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4738000000027

第27章 五代十国时期(2)

5.南汉

南汉为闽中刘隐所建。刘隐祖籍河南上蔡。刘隐袭其父封州(今属广东)刺史之位,实力逐步壮大。天祐二年(905),唐封刘隐为岭南节度使。后梁贞明三年(917),刘隐之弟刘岩袭位称帝,国号越,不久又改称汉,史称南汉。南汉各朝君主多残暴奢侈,刑法苛刻,有刀锯、肢解等严刑酷法。最终造成国内矛盾激化,引发了张遇贤的起义。开宝四年(971),南汉被宋将潘美所灭。南汉传五主,历时67年。

6.楚

楚国的建立者为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马殷。马殷在唐末占有潭州(今属湖南)、衡州(今属湖南)等地,被唐政府封为湖南节度使。朱梁时期,马殷被封为楚王,治所在潭州。马殷死后,诸子争立,国内政局混乱,政治黑暗,赋税沉重,农民大量逃亡。保大九年(951),楚国被南唐所灭。楚国共传六主,历时57年。

7.荆南

荆南又称南平,为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人高季兴所建立。高季兴本为朱全忠部下,开平元年(907)被封为荆南节度使,驻守江陵。同光二年(924),后唐封高季兴为南平王,因此荆南也被称为南平。十国之中,荆南国土面积最小,仅辖荆(今属湖北)、归(今属湖北),峡(今属湖北)三州。荆南国力贫弱,依靠征收商税和掠夺过境使者财物来维持财政,统治者高从海被人称为“高赖子”。建隆四年(963),荆南最终为北宋所灭。荆南传五主,历时57年。

8.前蜀

前蜀的立国者是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王建。王建出身卑微,早年常有偷盗行为,曾被人称为“贼王八”。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王建从军。在镇压黄巢农民起义中,王建势力逐步强大,占据成都并以成都为基地,四处扩张,先后占领了东西川和汉中等地。天复三年(903)王建被唐政府封为蜀王。后梁建立当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死后,其子王衍即位,王衍在位期间多奢侈荒淫,鱼肉人民。后唐同光三年(925),前蜀被李存勖带兵所灭。前蜀传二主,历时35年。

9.后蜀

前蜀灭亡后,李存勖派其侄女婿孟知祥任成都府尹,充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主政期间,多注重吏治,轻徭薄赋,势力逐步壮大。随后,孟知祥夺取了东川之地,自领东、西川节度使,封蜀王。应顺元年 (934),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不久,孟知祥死去,其子孟昶继位,夺取了大量州县,疆域基本达到了前蜀的规模。孟后期统治日趋残暴,最终为北宋所灭。后蜀传二主,历时40年。

10.北汉

北汉是十国中唯一的一个北方政权,它的建国者是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郭威灭掉后汉政权以后,乾祐四年(951),刘崇以河东十一州之地,在太原称帝,改名字为旻,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国土面积狭小,又与契丹结交,每年交纳大量的钱财,国内苛捐杂税繁多,阶级矛盾尖锐,最终于广运六年(979)为北宋所灭。北汉传三主,历时29年。

北方经济的衰败与南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五代十国时期,自唐末以来的长期战乱有增无减,社会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各个地方的政权存在时间都比较短,在动荡的形势下难以制定和推行稳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水利事业荒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召入伍,脱离了生产。许多贫苦百姓为躲避战祸和繁重的徭役而背井离乡,田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与北方政权相比,南方诸国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增加赋税收入,比较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如后唐明宗和后周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洛阳作为隋唐两朝的重要都市,在唐末五代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后梁建立后,洛阳的生产逐步恢复,成为后梁重要的财政税收来源。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带动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复苏,并为后唐建都洛阳打下了基础。在后唐政权统治时期,洛阳的农业继续得到发展。在后唐明宗和后周世宗年间,曾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

南方诸国大部分地区战乱较少,加上地处长江和珠江流域,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统治者为争取自保,多采取招抚流亡、兴修水利等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南唐和吴越时期兴建的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直至后来北宋中期都未达到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吴越时期曾修筑著名的杭州捍海石塘,为杭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后蜀地区农业也得到发展,粮食丰收,米价最低曾降到了一斗三文,这与北方萧条的农业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南方的吴越、闽、南唐、前后蜀都曾广种茶树、桑、棉等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大促进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五代时期家庭手工业在社会生产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五代的役法规定纸户、笔户负责向官府供应纸和笔,其中一部分就是由家庭手工业生产而来。另外,五代时期税负中的绢、布、绫、罗等很多都是家庭手工业的结晶。除此之外,五代时期的制茶、制糖、矿冶、制盐、丝织、印刷和造船业等都有所发展。如南汉地区盛产金银,甚至用金银来做“殿衣”和“地衣”,足见南汉金银产量的巨大。吴越、吴、南唐以及前后蜀丝织业比较发达,吴越时期,仅在杭州城内为钱镠织锦的工人就达两百多人。

商业和城市尽管五代时期政局动荡,战乱不断,但商业以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因而还是获得了发展。在南方诸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商业也逐步繁荣。为巩固自身统治,许多统治者都采取了鼓励商业贸易的措施,对于那些盐、铁、铜、酒等获利丰厚的商品,官府通常采取垄断贸易的“禁榷制”。

隋唐时期的一些大都市在五代时期都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如汴梁;少量的衰落下去,如东西两京。此外,在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和四川等地也逐步兴起了很多商业都市。随着工商业的逐步发展,隋唐时期严格的市坊制度遭到了冲击,临街搭建店铺成为趋势,新的街巷制代替了以前的市坊制。这些变革为后来宋朝的商业贸易繁荣打下了基础。一些沿海诸国如吴越、闽、南汉等国,则比较重视海外贸易。明州、福州、泉州、广州等地都是五代时期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边患危机加深,王朝更替极为频繁。统治者多是军阀出身,部下的一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和军阀都想自己建立政权,登上皇帝宝座。军事割据势力盘根错节,他们拉拢各方势力,到处扩张领土,为争夺各种利益相互混战。加上一些刚刚进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仅凭借军事力量夺取了政权,但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完备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政权难以维系长久,最终造成了政局更为动荡。

在中央政权方面,五代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宰相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代时期,曾一度废除了唐朝宗以来设立的枢密院,改设崇政院,开始侵夺中书职权。后唐时期,废崇政院复设枢密院,逐步侵夺了中书的职权和尚书省兵部的职权,形成了宰相主持日常政事,枢密使主持军事的格局。“十国”大多数也设立枢密使或者内枢密使,但职权不及“五代”各国的枢密使,多由一些与帝王关系稍次的亲信担任。五代时期继续沿袭唐制中的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后来御史大夫被废除,御史中丞为长官。晋、汉、周沿袭了此制。“十国”中除去荆南和楚之外,多数仍设御史台,台长由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担任。

地方上的府州分为节度使州、防御使州、团练使州、刺史州。前三使通常由州长官刺史兼任,刺史州则由节度使兼任。除本州外的辖州称为支郡,武将几乎包揽了这些地方长官的职务。都城和陪都称府,长官称为尹,陪都设留守兼任府尹。州府下设判官和推官,县则设县令、主簿和县尉,分管民事和刑狱。后来,镇将开始接管刑狱,县尉遂被废除。

在军事制度方面,统治者为维持统治,扩大疆域,增加兵力,经常征集丁壮组成乡兵。后晋开运元年(944)下令,七户抽一卒,不出卒的户要出兵械。这些临时招募的士兵多是一些市井之徒,战斗力比较弱,到了战场上往往都是“奔溃相蹱”,临阵脱逃。至后周太祖郭威时期,开始改革军事制度。裁汰老弱,从藩镇中挑选精锐,加强禁军力量。斩杀高平之战中临阵脱逃的将领和士兵,严肃军纪。同时制定军法,依法治军。经过整顿后的后周军队,“诸军仕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由于战争连年,军阀当政,刑罚苛刻。据《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乱世,本无刑章,视人命如草芥,动以诛族为事。”隋唐以来的法律制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但这一时期,一些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也采取了零星措施,努力改善法制败坏的局面。如周世宗显德年间编成《大周刑统》,该律以《唐律疏议》为基础,以唐宣宗年间的《大中行律统类》为蓝本修订而成,对唐末五代以来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整理,删繁就简,基本统一了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宋朝的《宋行统》就是参照《大周刑统》而制定的。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

文学五代十国时期,词有了较快发展。荆南的孙光宪、南唐的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都以擅长写词而著称。特别是后主李煜,他在继承其父李璟文风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前期的作品大多写宫廷生活,如《一斛珠》(晓妆初过)《菩萨蛮》等,多用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心理;他后期的作品则抒发亡国之思,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都是文学史上的旷世佳作。

史学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影响了史学的发展。但受前代文化传统的影响,仍有不少人热衷于史事。五代各朝均有实录,十国也留下不少的史料,这些宝贵的史料为宋朝编修《五代史》准备了条件。这一时期突出的史学成就是《旧唐书》的编纂。《旧唐书》的修订历时25年,经过后梁、后唐、后晋三代,最终完成。除此之外,五代十国时期还有大量的私人史学著作出现,如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等,这些作品多是借对盛唐的缅怀,总结唐朝衰落的教训,或者是记载政治奇闻轶事。同唐朝相比较而言,五代十国的史学不及盛唐时期繁荣,但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书法五代十国时期的书法也有所发展。据史书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和吴越的钱氏都擅长书法,但未见墨迹流传。五代时期在书法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的是华阴人(今属陕西)杨凝式。杨氏生于唐末,曾中进士,在五代各朝都做过官,卒于后周显德年间。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承袭唐朝流风,又有所改变。集诸家之所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其传世之作有《韭花帖》《神仙起居帖》和《夏热帖》等。《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这是一封用行书写成的信。大意是作者午休起来,看到有人送来美味的韭花,于是作者起笔写信以表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字迹清秀洒脱,堪称书法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后周的建立与灭亡

后周太祖郭威出身贫寒,理解普通民众疾苦,建国后对内政、军纪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后周社会经济的发展。郭威下令,分发粮食和土地给那些因战争逃难而来的贫苦百姓,免除他们的租税。惩处贪污,处死了贪赃枉法的莱州(今属山东)刺史叶红鲁。整顿军纪,严禁军队扰民。规定行军士兵不得入村舍扰民,否则以军法处置。此外,郭威本人也是厉行节约,减少了宫廷各项开支。郭威在位三年后死去,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继承了后周太祖的各项改革措施并有所发展。周世宗下令农民可以承租流亡户的庄田,交纳相应的租税,吸引了大批流民参加生产。在税收政策方面,比较注重均衡地租,废除免税的特权。整修水利,治理黄河,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周世宗还下令僧尼还俗,毁佛像铸造钱币。在军事方面,裁汰老弱,整肃军纪,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利用高平之战,处斩了一批临战脱逃的士兵和将领。

经过周世宗的改革,后周政权逐步稳固,先后击败了后蜀,收复了今陕甘一带许多州县。为解除北方的威胁,周世宗柴荣开始着手北伐,力图收复北方幽蓟失地。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正式率军北伐,后周军队入河北时,受契丹奴役的河北汉人纷纷举城迎降。大军直入瓦桥关(今属河北),收复了幽蓟十六州中瀛(今属河北)、莫(今属河北)、易(今属河北)三州。就在收复幽州指日可待之时,柴荣突然身患重病,大军不得不暂时撤退。不久,周世宗柴荣病死,其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次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后周主幼国危之际,谎称契丹入侵,率禁军在开封城外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后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