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人间五月玉佛山(庄文达散文选)
14633100000033

第33章 柴米油盐酱醋茶(8)

人生价值观念不同,必然导致人生态度不同。所以,万琦选择了文学院,这些人选择了文学。来文学院学习的学员,怀揣着各式各样的梦想,有干部、有领导、还有商人、还有大款,但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工人、农民工、纯农民,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证,但却还抱住和坚守文学不放。更十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生活底层独特的感悟、对社会环境深刻的悟性,对世态炎凉清醒的不麻木,对人间万象剖析描绘的不随波逐流,让万琦动了恻隐之心。用万琦自己的话说:“我面前的人和事,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没有高低之分,优秀的人是来自骨子里的,透着人性的光辉,也许他位卑,但骨子硬,有血性,站在那就是条汉子;我从来不艳羡权势和富贵。”万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所有的学员,都是一视同仁。如果说他对学员还是有偏爱的话,那则是更多地给了那些来自于社会最底层的那些学员那些作家。所以,才有了那些作家那么多的作家,笔下与文章里的万琦。许多有思想的人,都是在穷途潦倒走进生活死胡同时,才拐点走上文学之路的。因为文学,可以把苦难,当做你一生的财富。当把苦难不再当成苦难,而把它看做是上天一种恩赐时,你就超脱了,活到了一种人生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时,重要的不是你背叛自己,是应该学会感恩。

辽宁文学院,从一九八四年一月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八年的历程。相当于整整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有了“文坛黄埔”之称,享誉国内外。在“建国60周年中国教育品牌评选宣传活动”中,辽宁文学院与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四川巴金文学院一起,被授予“中国教育卓越成就奖”。在《散文》、《美文》等报刊专事散文写作的谢子安(第八期会员轮训班学员)撰文回忆说:“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天空是云蒸霞蔚的绚丽夺目的迷人景色,开始听说省城建立文学院了,那是一个专门培养和造就作家的摇篮……来文学院的人很骄傲,他们公开见面时常常要讲我是黄埔X期的很牛气很馋人的话,在酒桌上,还要喝一杯黄埔同学会的酒,这么一杯酒,别人因为不好掺和而要被冷落一下的,让人感到渺小而惭愧了。”尽管后来文学不再时髦景气诱人,“因为向往文学黄埔的理想和精神,也还是要去的,比如像我。”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谢有鄞,把进辽宁文学院学习,看做是“重要的登陆”。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车培晶则说:“文学院在我的印象里是神秘而神圣的,她不亚于哈佛、剑桥一类的高等学府。”辽宁签约作家常星儿,有出版社要给他出带“手稿”的自选集,他特意回到文学院找万琦要了稿纸誊写。有作家不解以为他是“小气”,他理直气壮的辩解说:“我想让‘手稿’上有‘辽宁文学院’的标志。”

万琦与辽宁文学院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这样,在辽宁文坛或者说出出进进辽宁文学院的人,在回归母校或者回忆母校时都不放过万琦。有作家说,“描写万琦”,是辽宁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尽管有些夸大之辞,但你不能否认,相关文章和以万琦为老师形象的作品,不在少数。

是什么神秘力量让许多学员作家记忆万琦描写万琦?有作家用万琦开办博客宗旨的一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温暖别人,感动自己。”原来,万琦用其平易近人的谦和与无私无悔的挚爱磁力,帮助和吸引了学员。二十多年来,从文学院走出的学员作家,成百上千,万琦却基本记得。他不但记得你,还能叫上你的名字,甚至你在哪个班学习与谁谁谁要好与谁谁谁有憋都还记得。因此,每当你回归母校,他会打电话把你在省城对脾气的同学找过来一聚。正因为这份亲情这份温暖这份感动,所以你远离省城远离母校,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要跑到万琦的博客上去浏览去看看,去会会其他的同学;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没有博客开了博客;不会电脑不会打字不会博客的,万琦就会主动教你打字教你上网甚至帮你申请开博客,直至弄懂弄通学会经营为止。

在校是师生是朋友关系,离开是亲人是牵挂的关系。有学员作家说,“万琦老师,凝聚了文学院很大的人气。且今,一直保持,经久不衰。”

自古圣贤多贫贱,从来纨绔少伟男。“文学改变命运”,构成了文学院在民间传说中的具有感召性。尽管在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但谁也无法否认:文学,是一种感受、是一条道路、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是一种文化的客观存在。作家是一种职业,文学是一种产业。作家靠文学出卖谋生,文学靠作家的集群形成产业链。来到文学院,你就会有更深一层的人生体味,更宽一层的思想感悟、更高一层的文学展现。就因为如此,现在还有许多人抱着梦想和希望,愿意和渴望来文学院学习,看一看传说中的和现实中的万琦,或拿起笔或敲敲键盘,经过深思熟虑对比参照之后,也写一写《作家笔下的万琦》。

2009年12月初稿·2012年1月二稿

等雾散去

你始终是我的一个梦,一个朦朦胧胧的梦。花非花,雪非雪,夜半来,天明去。

在这个秋冬交替的季节,傲霜的菊花已经谢了。雪已经下过了,但又融化成了雨水。大地非常潮湿,冷暖气流像上个世纪四五年共产党军队在东北与国民党军队的“拉锯战”,频繁的更迭交替。雾,是这个季节的专利。

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化时,天气晴朗却清冷;融化后,气温又开始回升。大地非常泥泞,天空又开始有些混沌,几乎没有风。空气的湿度,越来越大,让人微微的感觉到有几丝压抑和呼吸不畅了。还没有落尽树叶的垂柳,老绿新黄的叶子,还顽强的固定在大大小小的柳枝上,不肯落去。但几场霜降、几场落雪,早已把它们冻伤。尽管它们很顽强的固执坚守,绿色流淌的血液,已经不会再滋润它们了。至少要等到来年,来年春天的萌发,但那已经不是“此情此景”,应是时过境迁,物不是人亦非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唱着弘一法师这首歌,为你“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夕阳山外山,今宵别梦寒。心冷了,地面也开始冷了。

心冷了,离愁渐远渐无穷。但还有想念、还有相思、还有祝福: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地冷了,夜凉薄晚孕奇烟。起雾了,模糊了双眼、模糊了视线:雾锁山头山锁雾,天接水尾水连天。楼台尽失、道路尽失、灯火尽失、月迷津渡,让人望断桃源无寻处?

好大的一场雾。清晨起来,还没有散去:“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溟溟漠漠,洁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让朝阳失色,天地昏暗。说伸手不见五指,未免有些夸张。但“能见度”确实很低,十米以外,朦朦胧胧一片,混沌不开,是什么也看不清的。

雾,是冷暖气流的恋爱,是爱的深重,是爱的迷茫。

天地是迷茫的,我心也是迷茫的。我在迷惘中,等雾散去。

等雾散去,我期待着“十雾九晴”的灵验。但在辰时,太阳没有照常升起,应验的却是“十雾九晴”的另一面:雾霭沉沉,天又放阴,雾天是雪天的前奏,来如春梦不多时,朝云去似无觅处。又要下雪了。

在雾里,那挂在树枝上老绿新黄的柳叶,成了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水龙吟》。

有雾在,虽说缩短了天地间的距离,空气中的水汽趋于饱和,在肉眼看不见的过程中飘浮游走,引诱诗人吟咏、引诱画家泼墨,使山水在朦胧中变成幻影美景,完成了一幅幅雾里看花的水墨丹青。一切都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一切都在是有是无的缥缈之间,近在咫尺,伸手可及。

有雾在,就像是那一个阴雨连绵的天。在淋湿的心境里,与你默默送别,我没有带伞,你也没有。即使带了,也不会撑开。因为,在这个雾的世界里,没有人穿雨衣,也没有人打伞,都来去匆匆,都很陌生,都在游走间梦游。都在等雾散尽,都在期盼着太阳升起来。但太阳始终没有升出来。于是,有人就想坐飞机,我也想坐飞机,去穿过云层,去看太阳,去追你。但飞机不敢穿破眼下黏黏的浓浓的大雾。飞机没有起飞。所有的航班,都停了。

不但飞机封航,就连高速公路都封了,分别打出“黄色”“红色”预警信号,长途汽车客运却幸灾乐祸借故推辞。但在其他的道路上,却发生了不计其数的车祸。不断地为“天灾人祸”增添新的注解。谁都知道,雾是在地面起的,与上天无关,但地面上的人,都这么说。谣言重复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在自然面前,人不仅仅是束手无策。雾霭重重、阴霾重重,让人们的生活节奏不得不慢下来,尽管照常要柴米油盐酱醋茶,照常要上班,至少与平时慢了半拍。为生存为生活照常忙碌的人,没有诗情画意。无缘对面不相逢,擦身而过转成空。人非人,梦非梦,一切都在意料意外中。

一个雾锁重重,便有两种心境,两种情景。而于我,却是矛盾的徘徊。

冬天这个季节,就是多雾的季节。也是个多梦的季节、多事的季节、夺命的季节、离别的季节、相思的季节、失恋的季节。南方的冬天,比北方多雾。但今天的北方,却是个暖冬,雾不会比南方少。

我在等雾散去。尽管我知道,雾散了,还会有雾;尽管我知道,北方的冬天是漫长的。雪莱说过,冬天到了,春天就不会远了。雾有轮回,人生也会有轮回,春季也会有轮回。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唱着弘一法师这首歌,为你送别,与你在雾里梦里相会: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尽管现在什么也看不清,但我确实在等雾散去,期待着你我那一个共有的实实在在的明媚之春天的轮回!

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是诗、是画,也是人生。

人生也是自然,自然丰富多彩,万紫千红。

于是,便有了名花十友、名花十二客、花信二十风……流传下来。

有据可查的“名花十友”、“名花十二客”,都是宋代年间的杰作。

曾端伯以十种名花比作十种朋友。称:茶花为韵友、桂花为仙友、梅花为清友、荷花为净友、芍药为艳友、瑞香为殊友、菊花为佳友、茉莉为雅友、海棠为名友、栀子为禅友。

张敏叔技高一筹,品味也高。他以梅、蔷薇、菊花、茉莉、芍药、牡丹、桂花、瑞香、丁香、莲花、兰花、茶花为题,各赋诗一首,成《名花十二客》,随后又“心有灵犀一点通”找唐伯虎画了十二幅画,题为“清客雪梅、野客蔷薇、寿客菊花、远客茉莉、近客芍药、赏客牡丹、仙客桂花、佳客瑞香、素客丁香、静客莲花、幽客兰花、雅客茶花”,成“清野寿远、近赏仙佳、素静幽雅”一词。后人“清野寿远”“素静幽雅”的成语,就是这么演绎来的。所以,“名花十二客”比“名花十友”声名远播,名气亦大。后来的画家,以名花十二客作为题材入画的,仍然不在少数……

我比较喜欢名花十二客的原因,是因为她们吻合了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一种花的眷恋。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名花十二客一翻倍,就让我联想了花信风24候,在中原黄河沿岸,有“24候花信风”一说:冬至过后是小寒,便有梅花开了,一直到谷雨栋花开,整整4个月8个节气——一月小寒和大寒、二月立春和雨水、三月惊蛰和春分、四月清明和谷雨。这和我们人生密切相关的8个节气里就有24候,既每个节气里有3候,也就是每5天为一候。这每一侯里都有一种花开,24候里共有24种花开。具体地说,1候梅花开、2候山茶开、3候水仙开、4候瑞香开、5候兰花开、6候山矾开、7候迎春开、8候樱桃开、9候望春开、10候菜花开、11候杏花开、12候李花开、13候桃花开、14候棠梨开、15候蔷薇开、16候海棠开、17候梨花开、18候木兰开、19候桐花开、20候麦花开、21候柳花开、22候牡丹开、23候酴釄开、24候栋花开。

24候花信风里的许多花,算不上名花。名花得具备色彩鲜艳、姿态万千、香气浮动、韵味悠长。也就是说,色姿香韵,四样具备,缺一不可。“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这自然说的是一候梅花。因此,又称它为花中君子、雪中高士。王安石便有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句;梅花,色姿香韵,四样兼备,担之名花,当之无愧。24候花信风里,少不了她。岁寒三友、四君子、名花十友、名花十二客,都少不了她。所以,古往今来,叫梅的女孩不少。就来蒲松龄的《聊斋》,也可信手拈来。当然了,其他一些名花,也可以演绎出许多的故事来。一花一世界吗!

1987年5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园林协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等联合主办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根据投票等结果,评选出了““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为“十大名花”。有诗为证:“唯在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还有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兰花“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月季“?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常放浅深红”、?杜鹃“细看不是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茶花“?飘香送艳春多少,犹如真红耐久花?”、桂花“?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樨风”、水仙“娉婷玉立碧水间,倩影相顾堪自怜”,读罢她们的诗,不仅跃然在纸上,就连她们的色彩、她们的姿态、她们的香气、她们的韵味,都活灵活现在眼前了。

……说花、写花、画花、咏花,其实是以花喻人。

以花喻人。

女人如花。

男人又何尝不是?

我们知道,植物的进化论,亦演绎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过程。如果说,桃花、杏花、水稻、棉花、茄子、西红柿,雄蕊簇拥着雌蕊,同在一朵花上繁衍生息,还残留着“母系社会”的影子,那玉米、西瓜、冬瓜、南瓜、西葫芦、葫芦、苦瓜,已经开始突围,同株不同花,有的只有雌蕊、有的只有雄蕊,雌花和雄花,各开各的了;至于文竹、铁树、银杏树、桑树等,都分雌雄公母,“花开各异不同株”,则完成了向“父系社会”的过渡转变。因此,说“女人如花花似花”,如果不算错,那至少是不全面的。“男人也如花”,不是有“好男才居家”那句俗话吗?

女人如花,男人也如花。

由上述想来:这也许是一种平等。只有平等,这世界才能走向平衡。

日月行天,江河行地。大千世界,说到底,就是一阴一阳,足已包罗万像!

不敢直面白天的太阳,我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夜晚的月光。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尽管很美,但你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太阳、月亮,这世界,会怎样?

草开花,树开花,才有了植物的姹紫嫣红,才有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阴阳平衡,才是和谐。

阴阳平衡,才是永生!

一花一世界,花开花落,便是结果。

两样杜鹃

花鸟鱼虫是自然界送给人们闲情逸致的朋友。爱虫子的人恐怕不多见,爱花鸟鱼的人不在少数吧?鱼儿离不开水,水又离不开容器、场地,有些难;所以爱花爱鸟的人就多起来了。我算是这“多起来的人”之一。

花、鸟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大概是为了人们叫起来方便吧?!人类重姓重名的人很多,但花和花,鸟和鸟重名的,就不多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过。更何况,花和鸟同叫一种名字。我以前,常常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