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不推崇能力和才智,
使民不争;使人民不发生纷争;
不贵难得之货,不看重稀有物品,
使民不为盗;使人民不做偷盗之事;
不见可欲,不让看到所贪欲的事物,
使民心不乱。使人民心境不躁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
虚其心,去掉他们的心思和情欲,
实其腹,装饱他们的肚腹,
弱其志,消磨他们想有所作为的气志,
强其骨,强健他们的筋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彻底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智者不敢以其才智作无意义的作为。
为无为,坚持无为的治国原则,
则无不治矣。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
注解: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不一定指贤人,可广指才能。不尚贤,则大家无可争比,故无争。“争”:指争名夺利。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贵”:指看重、珍视。俗语讲“物以稀为贵”,既然不看重,不抬高它的价值,百姓就不会对它起盗心了。
(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俗语叫“眼不见,心不烦”,正是这句话的注释。
(四)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指去掉。“实”:填饱、装饱。“弱”:消抹。
(五)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有知有欲,即生了“善”和“恶”这对矛盾的漩涡,机诈权谋也从中产生了。“恒”:作彻底解。
(六)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这种治,就是返朴归真,安平乐居,无善恶、无是非、无恩怨等等,是老子所讲的社会大道。
章析:
此章所讲,乃以道治国之方,是老子政治思想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道和德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针对社会、针对人生的一种阐发和方法论,是道的思想的继续发挥。要求统治阶级去奢侈、去贪欲,注重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吃的、身体好,其他的东西都不要提倡,使民风淳朴,无所作为。
譬以今天来说,人类科技大大进步,由于交通、通讯手段的提高,世界变小了,人类有了许多的作为,然而究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了多少呢?我们在短短的几百年内对自然界的破坏,超过了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而这种破坏的苦果最终也还得由人类自己来嚐,由人类自己来弥补。
从一定意义上看,人类的物质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精神的退步作为代价的。因此,老子的这种以无为治天下的主张是正确的,根本上是合于道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老子,而在于人类的社会方式选择了“尚贤”、“贵货”、“可欲”,这就必然产生“争”、“盗”、“乱”。
有人认为,根据社会福利和其他一些指数,西北欧的许多国家其社会形态已经接近了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但是,这种接近本质上却是以对地球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攫取为前提的。如果它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如果没有其他国家利益的失却,如果没有其他国家作为“下”,那么它的这种“上”也是不可能的。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如果在其他国家选择了“尚贤”、“贵货”、“可欲”的情况下,某一个国家却去真正实施“不尚贤”、“不贵货”、“不见可欲”的方略,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难以振兴,这个国家不仅会贫弱,而且连国防能力也会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亡国,就是沦为他国的奴隶。你在这里清心寡欲做大善人,在人家的眼里你就成了可以猎取的羚羊——你怎么保住你的无为,保住你的道?
正因为有这样的危险,就迫使你必须放弃你所谓“无为”的方式,向你的强大对手学习——这就是恶性旋涡。毛泽东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在人类连宇宙空间都要争占的今天,哪里还有属于自己的“净土”?
老子的无为的政治主张之所以未能实行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这就是道,这就是道的演绎的必然。
这样的分析,不是对老子思想的否定,老子思想是为了给人类的道德文明留下最后底线,使人类社会不会因为失去这个底线而断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