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厉王在位的时候,荆山住着一位叫卞和的年轻玉匠。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是有名的玉匠,一次意外,祖父和父亲都去世了。临死前,祖父为他指点了一块宝玉的所在地。
卞和日夜不停地凿岩壁,终于采出了一块璞玉。可是,这块稀世的璞玉加工很困难,必须集中天下最好的玉匠一起合作,才能成功。于是卞和跋山涉水,来到京城,要求面见楚王。
楚厉王一听有人献宝玉,很高兴。可等卞和献上璞玉一看,简直是一块顽石。楚厉王问:“它到底有什么稀奇之处呢?”
卞和回答说:“这块璞玉经过雕琢之后,没有一点瑕疵。除此之外,它还有三件异之处:一是放在暗处能自然发光;二是永远不沾尘埃,还可避邪除怪;三是冬暖夏凉。”
楚厉王不信世间会有如此至宝,于是请宫中的玉官来鉴别。玉官看出它是块少见的上等璞玉,可一想,要是卞和献玉成功,自己就会把玉官的位置让给他。于是说:“这不过是块顽石,大王,卞和不过是想用它骗取一笔赏金!”
楚厉王大怒,要杀卞和。玉官出了个恶毒的主意:“大王,不如砍他一只脚,让他活受罪。”
就这样,卞和被武士砍去左脚,扔出宫外。卞和满腔愤怒,但仍紧抱着那块璞玉。
7年之后,厉王死了,武王登基。卞和又萌生一线希望,再次去献玉。他坚持事实,不肯低头服输,结果又被砍去了另一只脚。
50年过去了,楚武王死了,文王继位。已有80多岁的卞和,听说文王继位,他再次产生了希望,可他现在自己连路都走不了,怎么去献玉呢?于是,就抱着璞玉大哭起来,一直持续了3天3夜,哭得荆山下住着的人们也随着这哭声叹息不绝。
这天,文王派出去寻访贤人的大臣听说了这件事,来看卞和问:“你两次献玉,失去双脚,现在又想到京城去,难道说你为了献玉请赏,连命都不要了吗?”
卞和睁开双眼说道:“大人,你错了!我卞和决不稀罕赏赐,我恨的是稀世珍宝被当作毫无价值的顽石,忠贞诚实之士被诬蔑为撒谎贪财的小人。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若不能让事实大白于天下,我是死也不能瞑目的!”
大臣听后很受感动,于是用自己的车子,送卞和到京城。文王听了大臣的讲述,答应按卞和的话试一试。很快,楚国最好的玉匠都被召到京城,在卞和的指点下,对璞玉进行了精细的雕琢加工,终于得到了一块毫无瑕疵的美玉。
楚文王接过玉来一看,果然和卞和说的丝毫不差。文王大喜,要加封卞和为大夫,还要给他无数的赏赐。可卞和不肯接受,要求回到荆山去。
楚文王只好送他到荆山,可还是给了卞和以大夫的待遇,并让人伺候卞和。
从此,那块美玉成了楚国的传国之宝,被称作“和氏璧”。
卞和为讲实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这种最简单、最纯朴的求实精神,其实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应该珍视的美德。
名师点评:
文王为了纪念卞和,遂把这玉取名“和氏之璧”,也就是今天的和氏璧,后来这块美玉名满天下,惹起事端无数。
而得遂心愿的卞和,安安稳稳地渡过生命中的最后时间。
“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诗人李白用一种遗憾的语气感叹了这个故事,而两千多年后的人们,会怎样去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