合法的,我称之为“另辟蹊径”和“避开售票”。“另辟蹊径”适合自然类景区,比如我们到过的青海湖、呼伦贝尔草原等,没有进人工建设的景区,而是在另外的地点欣赏同样的风景。“避开售票”是在非售票时间进入景区,比如在同里、乌镇、西塘、束河等古镇,西双版纳的总佛寺,南京雨花台公园,烟台的烟台山公园等,每天都有固定的售票时间,通常一早一晚是不用买票就能进入的。
还有非法逃票,为分“心安理得”和“心里不安”两种情况。“心安理得”的逃票也多发生在自然景点,比如我们在新疆喀什的卡拉库里湖,当时某旅游集团在几乎没有任何投入成本的情况下,在湖边围起栅栏作景区收费,我们从景区前方二百米没有围栏的地方大摇大摆地进入。在云南虎跳峡和新疆那拉提,我们把钱交给了当地司机让他们带我们进了景区,让当地老百姓赚了钱也算心安。“心里不安”的逃票多是为了寻求一种野外的刺激,比如在新疆禾木、黑龙江漠河、青海茶卡盐湖都曾经干过逃票的事。呵呵,不好意思再提。
茶炉旁的一夜
西部之行进入到第四十天,我感到有些疲惫,背包压得双肩生疼,一阵阵的痉挛,膝盖和大腿关节的运动老伤又开始发作,对路上的风景也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家在向我热切地呼唤,我们像一只该收线的风筝,准备回家。
呼和浩特的夜晚是骤然降临的,就像电影高潮刚过,突然响起了片尾曲,让人意犹未尽。再也没有兴致去逛呼市的商业街区,也没有欲望去品尝当地的小吃。这是旅行综合症的表现之一,每到旅行快结束时,就想快快回家,无论行程是一星期、半个月,还是一个月。仿佛出行前就在大脑里上了发条,固定了结束的日期,越到后来动力就越不足。
我一直坚持一个想法:绝对不能拿旅行当职业。尽管我佩服别人那样做,但不适合我。旅行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生命。不旅行我会死,如果只旅行我也会死。因为成为职业的旅行将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旅行,对于我而言,它就没有了意义,我等于失去了生命。
不想过早地进候车室呼吸那里污浊的空气,我们在人来人往的站前广场上找了个不易被人踩到的地方坐下,等待着检票进站。票拿在手上又看了看,揣进兜里,吉美嘱咐我别弄丢了。
火车是慢车,座位是无座,出发时间是22:00,终点站是天津,而且呼和浩特不是始发站。我能够想象这一夜的辛苦,这都无所谓,因为明天我就能躺在家中的大床上舒舒服服地睡大觉了!
在西部旅行,有好多个夜晚我是睁着眼睛挺过来的。尤其在新疆,城市之间距离遥远,动不动就要十几二十个小时,只有坐夜班车才能缩短路途上所用的时间。不然,像我们全疆几乎转遍至少要耗时一个月。
车上人多超过了想象,车厢内已经没有站人的地方。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我们和另外七八个乘客分享这块地盘。此刻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立锥之地”,就是连蹲下的空间都没有,姿势的变换也只限于上半身。
车过大同后,车上人少了一些。我把两个背包并排放倒,我们坐在上面。吉美不忍心,说大包被坐好可怜。我安慰她说,我们背了它们一路,为我们服务一下,它们会高兴的。
从来不知道,坐着的感觉是这么好。不过,由于包不平,还得不时变化着屁股与包接触的位置。从车门钻进来的冷风让吉美一个劲地打哆嗦,我用报纸把门缝塞严。车到了下一站,车门打开,刚塞的报纸就被列车员无情地当垃圾处理掉了。
再上车,我们把临时的座位移到了茶炉旁边。这里倒很暖和,但是格外脏,地是黑乎乎的,还总有乘客过来打水。过了好久,吉美倚靠着我睡着了。我不敢动,怕她醒来。
旅行为什么能让人乐此不疲?有时还要冒着严寒、顶着烈日,遭着平时无法忍受的罪。我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想这个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的问题。
人的潜能在旅途中被充分地挖掘。旅行者偶尔会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的坚强,原来自己是那么有毅力,原来自己是个勇敢善良的人,还有着睿智的幽默。
逃离了机械的生活和嘈杂的城市,人能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回那个真的自己。被钢筋水泥和格子间凝固的冷漠在旅途中相遇相知的温暖中苏醒。地铁中彼此拥挤但无言以对的亲近让人习惯了形同陌路的尴尬,只有上路才重新懂得人与人之间相逢的缘分是那样的珍贵。
抱怨生活的人只能做生活的奴隶,而敢于突破常规的人才能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别太在乎日子过得是苦是甜,也别过多计较得到与失去,只为遵从渴望而去奋斗。成与败不在外人的评判,而在你努力的过程当中,就像“旅行不在乎目的地,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一样。
也许我酷爱旅行就是因为它能让我不加修饰地做人,走自己想走的路,陪伴着我的爱人或被她陪伴着去看想看的风景,牵挂着我的父母或被他们牵挂着感念家的温馨。旅行让我学会放弃和珍惜,放弃己所不欲的细碎,珍惜我该珍惜的一切。
在茶炉旁,我独自思考着又过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