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与二十四节气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二十四节气时人的生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旧疾复发。根据节气变更安排起居、饮食以及房事等活动的节律或禁忌,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和体征,调理养生,才能达到阴阳调和、颐身养神、祛病延年的效果。
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养生
二十四节气养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法宝。二十四节气养生虽分布于四个季节当中,与四季养生紧密相连,但相对于四季养生又有其特殊性。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变化,人的身体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因此,非常有必要依从二十四节气的要求,进行养生保健。我们要学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调节四时起居,适应四时规律,保证不生病。
二十四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它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计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接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面的话记心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养生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严冬过后,春季开始的节气,在每年阳历2月4日前后。
立春后,树木春天要发芽长叶,人们养阳目的就是使身体充满生气。“养”有调畅、顺应、保养、储备之意,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阳气顺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时序规律进行生、长、收、藏。
立春饮食宜增甘少酸。民间在立春之时的饮食也很有讲究。北方人在立春之日喜食春饼和菜,民间更有吃萝卜之说,谓之“咬春”;中医认为,春季应特别注意对肝脏进行保养,以顺应天时。所以,在饮食调养时要考虑到春季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蔬菜有油菜、香菜、韭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葱、大蒜、茼蒿、大头菜、茴香、白菜、洋白菜、芹菜、菠菜、荠菜、茴香、黄花菜、蕹菜、蕨菜、莴苣、茭白、竹笋、黄瓜、冬瓜、南瓜、丝瓜、茄子等。具有酸收性质的蔬果有马齿苋、西红柿、柑、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榄、柠檬、石榴、乌梅等。
立春宜做好保暖,不宜急于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尤其应注意保暖,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升温,但仍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倒春寒”。“倒春寒”是比冬天的冷风还厉害的一种寒流。遇上倒春寒,可千万要小心点,捂得严实点。秋凉春捂,这个时候的捂有特别意义,不必逞能抖派头。否则,“英雄”三五天,难受半个月。倒春寒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威胁极大,它可使高血压病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忽冷忽热的气候还易使儿童遭受“倒春寒”之苦,感染百日咳、猩红热、感冒等疾病。故春天要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尤其是衣着方面要“多捂”,不可顿减,以免罹患疾病。同时,体质虚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在冬去春来时,不要急于脱掉冬装,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居室内及时除尘通风,以减少和抑制病菌存活和繁殖,降低流行病的发病率;适当做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体更迅速、更准确地调节好体温,适应春季的多变气候。
立春要防流行性疾病。这是由于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春天是锻炼身体的最佳季节,坚持在春天进行体育锻炼,人体免疫力增强,不易患病。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邪气犯肺导致感冒、咳嗽等肺部疾病。
雨水养生
雨水,在每年阳历2月19日或20日,雨水时值“七九”期间。
以立春作为阳气生发的转折点,到雨水则阳已逐渐旺盛,此时,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生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奋精神,使身体朝气勃发,志蓄于心,使身体有所务,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
雨水节气“调养脾胃”非常必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因此,雨水时节饮食宜和肝养胃,健脾益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顺达,尽量体现天人相应、食药一体的营养观。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少食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如需药补,则需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等具有生发阳气的食物调补脾胃。养脾也要静心,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即摄食、输送营养物质的功能)正常。
雨水时节多风,常常出现口干舌燥、嘴唇干裂现象,所以,在饮食上应多吃如菠菜、芹菜、油菜、茭白、马齿苋、蒲公英、榆钱、枸杞子、车前草、马兰头等蔬菜,以及苹果、香蕉、雪梨、菠萝等新鲜多汁的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此外,要注意防止寒气侵袭带来的关节和颈椎疾患。因为肩周炎、颈椎病对寒气比较敏感,雨水时节早晚寒气过重,容易造成旧病复发或疼痛加重。注意肩部和颈部的保暖也是防止寒气侵袭的好方法。可能有些人头发脱得比较早,或者脱得比较多,有些人头发比较稀疏,这种人。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尤其是进行早晚锻炼的老年人。
雨水时节气候多变,关节组织往往随气候改变而收缩和松弛,容易造成关节酸痛。所以,关节炎患者,特别是曾经骨折或有外伤史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要注意保暖,适当按摩患部,加强局部血流畅通,以缓解疼痛。
由于在雨水时节,处于草木生长发芽期,生物激素正处于高峰期,因此容易发生皮肤病等过敏性疾病。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所以,容易发生高血压、痔疮出血、女性月经失调等疾病,对此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惊蛰养生
惊蛰,在每年阳历3月5日或6日,惊蛰日已值“九九”,天气转暖,但此时气候也多变。在我国,有“冷惊蛰,暖春分”的农谚。惊蛰节气过后,我国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迅速回升,日照时问显著增加,并会出现雷雨或连续阴雨天气。
惊蛰节气体现了自然物候现象的变化,养生也要根据自然变化而调整,要结合惊蛰时节气温升温快、雷雨天气增多、农耕开始、人体劳累、自身体质差异等特点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方面的调养。
惊蛰的饮食宜保阴潜阳,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应选服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像鹌鹑汤、白木耳煮麻雀、清补菜鸭、枸杞银耳羹、荸荠萝卜汁、枸杞蛇肉汤、虫草山药烧牛髓、扁豆粥等。或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
惊蛰时节,也是青春痘萌生的季节。大家知道,动物界大部分动物都在春季发情交配,而人类也有“少女怀春”、少男春心萌动,有时可有遗精的发生,甚至出现梦交之情,这就是春季生发之气促动,对健壮的少男少女来说是性兴奋的反映。这时节,尤其好发“青春痘”,面部痤疮斑斑,实际上,这也是性激素偏旺的象征。
惊蛰时节宜房事。这个时节的房事相对于冬季和立春、雨水时节来说,也呈春情萌动之态,性兴奋的激情,使春季的房事明显多于冬寒,甚至可能发生性冲动的行为。此时性生活既要迎合春季的特点,使生发之性充分展露,使身心调畅,意气风发,切忌恼怒抑制,有悖春季疏发之性,但又不能任其春情滋生,心猿意马,任意放荡,当用理智加以克服,以保持身心的健康。由于惊蛰节气是疾病多发的日子,所以此节气中的性生活一定要注意卫生。
另外,惊蛰节气后虽然气温升高,但很多地区气温仍然很低,倒春寒现象也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体质较弱的人、老人、儿童应该注意保暖,适时增减衣物。而随着昆虫动物惊蛰而出,开始活跃,要注意防止它们带来的病菌致病,南方地区鲜花开始盛开,极易引发花粉病,所以过敏体质的人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
惊蛰前后,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暖气供应已经结束,许多人外出、回家还感觉不太适应,室内往往还是比较干燥,补充水分对健康是绝对必要的。惊蛰是疾病多发的日子,要预防季节性传染病的发生,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太极拳是阴虚体质的人较为适宜的运动项目。其他体质的人可采取散步、慢跑、跳舞与球类等运动。
谈到惊蛰养生,不能不谈到体质养生。体质差异是因人养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养生中应当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的差异,居民生活习惯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养生方法也应随之而异。《医理辑要》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老伤者,中气必损”。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取决于体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变不良的体质状态,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但体质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养生措施,可以纠正体质上的偏颇,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这里向大家重点介绍在惊蛰节气中常见的4种体质的养生方法。
阳虚体质的人对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所以更要加强饮食调节和体育锻炼,多食用补阳食品,多晒太阳提升阳气,以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阴虚体质的人容易阴虚火旺,要调养肝肾选择清淡的食品食用,参加一些舒缓的运动锻炼。
血淤体质的人要注意精神调节,保持乐观心境,最好食用舒血化淤的食物。
痰湿体质的人,随着雨水惊蛰后阴雨天气增多,要注意避免湿邪侵袭,多吃一些化痰祛湿健脾利湿的食物。
总之,无论属于何种体质的人,只要坚持有目的地保健养生,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相信每个人都能延长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健康长寿的人。
春分养生
春分,在每年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对人体而言,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一片春意融融。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春分是自然界阴阳二气达到平衡,阳气在数量上开始超过阴气的转折时刻,人体气血、阴阳的运行必然会与之发生相应的改变,此时稍有一疏忽容易出现气血紊乱,从而导致疾病发生。中医非常重视节气转换时的气候变化,认为春分常常是宿疾复发与重病转危的关键时刻。因此在春分之日,要特别注意防范外邪的侵入以及慢性疾病的复发,这就是“慎避虚邪”。
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养生的一条重要法则,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这一条法则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养生中如何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达到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使人体这一有机体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平静、平衡的状态是养生保健的根本。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导致体内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即有些元素的积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发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与人体元素平衡失调有关。如当前在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产生,都与体内物质交换平衡失调密切相关,究其原因,无一不是阴阳失调之故。平衡保健理论研究认为,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段里,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调整相应的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维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将会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为此,中医养生学强调:“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易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以免致伤脾胃”。不仅如此,中医养生家强调,春季尽量少用补品及补药,清淡爽口的饮食更利于春季养生。病中或病后恢复期的老年人,春季应以清凉、素净、味鲜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选用大米粥、薏米粥、赤豆粥、莲子粥、黑米粥、青菜泥、肉松等,切忌食用太甜、油炸、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品,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这里介绍一种春分二月中坐功。《遵生八笺》中原文如下:“运主少阴二气,时配手阳明大肠燥金。坐功:每日丑、寅时,伸手回头,左右挽引各六七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
本法以“春分”命名,正是顺应这一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春分时节锻炼,可于春分时开始,至清明为止。春季在气候变化上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中以肝气变化较为突出,肝病较多见。采用本功法锻炼,有利于肝肾疾病导致的耳聋、耳呜等症的防治。
具体方法:每日l点至5点时,盘腿静坐,运气调息,双手握拳头,颈肩肘向后活动,用力做五六次,牙齿叩动36次,深呼吸,津液人丹田九次,可治腰肩酸麻、肺胃邪毒积蕴、眼珠发黄口发干、流鼻血、喉部痛、面部浮肿、嗓音哑、头闷、牙龈肿痛、头晕、鼻塞及皮肤疮疖等症。
清明养生
清明,在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中医认为,清明时节讲养生,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人与自然同气相求,清明节气之后,天清则对应人体心清、肺清;地明,地为厚土构成,人体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土包括肉,人体除骨之外均为肉构成,因而人体各部位随清明之时,与大地草木推陈出新一片碧绿相似,处于“明”的状态。“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阴阳也,明含阴阳平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