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汗斑而言,很多人的衣服在夏天常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如此一来,就成了汗斑上身的好环境。在不知不觉当中,很多人会发现身体上有一块块白斑,或眉毛好像变得稀琉,这时候可得赶快去看皮肤科医师。
至于爱穿紧身衣裤的年轻朋友,可得千万小心湿疹的现象,免得衣服把敏感部位的肌肤弄得红彤彤的一大片。痒起来要人命的香港脚,也不要拖了,就该尽早去看医师,否则变成灰指甲就麻烦了。汗斑、湿疹、香港脚都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麻烦病,要治好病只有一个原则,找专业的皮肤科医师治疗,并且按时擦药,这样的夏天才会过得舒爽又美丽。
既要避免阳气过盛,又要防止过寒伤阳
春夏阳气偏盛,特别夏季是阳气最盛的时期,应当怎样来保养阳气呢?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一方面,防止阳气过盛。人体的生理状况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是息息相通的,夏季宇宙万物繁荣秀丽,阳气大盛,因而,机体之中的阳气也亢奋于外与之相应。这时,人们的作息起居须注意防暑,不可恣情于炎炎烈日之下,尤其年老体弱之人,更要避日光择荫凉而居,以躲避暑热的侵袭。同时,伙食上亦应多吃清凉食物,多饮去火饮料,使旺盛的阳气受到一定的抑制而保持在正常的水平,以免阳气过盛而导致阴阳失衡。对那些平素体质即属阴虚,或因久患疾病阴血大伤之人,阳气本就偏亢,在夏天尤应注意补阴以配阳,即不仅需要按大自然的规律调整饮食起居,还必须服用相应的滋补阴液之品,滋阴涵阳,保持机体阴阳的平衡。
补阴药物既可单独运用,亦可与原先所用药物配合使用。营养物质应以清淡、滋阴食品为主,即“清补”。这时多吃点有滋补作用的食物,能起到益气养阴、增强体质的作用。鸭肉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具有滋阴养颜、健脾补虚的作用。根据中医“热者寒之”的原则,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生热者食用。
鸭属水禽,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民间素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中医认为,大暑进补宜食用鸭肉。鸭子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滋补五脏之阴、祛除虚火之热。夏天吃老鸭,更适合体有内热、上火、虚弱、厌食和大便干结的人群食用。上年头的老鸭,比新鸭滋补疗效更好。取三年老鸭一只,加入少许天麻或冬虫夏草,清蒸或煮汤食用,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食补大餐。
老鸭还可加人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食用,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补虚损、消暑滋阳,实为夏日滋补佳品。如加配芡实、薏苡仁同炖汤则滋阳效果更佳,且能健脾化湿、增进食欲。
另一方面,防止过寒伤阳。夏季气候炎热,有的地方常常出现高温持续的日子。有人不堪过高的气温,一味贪图凉快,大量滥饮冰镇饮料,甚至有人以冷饮充饥,或把饭、菜放在冰箱里,拿出来就吃;更有些人露宿于外,或卧于风处而不盖衣被。这些行为均会损伤人体的阳气,从而影响阳气的正常外泄。
所以,饮冷、乘凉均不可太过,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损伤阳气,引发疾病。
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体内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相应地旺盛起来。在盛夏需防暑邪和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保护阳气,有几个重要的原则,其一,不可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长时间呆在空调间里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其二,要谨防冷气病。经过空调调节以后的空气容易使室内温度过低,室内外温度差太大,会使人感觉不舒服,而发生腰酸腹痛、神经痛、头痛、感冒等疾病,这种症状,就是冷气病。
人体对外界气候的适应,有自己的调节系统,能调节一定的体温去适应周围的温度变化,但这种体温调节系统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但如频繁进出于暑热的室外及激冷的室内时,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机能失去平衡而引起冷气病。
一般说来,在气温变化7℃以下的范围内,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汗液蒸发可以很快适应,使体内产热和体表散热达到平衡,不致引起不适感。当超过此限,就会使体温升高或降低,并引起其他综合症。
无论您是有“空调病”、“电风扇病”还是“冰箱病”,都是您贪凉所致。冷气太重,环境温度骤寒骤热,过食冷饮又使得您的脾胃受到折磨,长此以往,您的内脏器官功能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肾功能减弱,您体内的水分代谢受到了极坏的影响,可能您整个白天都没有排尿或者是排尿的机会非常少,消化系统也会随之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女性朋友最明显的是月经不调,或者是痛经加剧,腰腹胀痛。
从中论上来说,五脏应五时,夏季是心与之相应的,夏季宜养心。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天气炎热,昼长夜短,睡眠时问比春季和秋冬季节减少得多。因此,体内消耗的能量多、汗出亦多,血液循环加快,心脏的负担也是四季中最重的,倘若忽视了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可见,夏季频繁出入冷气环境中,于心脏是不利的,而心属火,伤心即伤阳气。
当室内气温低于室外10℃以上时,每小时出入10次以上,便会发生感冒、泻肚等症状。据国外调查,长期使用冷气的房间,居住者会发生身体懒倦、四肢无力、关节痛、头重、月经不调等症状。日本通过对60%的银行职员的调查中,发现有33%的人背腰疼痛;14.8%的人四肢疼痛。再有冷气从一侧定向吹来,这就使人体一侧易受病。
漫长的酷暑,炙热难挡,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该怎么办呢?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有冷气的办公室或居室工作、生活,应依据自身情况尽量回避冷气。为预防冷气病,最好使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在冷气室内长时间工作时,要适当增添衣服,女性最好穿长筒袜。对于女性而言,如果是迫不得已,可用束腹带包住腹部和腰部,特别是在经期,即使是夏天,也要暂时放弃您美丽的薄衫衣裙,穿上长裤,千万不要使得腹部或腿部受凉。一旦长期受凉,极易引起其他妇科疾病,很难治愈。另外注意多喝水及排尿,增强您的肾排泄功能。使用空调的家庭,定期关机、通风换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晚上睡觉前最好把窗子打开一小段时间,因为大自然的空气对人类最有益处。您可以充分利用清晨或傍晚买菜、散步的时间到户外、郊外多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可能的情况下,在室内种植一些花草,保持室内有足够的湿度。
在室内禁止吸烟,经常清洗空调机内的积尘和污物,减少微生物的繁殖,定期停用空调,打开门窗,这些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同样,电扇由于转速固定,吹得久了,会使人头痛、肩痛,打喷嚏、流鼻涕等。
预防“电风扇病”也很简单,您只要不让风从脚向头吹,不长期侧身吹,浑身大汗时不马上吹强风,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应让风从远处吹来,不宜靠电扇太近,最好使用摇摆扇,不断改变吹风角度,吹风时间不能太久,使用中速档的风一般就能使电扇保持足够的风力。这样做不仅省电,延长电扇使用寿命,而且还能给人带来凉爽,又不至于对身体不利,何乐而不为呢?
夏天重在养心
夏季在天为热,在人为心,心在五行中属火,夏季气候由温转热,人体以心气转旺相应,夏季心病较多,心火较旺。在这个季节,心脏的负担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因此,中医学认为,夏季宜养心。
心静自然凉
酷热之时,你的心一定很烦躁,甚至在心里诅咒:“这该死的天气,这样热!”如此,不仅酷热感未消减半分,反而因你心情的烦躁而更添不舒适感。
炎夏暑热,除采取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外,注意心理调摄,不失是一种消除烦热的好方法。
明代郑宣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静心息虑,断绝烦恼,心中也会感到清凉几分。如果说“不恼心地清凉”似泛指四时情志调摄的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却是抒发了炎热季节“心静自然凉”的深切感受。诗云:“何以清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摄生消息论·夏季摄生消息》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烈日当空,热浪滚滚,使人无法忍受,睡不入眠,食入乏味,身上汗流不止,显得烦躁不安。此时人们更要学会自我调节,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夏日主火,内应于心,“通”即相互通应之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夏季的特点是燥热,暑气人心,易使心火上炎,使人烦躁不安、焦急好怒,而“热”要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清燥解热是夏日养生的关键,而情绪波动恰是夏日养生之大忌。因此,养心、保护心脏功能尤为重要。所以,在三伏酷暑难熬之际,最好能将心情平静下来,防焦戒躁。
平静的心理、安静的环境、冷静的态度有利于人的身心调养。日常工作中,心神日理万机,经常过于躁动,则神不内守,扰乱脏腑,耗伤精气,招致疾病,促人衰老。因此,养生之道贵在静,难得心静。既要学会动中求静,静而无杂念,忧患皆无,又要能做到闹中取静。实践证明,心静能使人的神经功能保持正常,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和工作效率倍增。心静可制神躁,故要尽量虚其心灵,消其杂念,心静则神不躁,神安则气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旺盛,邪不可干。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在空气清新的院中、书房或卧室,安上一张竹床,或摆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用这种心理减负消暑法也可以使心情放松。
旅游也是获得身心愉快的好方法。古代,在立夏这天,君王们要到城外出游,叫“迎旦”,所以立夏又叫迎夏日。这时候天气渐热,植物繁茂,出游最为适宜,可以使人从紧张的工作中得到放松,感受大自然的盛情,感受高山的博大、大海的广阔和深度,从而创造一个好的心境。宋代诗人温革有诗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这里可以理解为,避暑最重要的就是心凉,要想心凉,就要让心宁静而无杂事牵挂,这样就仿佛融人到清凉的名山大川之间了。
为了消夏避暑,选择海滨和山区较为适宜。当你离开都市的喧嚷,清晨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郊外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上,呼吸着草息芳香,你会感受到生命的脉动,听到心的吟唱。假期为外出旅游创造了时间条件,为了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即将来临的炎热中也能愉悦地工作,还犹豫什么呢,旅游去吧!
清心火
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源。如果心火太旺,便会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常用黄连、莲子心等药物清心泻火。
很多人一到夏天,都觉得自己的“无名火”特别大,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发很大的脾气,甚至会做出失控的行为,如打骂别人,砸坏物品和家具等。
一般人“上火”了可少吃饭,饿两三天后就可以渐渐消去“火”。一般引起“火”的原因有三:情志、饮食、外感。这些因素都可造成人体五脏的动态失衡。一旦失衡就会引起人体一些“火”,这些“火”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心火”偏生,煎灼营血,是引起心脑系统疾病的最重要因素。
每一种火的表现不一。“心火”发生可能会失眠、心烦,肝火发生可能会抑郁,肝为将军之官,肝火过旺脾气会暴躁。养生首要养心,“火”由心生。俗话说,眼角为心,白眼球为肺,黑眼球为肾,从眼部眼屎过多、发红,证明是“心火”。还有一个表现是鼻子发干,舌头发疼,这些都是“心火”。
中医认为,防止上火,一要防“外火”,即自然界炎热的气温;二要防“内火”,即人体阴阳失衡而出现的内热症状,如口苦、目赤、头晕、纳少等,所以要特别注意预防。
引起“心火”的主要原因是情绪。“火”由心生。中医对火的理解是从宏观的角度,心主血脉,通过心的动力,推动血液在脉管里的运转。另外,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是靠心来主使的。战国时期,楚国有一名将伍子胥,因为楚王听信谗言,把他的父亲杀了之后,又要杀他,伍子胥仓皇出逃。他逃至安徽一个叫昭关的地方时,后有楚兵追击,前有昭关阻挡,无法通过,只得停下,一夜之间,伍子胥又悲愤、又着急,头发就变白了。由此可见,情绪、精神意识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的重要作用。其实最主要的是人的心境、欲望达不到,人就会生气,火就会上来了。把心态放平和了,人体才会健康。
一般心火通过外观可以看出来。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出来。心火亢盛的表现特征可以分为两类,虚火: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口干、全身燥热;实火:口腔溃疡、口干口苦、小便短赤黄、心烦易怒、舌尖厚黄。
“火”分虚实,也是相对而言。打个通俗的比方,两个瓶子,一边是火,一边是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水火”是平衡的,在水没有变的情况下,火在增加,如生气、着急、饮食辛辣、吃羊肉等辛温燥食物,这种“火”叫“实火”。还有一些外感疾病,如感冒等大部分都是“实火”。
“实火”多由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机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虚火的概念与此相反。从理论上讲,在阴阳平衡的前提下,阳即“火”没有动,水少了,相对于火旺,就叫“阴虚火旺”,就叫“虚火”。它是综合判断的过程。“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等。
这里教你一个降心火的妙招:摇头摆尾去心火。
身体重心左移,右脚向右开步站立,两腿膝关节自然伸直;同时,两掌上托与胸同高时,两臂内旋,两掌继续上托至头上方,肘关节微屈,掌心向上,指尖相对,目视前方。两腿徐缓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两臂向两侧下落,两掌扶于膝关节上方,肘关节微屈,小指侧向前,目视前方。再将身体重心向上稍升起,而后右移,上体先向右倾,随之俯身,目视右脚。身体重心左移;同时,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转,目视右脚。然后,将身体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头向后摇,上体立起,随之下颌微收,目视前方。换个方向,再做3遍。
此法可以刺激脊柱与督脉,达到疏经泄热的作用,有助于祛除心火。
做心脏最喜欢的事情
每个人都应该晓得自己的心脏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什么对它有益,什么对它有害。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心脏的自我保健。
在一般人的心日中,心脏不过是一块“肉疙瘩”,只知道分秒不停地扑通、扑通地跳。其实,它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