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是古代国别体史料的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
原文
召公谏厉王弥谤
厉王①虐②,国人③谤④王。召公⑤告曰:“民不堪命⑥矣!”王怒,得卫巫⑦,使监⑧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⑨。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⑩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
①厉王:周厉王,名胡,夷王之子,公元前878—公元前841年在位,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②虐:暴虐,残暴。
③国人:古代把住在大邑里的工商业者称为国人,这里泛指民众。
④谤:指斥过失。
⑤召(shào)公:即邵穆公,名虎,周厉王的卿士。
⑥不堪命: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堪,胜、任。
⑦得卫巫:找来一些卫国的巫人。巫,以降神、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⑧监:监视。
⑨道路以目:路上相遇,彼此用眼睛示意。意谓人们因害怕被怀疑为谤王,见面不敢讲话。
⑩弭(mǐ):禁止,消除。
乃:终于。
是:这,指厉王弭谤的方法。
障:防水堤,此用作动词,筑堤堵塞。
川壅(yōnɡ):河水堵塞。
溃:决口,崩溃。
是故:因此。
为川者:治河的人。
决之使导:疏浚水道使它流通。
为民者:治理百姓的人。
宣之使言:宣导百姓使他们能尽言。宣,宣导。
听政:处理朝政。
公卿:三公九卿。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至于:以及。
列士:指上士、中士、下士。
瞽(ɡǔ):盲乐师。
史献书:史官进献史籍。
师箴(zhēn):少师进规箴的言辞。师,少师。箴,规劝的言辞,这里用作动词。
瞍(sǒu)赋:盲人诵读公卿列士等所献的诗。瞍,无眸子的盲人。赋,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来朗读。
矇(门ɡ)诵:盲人讽诵箴谏的文辞。矇,有眼珠而看不见的盲人。
百工:各种工匠艺人,一说百官。
庶人传语:平民把意见辗转反映给君王。
近臣:君王左右的臣子。
尽规:尽情尽责地规谏。
亲戚:指与君王同族的亲属。
补察:弥补过失,监察行为。
瞽史:乐师和史官。
耆(qí)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这里指朝中有德望的老臣。
修:修治,这里意思是劝谏。
悖(bèi):逆,违背。
犹:犹如。
于是:由此,从这里。
出:生产出来。
原:宽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可灌溉的土地。
口之宣言:百姓口中自由说出的话。
善败:好坏。
兴:体现,表现。
行善:推行好的。
备败:防止坏的。
所以:用以……的方法。
阜:增加。
成而行之:考虑成熟后,自然流露出来。成,成熟。行,表现、流露。
其与能几何:能有几个人赞助你呢?与,赞助、赞同;一说为语助词。几何,多少;一说多久。
三年:三年后,指公元前842年。
流王于彘(zhì):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彘,地名,在今山西霍县。
译文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像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百姓口中自由说出的话,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绝妙佳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