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嘴是怎么练成的——罗森塔尔效应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看似简单的玩笑话其实说得很有道理,当别人都说你行、你可以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相信那种被肯定的感觉一定很美好吧。即使你能力尚且不足,你也会信心倍增,充满自信。这种力量是强大的,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可以。这是一种“期望效应”,当他们期望你做什么时,你内心会得到一种积极暗示,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名叫罗森塔尔。他对这种“期望效应”早有想法,于是拿小白老鼠做实验。一群小白鼠被随机地分成两组,他将第一组老鼠交给一位饲养员并告诉他:“这不是一般的老鼠,他们比其他老鼠都聪明。”然后他将另一组老鼠给了另一位饲养员,同时又说:“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让两位饲养员按照相同的饲养方式饲养这些老鼠几个月。几个月后,他让这两组老鼠穿越迷宫找食物。结果发现,他随意说聪明的那组老鼠,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另一组被他称为“智力一般”的老鼠,还在迷宫里面晕头转向地出不来。看了这个实验后,你也许觉得这纯属巧合,老鼠也不能听懂人说什么,哪知道人类对它们期望什么。
于是罗森塔尔决定在人的身上再做个实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走进一个班,在名单上随意画了几个学生的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中学,果然他指出聪明的那几个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上学习较好的人。老师很好奇,问罗森塔尔怎么知道这些学生智商高。罗森塔尔这时才说:“其实这几个学生是我随意挑选的,我一点都不了解他们。”老师听了很吃惊。罗森塔尔将其解释为“期望”的力量。他说因为这些老师相信他的判断,认定这几个学生比其他人都聪明,因此对这几个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这些学生因为别人的期望而信心倍增,也认定自己聪明,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最终成绩自然比别人要好。
期待是希望人变得更为美好的一种意愿,让人感受到信任与希望。积极的期望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和效果,一旦对一些人有了美好的期待,心底就流淌着丝丝暖流,体验到生命的尊严,有了前进的最佳动力。期望会变成一种鼓励,它可以点燃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之火。
在一个贫民窟里,有成天打架斗殴的黑人孩子,他们要不就旷课,要不就在学校里捣乱。老师和校长都拿他们没办法,如果管教他们,他们就会砸碎老师办公室的玻璃,报复老师,尤其是一个叫罗杰·罗尔斯的学生,他是这些孩子的“头”。这个学校几任校长拿他们都没办法。后来,来了一位新校长,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对这些孩子说自己会算命,能通过手相预测他们的未来。然后,他走到罗杰·罗尔斯的面前拉起他的手说:“我来看看你的手吧。”校长若有所思地看完以后说:“你小拇指修长,这表示你将来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个孩子大吃一惊,因为他是班里的最后一名,是带头调皮捣蛋的学生。别人都说他以后成不了大事,甚至说他就是社会上的混混,从来没听过鼓励的话。这个孩子对校长说的话深信不疑,从那一天起,“纽约州州长”这个目标一直在鼓舞他。他以“未来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再打架斗殴,开始好好学习。从那时开始,他一直努力奋斗着,时刻不放松。终于在50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这个人就是纽约第五十三任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
其实这位校长并不会什么算命,他利用的是一种鼓励的方法。当一个人获得他人的信任和赞美,受到别人的期待时,他便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信,并且为了达到对方的期望,他会更努力。对别人的鼓励是一种肯定,世界上每一个人都需要赞扬,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失去自信。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一个人产生重要的影响。赞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很多时候,它能让一个人发挥出超强的能力。
有一位年轻的歌手参加了一次唱歌比赛,面对三个评委,她有点紧张,刚开口唱了没几句,她看见有一个评委摇了两次头,她顿时一阵心慌:难道我唱跑音了?还是哪里唱得不好?她心里反复嘀咕着,都没心思唱歌了。第一轮比赛结束后,她表现一般,勉强进了决赛。其实她嗓音条件很好,但是评委的摇头给了她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她的潜意识接受了这些消极的暗示,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了反应。这些偶然的或无意识的消极暗示被感情化和主观化了,让她在唱歌时失去了信心,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三天后就要决赛了,她心里很不安,妈妈见此状况对她说:“以前妈妈也参加过比赛,还获得了第一名,你的嗓音就是遗传我的,甚至比我还优美。”听完这番话,她立刻放松下来,随口唱了一句,果然自己觉得歌声很是优美。三天后,她信心十足地参加决赛,结果唱得很成功,获得了第二名。
鼓励和肯定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别人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被期待者的未来。如果始终给人传递一种积极暗示,什么事都会出现转机,落后的人可能变得更加出色。人都需要被鼓励和肯定,尤其是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欣赏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能,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也要点到为止,不能抓着不放。如果你总是批评孩子的缺点,在无形中就会放大这个缺点,孩子就会失去信心,越发会犯错,也就会出现“乌鸦嘴效应”。就是说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消极的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轻视,容易打击别人的信心,它会让人产生自卑心理,乃至一事无成。
楠楠最近很烦她的一个朋友,因为这个朋友是个“乌鸦嘴”,说她什么,什么就会灵验。有一天,楠楠早晨刚起来,朋友就说,你今天肯定上班迟到了,果然,楠楠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还有一天,楠楠回来对朋友说,自己今天接了个大项目,发了奖金请她吃饭,结果朋友却说她那么懒散,这项目不一定能做成。楠楠心里没不服,她想:懒散和项目有什么关系?结果,这个项目跟了一半就被别的公司挖走了。回来后,楠楠很生气,说朋友是乌鸦嘴。更可气的是,这位朋友日日说她懒散,再这样下去,连男朋友都受不了她。没多久,楠楠的男朋友真的和她分手了。楠楠气得找她朋友说:“以后你闭上你的嘴,你说好的不灵,坏的灵。”楠楠的朋友说:“我说你是在提醒你,让你别再那么懒散,谁知道你不改正,反而更懒散了。”其实,这位朋友不是什么乌鸦嘴,而是她很了解楠楠,知道她的缺点,所以总是想提醒楠楠。楠楠整天被别人指着缺点说,她自己都没了信心,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变得更懒散。慢慢地,男朋友也无法忍受整天懒散的她了。朋友的乌鸦嘴能够灵验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消极的期望会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效果。别人说的消极的东西,必定会影响自己。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对一个死刑犯说:“我们执行死刑的方式是使你放血而死,这些血会捐给需要的人,这是你死前对人类做的一点有益的事情。”这位犯人表示愿意这样做。犯人躺在在手术室里中的一张小床上,小床被帘子隔开,一只手伸到帘子外,他见不到帘子的另一侧发生什么,只是听到护士与医生在忙碌着,护士问医生:“放血瓶准备5个够吗?”医生回答:“不够,这个人块头大,要准备7个。”护士在他的手臂上扎了一下,算是开始放血,并在他手臂上方用一根细管子放热水,水顺着手臂一滴一滴地滴进瓶子里。犯人只觉得自己的血在一滴一滴地流出。滴了3瓶,他已经休克,滴了没到5瓶他已经死亡,死亡的症状与因放血而死一样。但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有流。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遭遇过许多负面的暗示,别人越是打击你,你越是会失去信心。就像这个实验里的犯人一样,他接受了正在死亡的心理暗示,并相信这是真的,内心放弃了生命。可见,只要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有些人说话不讲究方式,对孩子、朋友、亲戚、同事说话时总是抓住别人的缺点,批评别人,目的是希望对方改正缺点,但是这种做法会伤害别人的自尊,结果适得其反。
无论什么时候,别人的赞许、期待、认可都是我们走下去的勇气,使人爆发出内心的潜能,用潜能的力量告别烦恼。当别人给予充分信赖和期待的时候,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任何困难都会得到解决,走向成功。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就让我们内心充满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就有了实现期望的可能,人也就会更努力,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
你越说,我越不想听啊——超限效应
《大话西游》里面有个唐僧,整天絮絮叨叨,磨磨叽叽不停告诉悟空应该怎样怎样,悟空时常被他折磨得生不如死,而师父说的话,悟空从来不听,时常有想杀死他的冲动。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此印象深刻,设想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也一定很难忍得下去,更别说听他的话了。“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说教,往往让对方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极度反感,会对你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这就是一种逆反心态。
正所谓过犹不及,对一个人反复刺激过多、程度过深、持续时间过长,会引发对方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往往发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例如: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家长会一次又一次教育孩子,要求其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并且交代老师,要求对其严格管教,老师也总是批评他。开始孩子内心会受到些刺激,但是总是听到这些管教之词,不仅起不到说教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反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和对抗心理。
小军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从上高中开始就经常跟一群朋友上网泡吧,时常玩到很晚才回家。开始时妈妈耐心地劝他,希望他别整天上网,太耽误学习。开始时还起点作用,说的时间久了,一点效果也没有了。有一个周末,小军又去网吧玩,玩得高兴,忘了回家的时间。等想起回家的时候,发现天已经黑了。他心里也觉得这样做很不对,想回家后立刻向父母承认错误。回到家,他进门刚要说自己错了,爸爸不由他说,上来就是一顿骂:“整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上网,都学坏了,以后没什么出息……”小军听完爸爸的话说:“谁说上个网就学坏了,你们这是偏见,我就上网就没出息了。”说完后他摔门离开家,不但没听爸爸妈妈的话,反而去网吧的次数更多了。
父母的“苦口婆心”,表现在对子女的弱点、缺点、过失和错误,进行没完没了的规劝、数落、指责和训斥等。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对孩子的批评一定不能超过限度,总抓着一个错误不放。反复对同样的错误说教只会让孩子不耐烦,甚至会和家长对着干,最终让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即使孩子犯了错误,指出其问题,适当管教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换一个角度和方法与孩子沟通,不要使用带有人身攻击或故意打击的语言。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各种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这时需要家长给予及时帮助和鼓励,用鼓励的方式教导孩子改正身上的错误,要远远好过你用犀利的语言横加指责。
许多家长和老师习惯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我说话你听到没有”“快学习去”“不要看电视了”,等等。这样的语气即使孩子按照你说的话去做了,也不会从心里意识到他应该这样做。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刚刚产生了独立意识,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处理事情,并且希望别人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自己,不希望他们被过多干涉。如果老师和家长干涉过多或是太严格,加之面对学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逆反心理往往比较突出。所以当家长数次用命令似的语言对孩子说话时,孩子被“逼急了”会公然和家长对抗。倒不如家长和老师换一种方式,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而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强强是班上的捣蛋鬼,学习也不好,还总是带头调皮。父母和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不论你怎么说他,他都无动于衷,发展到后来就在班级公然和老师顶嘴。强强口中总是说:“我偏要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天天听老师和父母批评的他说:“我都对他们有抗体了。”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班主任对各个学生做了家访,强强的父母向老师反映了孩子的情况,并要求老师对他严格一点。这个老师摇摇头说:“强强这样的年纪和心理,一味的批评和管教更不适合,我们换个方式和他沟通,可能效果更好。”老师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后离开了。强强第一天回到家后就发现了父母态度上的变化,不再像以前一样只问问学习情况,然后就是唠叨,而是对孩子说:“你长大了,我们相信你能够管好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希望你和爸爸妈妈说。”他到了学校后,还是会调皮捣蛋,新的老师不但没言辞犀利地批评他,反而对他说:“往往淘气的孩子都很聪明,我觉得你在新学期里会有好成绩的,你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家长和老师教育方式的转变消除了强强以往的逆反心理,所以,他愿意听别人的意见改变自己。有些家长和老师批评学生之后,过了一会儿,又担心孩子听不进去,接着重复批评了对方一次……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吹毛求疵、嘟嘟囔囔、喋喋不休会使孩子极不耐烦,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逆反心理不仅孩子会有,人人都会有。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两个男士洗手间里做实验,都挂上禁止乱写乱画的牌子。其中一个卫生间挂着的牌子写着“严禁胡乱涂写”;而另一个卫生间挂的牌子上面使用的语言柔和多了:“请不要胡乱涂写。”然后调查两个挂牌子的洗手间里被涂写的数量。结果挂“严禁胡乱涂写”看似是必须遵守的命令,但是反而这个洗手间被涂写的情况更加严重。过度的行为不但不会起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刺激人们的逆反心理。过度的事物就像放多了盐巴的菜,不仅不再鲜美,甚至苦得发涩。说话做事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