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4738000000041

第41章 明朝(4)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宋应星(1587至?),字长庚,明末清初科学家。《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和工序。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至1593),字东璧,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向劳动人民学习。他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后人评价说《本草纲目》不仅是集16世纪以前我国药学之大成的著作,也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药学巨典。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中药书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徐霞客(1586至1641),名弘祖,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并以日记体为主写成的中国地理名著,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该书以日记形式记载了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徐霞客对地理学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欧洲人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系统分类比徐霞客晚了一两百年以上。《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天文学和《崇祯历书》《崇祯历书》是明朝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崇祯二年(1629)九月成立历局,开始编撰,到崇祯七年(1634)十一月全书完成,参加翻译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有耶稣会士汤若望等。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天文表﹑必需的数学知识及传统方法与西法的度量单位换算表五类。其优点是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经纬度概念,以及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关的改正计算方法,它还采用了一些西方通行的度量单位。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为明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修撰的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编成。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该巨著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永乐大典》不仅为我国文化史上提供了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2.文学

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生活也开始繁荣,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符合市民生活的文学上的四大奇书。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至约1400),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施耐庵与《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字彦端,号耐庵,其代表作《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小说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性格,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第二,《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第三,《水浒传》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许多地方都惟妙惟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吴承恩与《西游记》吴承恩(约1500至约1582),中国明朝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其代表作《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爱好。《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金瓶梅》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成书年代大致是在隆庆到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主要成就在于:第一,在创作题材上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第二,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揭露丑。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第三,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戏曲、绘画等方面明朝戏曲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两种不同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传奇戏曲和杂剧。在万历期间,戏曲、传奇的创作进入高潮,形式也更加丰富,出现了高濂、周朝俊、沈璟、汤显祖等重要剧作家。其中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首的“玉茗堂四梦”是明朝戏曲成就的杰出体现。

明朝画风迭变,画派繁兴,明朝的画论著述比前代丰富。其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明朝出现了著名画家唐伯虎(1470至1523),其代表作《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等都是珍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民间绘画比较活跃,尤其是木刻版画有较大发展。

3.教育的发展

明朝的教育制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思想学术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但是另一方面,明朝的教育制度呈现出新的发展状况,在继承唐宋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第一,明初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明朝建立以后,在官学方面首先是下诏建立了国子学、府学、州学、县学和社学,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形成了以普通教学内容为主的学校和一些以特殊教育为主的学校,如武学、医学、阴阳学学校。其次,明朝的私学,特别是社会教化非常繁盛。朱元璋以教化为教育之本,推行社会教化政策。这些教化以三纲五常伦理之教为内容,由地方的乡绅及族长主持实施,同时灌输一些本朝的律令法制。这种私学教育的发展以王守仁在江西推行的乡约教化和泰州学派的偏世俗化教育为重要体现。在明朝中叶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唯我独尊状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各级官员,当时的学校、科举、任官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局面。后来明朝创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教学的内容逐渐局限于“四书”之内,对于读书人思想限制颇多。

第二,明朝书院制度得到很大的发展。书院在明朝有重大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成化、弘治年间,书院复兴运动开始;在正德、嘉靖年间,书院教育形成不可抵挡的文化潮流。书院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吸引了不少的学者、儒学生前来听讲。据统计,当时明朝的书院大约有1200多所,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有稽山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明朝中叶这种书院的兴起和当时的学校教育衰落,新思想的传播有密切关系,书院的开设是为了进行学术的讨论,交流传播新思想,后来逐渐转移到了关心、议论时政社会,评论人物的好坏。书院的教育内容是以阳明学思想体系和反对程朱理学的“心学”教育为主,为明朝后期的教育转型开辟了道路,成为明朝儒学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4.社会习俗

衣着与服饰在统治者的倡导和严刑峻法之下,明朝社会从帝王到士庶人等各阶级的物质生活与风尚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有序、有制、有度、有数的规范化模式。明朝的统治者用礼法将服饰加以约束,把它作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记。明朝一系列的服饰的定制,用了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然后制定出冠服之制,包括皇帝、皇后、妃嫔、文武百官常服之制和士庶巾服。明朝服饰制度为各阶层人们穿戴的颜色、样式、图案、长短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皇帝及各亲贵阶级都有严格的冠服和穿戴标准,庶士们除了婚嫁准许服用九品冠服以外,其他男士只能戴方巾,穿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一般的妇女沿用右衽,主要有衫、袄、裙子等。

不过,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改变,明初的严格礼制服饰制度不攻自破,服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财富的占有者也极尽奢华,追求物质服饰上的华美。所以在明朝后期对服饰图案、样式、颜色的约束都逐渐消失。

饮食明朝的农业文明高度发展,其膳食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中原汉族的膳食主要以粮食、蔬菜为主,肉食为辅,其中北方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食为主;而分布于广大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则主要以肉食为主,菜蔬为辅。

由于明朝礼制的要求,统治者对各阶层的饮食标准也有一定的规格划分,包括饮食规格、器具等。当时宫廷的饮食是“月月有新鲜,节节有变化”。嘉靖以前,各阶层的饮食生活标准几乎都按照王朝礼制实行,不过嘉靖、隆庆以后,社会各阶层都突破了原有的束缚。

其他社会现象在明朝商品经济繁荣的同时,城镇文化中也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畸形社会现象。在明朝经济地位、结构和成分复杂的城镇市民社会文化中,汇集了许多文化的糟粕,如迷信巫卜、娼妓、赌博、流氓地痞、盗贼等现象。明朝的占卜、迷信职业和欺骗行为不断地发展,娼妓现象令人瞩目。在洪武、永乐年间,官妓制度较为流行,中期以后由于取消了官妓制度,此后私人妓院盛行,流氓地痞也成为明朝社会的危害和丑恶现象。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帝王专制集权相当典型的时期,此外它也是一个蓬勃发展、多有创新的时代,制度空前完备,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在明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如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地方商人集团崛起,白银成为主币,江南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风气改变,文化异彩纷呈,中西交流空前活跃等。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明朝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显露出由传统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由于明朝采取故步自封的朝廷政策,使得自己在世界历史转变的新时期,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对外,明朝虽然遭逢了亘古未有的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但统治者丝毫没有警醒,他们仍然陶醉在传统的“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以不屑的眼神傲视着漂洋而来的“红毛夷”们;对内,集中表现在对代表了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因素进行压抑乃至摧残,最典型的就是万历时派出大量矿监、税使对工商业的肆意掠夺和打击,对蓬勃发展的民间海外贸易的长期禁止和限制,以至于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不能得到发展,导致封建的经济最终走向尽头。

明朝自土木堡事变以后就明显地由盛转衰,英宗之后的十二个皇帝或者怠慢朝政,或者恣意妄为;当时政府机构腐败不堪、宦官专政现象此起彼伏;社会矛盾尖锐,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其中以闯王李自成的起义为著,攻下明朝国都;在明朝国土的东北边境女真满族逐渐强大,最后终于以破竹之势南下入关。经历约三个世纪的大明王朝在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和东北女真的入侵下,于1644年,末代皇帝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北京被占领后,部分明朝官吏和军民在江南成立南明王朝,直到1661年南明桂王朱由榔被俘而死,南明才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