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4738000000032

第32章 宋朝(5)

陆游,宋朝最杰出的爱国诗人,传世的作品有9300多首。陆游的爱国诗篇慷慨激昂,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晚年他在家中也写了一些细腻、闲适的诗作。总的来说,陆游写诗各体兼备,尤其擅长七律,所作诗篇感情饱满。后人读来,都能感受到作者那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元袤传世作品较少,在写作内容和手法上也不如前三人。南宋中叶以后,宋诗的发展可谓是江河日下,再也没出现可与前人媲美的诗人。只是在南宋灭亡之际涌现出文天祥、汪元量等一批描写宋元易代的诗人。

2.宋词

词又叫长短句,出现于晚唐时期。到宋朝,词发展到了它的鼎盛阶段。宋词与唐诗并驾齐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北宋初年的词人有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欧阳修等,他们多效仿五代风格,作品大多婉转缠绵、伤感凄清、娴雅而又带有淡淡的惆怅。柳永则推动了宋朝慢词的兴盛。他的词多描写世俗生活,表现男女之情,情景交融,深受下层人民喜爱,后来的秦观、周邦彦深受他的影响。

苏轼的词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他的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狂放;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感;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奔放,又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苏轼这种“自成一家”的词风,深深影响了宋朝词坛。南宋词人辛弃疾把他的豪放之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北宋后期的秦观、周邦彦以及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婉约,作品大多细腻多情,婉约轻柔。尤其是李清照,在宋室南渡以后,她的词充满了浓浓的哀伤之情。辛弃疾现存词作有600多首,他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词气势磅礴,充满感情。读他的词,我们能感到他志在收复失地的豪迈,也能感到他壮志难酬的悲壮。在他的词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朴实清淡,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落寞。

南宋后期,姜夔的影响较大,他尤以咏物词出名。《暗香》与《疏影》是其经典之作。除了咏物词,他还有感怀身世、感伤乱世的作品。此外他还精通音律,自编词曲谱。

3.散文

提起古代散文,人们通常会想起唐宋八大家,而宋朝就占了其中的八分之六,足见宋朝的散文成就之高。欧阳修是宋朝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散文最能代表他的文学成就。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叙事自然流畅,

议论委婉曲折、意蕴深远。他的《醉翁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三苏之中最杰出的无疑仍是苏轼。苏轼认为写文章“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他的文章中既有气势磅礴的议论文,又有清新优雅,发人深省的札记。从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既大气又不失细腻的苏东坡。苏轼之父苏洵的文章尤以议论见长,笔力雄健,措辞犀利;苏辙擅长策论,文章不及父兄。

曾巩文风效仿欧阳修。他的文章自然流畅,语调平缓,让读者在不急不躁中领略他的条理清晰、顿挫抑扬、收放自如。他的文章似乎波澜不惊,但却感情真挚,不得不让人敬佩。王安石的散文气魄宏大,跌宕起伏,议论时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语言简洁,往往三言两语就可极尽之理。南宋时,再也没人在散文上出其六人之右,宋朝散文的高峰一去不复返。

4.音乐、戏曲

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音乐和戏曲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音乐主要表现在市民音乐的繁荣和词曲音乐的兴盛,市民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说唱音乐。宋朝城市出现了固定的娱乐中心,称“瓦子”,又叫做瓦舍或瓦肆。瓦子中又分为大大小小的勾栏,专供艺人演出,市民音乐就在这里繁荣起来。宋朝市民音乐的种类有:小唱、缠令、细乐、叫声、清乐……丰富程度大大超过了唐朝。

词曲音乐是宋朝最具特色的音乐,由于词的发展顶峰在宋朝,因此在这一时期,词与音乐也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最具代表性的有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宋朝的戏曲形式也比较多,有产生于北宋时期的诸宫调,也有宋朝杂剧。在宋朝东南沿海地区兴起的一种戏曲艺术,称为南戏,是在杂剧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永嘉南戏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品种。

5.绘画、书法、雕刻

宋朝的画作主要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三大类。山水画的代表很多,李成擅长画平原山林;范宽多描绘山水林石;郭熙博采众长,其画秀雅清新;米芾、米友仁父子自称“米派”,作品气韵生动,富含情趣。南宋时期,李唐、刘松年、马远与夏圭号称“南宋四家”,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宋神宗时期的崔白在花鸟画上颇有建树,他的画色彩淡雅、笔锋细腻,花鸟的形象栩栩如生。宋徽宗赵佶也是花鸟画的高手,他的作品更是生动逼真、神形具妙。

宋朝的人物画更是人才辈出。李公麟被评为“宋画第一”,他的绘画题材包罗万象,其传世作品都堪称名作。如:《五马图》《兔胄图》。风俗画也是人物画的一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把宋朝风俗画的水平展现到了极致,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此外,苏汉臣以及“南宋四家”在人物画上也颇有造诣。

李建宗是北宋早期的书法大家。他师法欧阳询、徐浩,书风严禁、遒劲,尤善行书。宋朝书坛影响最大的是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苏轼,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罕见的天才人物,在书法方面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苏轼擅长行书和楷书,他的字丰腴酣畅,但又不失险劲多变。苏轼还提出书法的关键在于“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庭坚擅长行书和草书。他的字流放洒脱,用笔瘦劲奇险,笔势伸张,纵横奇崛。代表作有《松风阁诗》《诸上座》等。米芾,隶、楷、行、草诸体皆精,以行书为最佳。他的作品纵横不羁、跌宕多姿,代表作有《蜀素帖》《多景楼诗帖》等。蔡襄师法虞世南、颜真卿、徐浩等人,书风多样,他的楷书端庄平和,行书潇洒飘逸,草书更是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北宋后期的蔡京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据《宣和书谱》记载,他的字“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因此有人认为北宋四家中的“蔡”实指蔡京,只是因为他的人品为世人所不齿,才以蔡襄取代。宋徽宗自创的“瘦金体”瘦削尖利,别具一格。到了南宋,在书法上的造诣值得推崇的就寥寥无几了,张即之可算一个,他糅合众家之长,但又不失个性,代表作有《报本庵记》等。

四川的大足石刻是宋朝雕刻的杰出代表之一。大足石刻以佛教体裁为主,但表现出浓郁的世俗气息。石刻中有许多反映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场景,色彩鲜艳,雕刻形象质朴生动。山西晋祠的彩塑,人物造型端庄、体态雍容,栩栩如生。福建泉州的老君像,高5.5米,是由一整块岩石雕刻而成。河南巩县的宋陵墓群最能代表宋朝的厚葬之风,整个陵墓群恢弘大气,雕刻形象逼真,技艺精湛。此外,河北正定兴隆寺的佛像雕塑、山东长清灵寺的罗汉彩塑以及山西晋城玉皇庙的神像雕塑等都是宋朝雕刻艺术的代表。

6.史学

两宋史学的繁荣不仅表现在《资治通鉴》和《通志》上,还表现在地方志的大量编撰、对前朝史的修订以及金石学的兴起等各方面。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的事件,这部史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司马光在书中着重分析了前代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的原因,希望统治者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达到“跻无前之至治”的目的。而司马光也因《资治通鉴》的完成与司马迁合称“两司马”。后来的袁枢对《资治通鉴》进行改编,将其按时间顺序排列,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胡三省也对《资治通鉴》著有《通鉴注》,成为人们阅读《资治通鉴》时极有帮助的一部参考书。

《通志》是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所著的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唐朝杜佑的《通典》、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方志学在宋朝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量方志史书的编纂上。《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记胜》《方舆胜览》等都是地方志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宋朝金石学的创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是宋朝金石学创立的标志。

7.理学

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到宋朝,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理学体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杂糅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宋朝理学的先驱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胡瑗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孙复则重视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石介推崇韩愈的道统论,认为“道”为万物本源。

理学的真正奠基人是周敦颐。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因此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濂学”。他主要的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他主张人们放弃物质利益,遵守封建的伦理纲常,并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的这种思想深受统治者的欢迎。

邵雍的思想被称为“象数学”。他把“数”看做是天地万物中最本质的东西,物质的本质是精神。与邵雍同时代的张载其思想与邵雍大不相同。张载的学说被称为“关学”,他认为宇宙是由物质的“气”构成的,气的聚散形成世间万物,而且主张“理在气中”。一般认为他的思想体系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程颢、程颐两兄弟创立的“洛学”将宋朝的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认为“天即是理”,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高法则。此外,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和统治秩序也都是“理”必不可少的内容,人们必须遵守,不得违反。在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他们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