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应在冬天加紧养阴;而寒冬季节,万物封藏,阴气最浓厚,质量也最好,阴虚阳亢的病在冬天抓紧养阴,夏天时症状就会减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因为甲状腺分泌过多,致使代谢旺盛,产热多,冬天也不怕冷反怕热,那冬天就应进食一些滋阴降火的龟、鳌、鸭肉等食品,必要时可服用丹栀逍遥丸或知柏地黄丸,这样,来年夏天的病情就会减轻。有读者可能会问,为何不夏病夏治呢?这是因为夏季病症,多兼有暑热或暑湿,一般只能治标,或清暑热、或化暑湿,因患者常饮食减少、舌苔黄腻,不能服食补益药物,而中医治病又非常重视“治病必求其本”,只有扶助正气,才能外驱邪气。因此,欲使夏季疾病除其根,最有利的时机只有在冬季培补。从这方面来说,“夏病冬治”,是中医“治病求本”、“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
夏病冬治的方法很多,除膳食调理、药膳调理、中药汤剂、袋泡药茶、穴位敷贴外,还包括温水浴、温泉浴、中药薰浴等外治法。这些方法我们在夏季养生里已经谈到过,就不赘述了。
中医认为,“夏病”要以秋冬养阴来预防。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阴气盛的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阴虚之人顺应这个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半;秋冬养阴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可见,无论是秋冬养阴还是“夏病冬防”,均巧妙地运用了天时之利,自然事半功倍。
“秋冬养阴”适合于阴虚(包括血虚)之人。中医认为:久病则伤阴。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慢性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均在夏季有以虚热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各种症状,如手足心热、面部热感、心烦、口干咽燥、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燥等。适宜在秋冬季养阴补虚。
肾病冬治
历代医家的观察到自然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与人体阴阳消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即阳气在夏至最盛,冬至时则微弱,相反,阴气在冬至时最旺,夏至最微弱。冬至,也就是进入九月以后,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这种变化由肾所主宰。
冬季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能从体表外泄,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因此,到了冬季,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病就容易发生、复发或加重。
因此,肾病如果能抓紧在冬季进行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这个时间进补,药物可乘此时阳气上升之势而达到更好的补肾效果。
选择肾病治疗的对应季节寒冬用药,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效能,起到温肾助阳,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
药敷所选穴位,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脾俞、肾俞为脾肾经气输注汇聚之处;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是肾脏经气所出之处;神阳、关元均为任脉经穴,可连通五脏气血。肾敷灵方中,黄花补气升阳、固表利水;川芎活血行气;仙茅补肾助阳、健脾除湿。敷于上述诸穴共奏益气温阳,活血祛湿之功效。加用隔药灸,可更好地发挥药物和经穴的温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患有肾病时虽应注意休息,但是也要做到静动结合,根据病情的好转,适当地进行运动和体育锻炼,这样才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运动的内容以轻慢为宜,比如散步、太极拳、气功中的静功等。运动量的增大应循序渐进,不能突然增加运动量。一般在身体恢复的1—2年内,不宜进行繁重的劳动和剧烈的运动。以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的病症为例,应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尿液的排流,防止感染及结石形成;如果已有结石,则有利于结石的排出。除可选择各种运动项目外,还可结合有跑动或跳跃式的项目。
肾脏疾病表现复杂,有的病程较长,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服药等均可以影响肾脏的功能,而每日的尿量、排尿次数、夜尿情况等也能部分反映肾脏功能的变化,因此患肾脏病的病人应写好每天观察记录表,以便医生根据记录表,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疾病的夏病冬治法
冬天是一个养阴的良机,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夏天时症状就会减轻。一般来说,除肾病宜在冬季治疗外,还有下列病在冬季治效果最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来说小儿夏季热的冬季治疗。由于这种疾病从医学上来说,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部分家长怀着“秋凉自愈”的侥幸等待方式处理它,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因为在漫长高热的病程中,很难避免并发症,所以应更新观念,不可不慎。
中医治疗这种疾病可以说是大有用武之地,在确立邪正兼顾,标本同治法则之后,通过“益气养阴”等具有整体免疫综合调节的方药为主体,结合多方位的治疗,坚持1~2周大都可以稳定病情,并慢慢地痊愈。对于少数应时发热,连年发病特殊体弱的患儿,还需要采取“夏病冬治”的方法,在立冬之后,用调元生脉饮,再加上怀山药、黄精、白术、生地、枸杞、大枣等,用常规的方法,熬成膏剂服用,有助于匡扶体内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缓解次年发病症状或控制复发。
手足癣也是一种典型的夏季病,表现为手或脚像地图一样干裂,剧烈瘙痒,有水疱、糜烂和溶液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细菌感染。由于夏季手脚容易多汗,因此治疗效果不佳。冬季寒冷干燥,不太适合真菌生长,应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勤洗手足,洗后用干净毛巾擦干,并在患处涂抗真菌外用药,每天两三次,治疗效果最好。
对于小儿哮喘病,也可采用“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方法,体质偏阳虚者,多于冬季发病;偏阴虚者,多于夏天炎热之季发病,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凡属阳虚者,从夏季炎热季节开始(三伏天)进行养阳的治疗,到冬季可减少发病的次数和发作的程度,凡属阴虚者,从冬季(二九天)送行养阴的治疗,至夏季可减少发病的次数及发作的程度。
夏季湿度大,气温高,有些人会产生“疰夏”的症状,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胸闷不舒、精神萎靡、发低热、不想进食等症状,容易出现中暑。容易患这些类病的往往是体弱、适应能力差的人。夏季易发生疰夏的人,可以在冬季用滋补品进行调治,以防夏季发病。冬令进补最好从冬至开始到次年的3月。滋补的方法可分食补和药补两种。偏于阳气不足的人,食补可用羊肉、狗肉、鸡肉,起到温中益气、填补精髓的作用。偏于阴虚可服用鸭肉、鹅肉,以滋补五脏之阴。在药补方面,属气。虚的可选用人参、黄芪之类,以扶助正气;属血虚者,应服当归、阿胶、生地之类,来滋阴养血;阴虚之体,要用麦冬、鳖甲、龟板,养体之阴;阳虚之人,可用鹿茸、鹿角胶等,温补阳气。这些方法在采用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正确选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补。只要冬季调治恰到好处,就可使夏病发作减轻乃至不发。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还容易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染上汗腺泌汗异常增多的汗腺和神经内分泌性疾病,即多汗症。多汗以手足为主,表现为双手汗多,潮湿冰凉,考试握笔和精神高度紧张时尤其明显。可在冬季用明矾30~60克,打碎后加水500毫升煎30分钟,等它自然降温到25℃左右浸泡双手,如果脚出汗多的人也可同时浸泡双脚,每天睡前1次。
夏季,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潮湿,汗液不能有效地排泄出去,会出现暑疖病,在身体背部、手部、前额、头皮等处出现痱子,严重时会发生多个红色炎症结节,形成脓肿,破溃后流出黏稠黄色脓液,痊愈后留有淤痕。
由于暑疖病的患者多属热性体质,所以冬季不宜多穿衣服,以不着凉感冒为度,以免积聚湿热。饮食上,应避免多吃羊肉、烧酒和煎炸等食物。同时,可使用清凉的药物加以治疗:用荆芥、薄荷、升麻等中药各15克,加水150毫升(婴幼儿酌减),煎15分钟,待自然降温后涂于易患暑疖处,每晚1次,第二天起床后用温水洗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