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牙防组”的某些行业协会,还依附在政府部门下,打着政府的旗号,千方百计从企业身上“揩油”。
2007年4月,一个以“不官不民”的身份状态生存了近二十年,进行十几年“权威认证”的机构——“牙防组”,被卫生部一纸公文撤销后引发国内舆论的追讨。
“牙防组被撤消,是行业协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行业协会数量快速增长,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类似“牙防组”的某些“官办”行业协会,还依附在政府部门下,打着政府的旗号,千方百计地从企业身上“揩油”。
随着“牙防组”存在的问题被陆续曝光,国内舆论也开始转向质疑各类“官办”“半官办”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改革与角色定位,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实行政会分开,行业协会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切实解决行政化倾向严重以及依赖政府等问题。要从职能、机构、工作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彻底分开。现职公务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商会兼任领导职务,确需兼任的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批。
“官办”行业协会深陷信誉危机
在北京,随处可见一些政府部门门口挂着某某协会、某某学会和某某商会(以下通称为“行业协会”)的招牌,其中不少还顶着显赫的“国字号”头衔。
我国行业协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间沟通的桥梁,其中有些协会坚持为政府、行业、企业服务的宗旨,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有些行业协会挂靠在某些政府部门下,用各种方法迫使企业入会,收取高额入会费,还通过“评比”“排名”“认证”“会展”等手段,向企业乱颁证、乱收费,在自毁信誉的同时,也使主管部门的权威受到严重损害。
“不干正事,整天挖空心思从企业捞钱。”杭州一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最近每天都会接到很多协会的电话,一开口就号称是国务院或某部委下面的协会,不外乎就是邀请参加评奖、评优。每项都要钱,多的几万,少的也要好几千。”
“入一个协会费用也不低,少的几千元,多的达十来万元。”北京一位民营企业老总向记者抱怨,“关键是交了钱入了会,并没有从协会那里得到什么服务。只有在下年通知交会费时,才想起有这么个协会存在。”
据了解,近年来协会举办的各种“评比”花样繁多,比如“年度品牌”“消费者满意奖”“十佳称号”“最信赖品牌”等。2007年1月11日,中国质量协会等单位发布了部分白色家电的“比较实验”结果,结果发布后的第四天,中国家电协会公开提出质疑,认为中国质量协会不具备抽查的权力,所谓的评测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这种协会之争,让人感到不是争着为企业服务,真正争的是背后不菲的灰色收入。”北京一位企业负责人一言道破玄机。他称:“目前不少行业协会热衷于搞各种评比和排名,目的就俩字:捞钱。很多评选活动,几乎是交钱就能入选,排名前后就看你交钱多少,感觉像竞价排名。而且,有些协会的领导,以前就是政府部门主管企业的老领导,想拒绝参加评选也很难。”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高额的入会费以及各种评比费、排名费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外,协会的各种“认证”也让企业避之不及。
为企业产品认证,是协会的“认证”主业。“抗菌羽绒服”“抗菌地板”“抗菌空调”,等等,这些经过“中国抗菌协会”认证的产品被指毫无“认证标准”;在虚假宣传的包装下,曾以“天价”出售的欧典地板连续6年、先后3次被授予所谓的“315标志”认证。
体制弊端催生“权力寻租”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行业协会中出现诸多问题,除自身自律不够外,主要根源还来自于我国行业协会本身存在的体制弊端。
据了解,目前相当数量的协会是仍沿袭行政机构的模式,不但有司、局、处级,而且配备的人员也都有行政级别待遇,其领导机构的构成,基本由现职或离退休的党政干部任名誉会长,由一位级别相当的党政干部担任会长。老百姓称这样的协会是:“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
“我国行业协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会不分。”清华大学NGO(非政府组织)研究所贾西津认为,“一些官办协会,只是政府的口径和附庸,行政机关制定的决策,通过协会传递给企业。”
“由于不少协会的领导层不是会员选举产生,而是有关政府部门任命。因此,这样的协会组织普遍只对政府部门负责,而不对会员负责,更多行使的是管制功能,而不是为会员服务的功能。”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类机构或工作人员往往依靠政府的授权获得了垄断性权力,却又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与内部自律,在必要时行业协会可变成行政权力的隐身符,成为乱收费的机构,甚至有些协会领导还可能钻监管的空子,大发不义之财。”
北京一位熟悉行业协会情况的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认为,在各类协会中任职的前任官员,虽然期满退休在协会任职,但人脉及关系资源还在那边,他们容易打通政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曾经担任过较高领导职位的官员,他们的“余热”不可小视,有些就在企业与政府中间做中介,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就是有些专家说的“权力旋转门”。
有些协会私下代理对应的职能部门的一些赢利性业务,与社会上的其他公司签订合同,名正言顺地收取一定的信息费,这些费用最后大部分会被相关职能部门的主事官员以各种名义支取走。此外,一些官员还以赞助费的名义,将单位资金打入这些协会的账户,然后以各种名义取出,落入个人腰包。
深化改革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全球性竞争,竞争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实力,还取决于行业协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改革现有行业协会,已经迫在眉睫。
事实上,我国政府早有决心要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1998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禁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现象。
2003年10月14日,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
2005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行业协会的宗旨是为会员服务,提出“开展行业调查研究,掌握行业动态,提出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立法方面的建议”等十三项主要职能。
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行业协会的改革总是“慢半拍”。2007年4月,北方某市才开始讨论行业协会的发展和改革方案,计划用3年的时间,让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分开,现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兼任行业协会的会长、秘书长等领导职务,已兼任的政府现职工作人员要辞去职务。
“目前各地行业协会的改革,感觉像挤牙膏,这深刻地体现出地方行政改革的强大惰性。”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认为,“其背后,还是政府部门不愿意真正放权。”
有关专家在谈到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时分析,此意见从国家层面把政府和行业协会彻底分开,这对于进一步理清政府职能,规范行业协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专家指出,这个规定对公务员退出行业协会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安排,而只是“限期分离”,同时仍留有“确需兼任的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批”的余地,这些都为公务员退出行业协会留下了不小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