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4857300000034

第34章 中国人谈爱(3)

2.天下的利、害与爱有关。

天下的祸害是哪里来的?墨子认为,诸侯只知道爱自己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就会以举国之力,去进攻别国。家庭主人只知道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就会以举家之力,去侵犯他家。人只爱自己身体,而不爱他人身体,就会举自己之力,去损害他人。

墨子说,应该将他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将他人的家庭,看成自己的家庭;将他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那么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

人与人相爱后,强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的;人多的不会侵犯人少的;有钱的不会侮辱贫穷的;尊贵的不会傲视低贱的;狡猾的不会欺骗老实的。这样,全社会就能达到和谐共处。

3.“兼相爱,交相利”。

有人说兼爱”是好,但是难做到。墨子回答说: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兼爱的好处。其实,人们相爱,他们都能得到利益。

“兼相爱,交相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你爱别人,别人必定会爱你;你做对别人有利的事,别人必定会做对你有利的事。

4.“兼相爱,别相恶”。

墨子说的“兼”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意思;他说的“别”,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憎恶、残害的意思。

他是肯定“兼相爱”,而反对“别相恶”的。

他说兼以易别。”(《墨子·兼爱下》)就是说,必须用“兼相爱”来替代“别相恶”。

他说:实行了“兼相爱”,可以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兼爱下》)

因此,必须以“兼相爱”的原则来施政。

墨子是两千年前的人物,有人可能认为,墨子的思想太理想化了。两千多年来,世界和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也有许多暴行,哪里是“兼相爱”所能解决的。

的确,历史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阶级矛盾、国家之间的争斗,都不是仅仅依靠“兼相爱”的道德原则所能解决的。

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全球化的大趋势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对谁都没有好处。由于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不论是对于各国执政者,还是对于学术界或普通人民,都是很有启发的。

(二)《尚贤》与爱。

《墨子》中《尚贤》卷的中心思想是要尊重并选用贤人。

那么,怎样的人是贤人呢?墨子举了三个人作例子,即大禹、后稷、皋陶。他们三人都是唐尧帝所选用的贤人。大禹成功地治理江河;后稷教导百姓种植庄稼;皋陶制定了法律。

墨子说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墨子·尚贤中》)

墨子说,他们三位言谈严谨,行为慎重,思考周到,求索百姓被遗忘的利益;让上天享用他们的德行,让老百姓都得到利益,一辈子受用不尽。

因此,墨子所谓“尚贤”,就是要求执政者尊重并选用对于百姓怀有深爱之情的贤人。

(三)《非攻》与爱。

《墨子》中《非攻》卷的中心思想是反对征伐性的战争。

墨子对征伐性战争是非常不满的。他说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墨子·非攻上》)

他的意思是:杀死一个人,叫做不义,必定是死罪;杀死十人,必定是十重的不义,十个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重不义,一百个死罪。天下的有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而反对杀人,称杀人是不义的。但是,对于征伐他国的战争,却不加批评,反而称赞它,说是符合正义的。这样做,难道真正知道正义和不义的差别吗?

墨子对于这种不辨是非的人是极为不满的。

他说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墨子·非攻下》)

墨子的意思是:频繁的攻伐战争,是天下的巨大灾难。你想施行仁义,做一个高尚的人,对上符合圣人之道,对下符合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你不能不考虑“非攻”的学说。

因此,墨子的“非攻”完全是从对人民百姓的爱心出发的。

墨子本人出身于社会的底层,他的哲学与政治学说,基本上是维护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这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是很少见的。

总之,墨子学说的核心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国与国之间的相爱、执政者对于人民大众的关爱。

在今天的时代,他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二、庄子论爱

庄子原名庄周。生活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69—前286年,是在战国中期,与孟子是同一时期。但他寿命比孟子长,活到了八十岁以上。他是宋国人,一生没有担任过重要职务,只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他的生活很贫穷,有时甚至无米下锅。传说楚威王知道他的才华,曾经请他当宰相,却被他拒绝。他宁肯在贫困中自得其乐。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无为”等思想,而又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哲学上很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庄子》这部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内篇的七篇文章的思想水平最高,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和杂篇,可能是庄子思想的继承者写的。下面的介绍以内篇为主。

在《庄子》一书中,爱”这个字,出现并不多。这个情况与《老子》有些相似。“爱”字在《论语》与《孟子》中,主要是指仁爱在《墨子》中,主要是指“兼爱”,都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而庄子与老子一样,他们关注的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或“道”)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语言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不用“爱”字来表达。

什么是爱?按本书的理解,爱是一种在理智基础上的,符合道德原则的情感的投人,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意志力。

根据这样的理解,在现代生活与现代语言中,热爱自然”这个概念,人们是能理解并接受的。本书第二篇中,已经将“自然之爱”作为人类爱的重要内涵。

庄子与老子一样,他们的爱的主要对象,就是自然(或“道”)。在《庄子》一书中,处处能见到庄子对于自然之爱。

重要的是,在庄子的自然之爱中,蕴涵着他对自由之爱。

(一)《逍遥游》与自然和自由之爱。

庄子的思想继承了老子,但也有所区别。老子虽然说“道法自然”,而他的哲学是以“道”为核心的。《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虽然也敬崇“道”,但他的哲学是以“自然”为核心的。《庄子》的第一段话是:鲲(一种大鱼)和鹏(一种,大鸟)是《庄子》一书的主角。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庄子的著作一开始这一段话按笔者的理解,就是对自然与自由的赞美。在这几句短短的字句中,既谈到天,谈到海(北冥),更谈到在天空和海洋之间翱翔的大鸟。而他特别赞扬的,是大鸟的自由而高远的精神。大鸟的精神与庄子自己的人生哲学是吻合的。庄子自己,正是一个不屑于人间一切名利、地位、财富,志向十分高远,不愿意受任何拘束的人。

从庄子对于天、海与大鸟的赞美中,不难看出他对于自然的热爱,他不但热爱自然的宽阔雄伟,更热爱大自然中生命的自由精神。

(二)《齐物论》与自然和自由之爱。

《齐物论》的最后,庄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描述。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意思是:庄子做梦,成为了高高兴兴地飞翔着的蝴蝶。他自己感到非常满意,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庄子。突然他醒了,很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庄子。自己无法判断,究竟是庄子做梦成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成为庄子。庄子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而他们两者,物、我不分,融为一体了。

这一段像寓言一样的叙述,可以认为是《庄子》一书的精华。它的中心思想,是“物化”两字,即人与自然的融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做梦成为蝴蝶时的内心感受,他是非常高兴的,非常满意的(“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这种感受说明,他是非常乐意让自己与自然融合一体,变为他所喜爱的自由自在的蝴蝶。

我们在第二篇中谈到,柏拉图关于爱的论述中讲到爱是愿意与被爱的对象融为一体的。因此,庄子的“物化”的愿望,不正说明了他对于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吗?

(三)《养生主》与自然和自由之爱。

《养生主》中谈到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养生主》)

意思是: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一百步,才饮到一口水,但是它不愿意关在笼子中。虽然关在笼中,神态看来还好,但是它是不舒适的。

这一段话,说的是野鸡,其实含义非常深广。这里也见到庄子对自然之爱。庄子对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十分羡慕与赞扬。而作为人,庄子认为,人都应该像自然界的生物那样,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发展,这是人的天性。

(四)《人间世》与自然和自由之爱。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了一个栎树的故事。大意是:一个石匠在齐国看到一棵极大的栎树,它的树干,有十丈粗。石匠不看一眼,走过去了。徒弟问他这么大的树,你为什么不看一眼呢?”石匠说那是一棵没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会沉没;用它做棺材,会腐朽;用它做房子,会有虫蛀。正因为它没有用,它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晚上,石匠做梦见到栎树。栎树对石匠说:我寻求没有用的办法很久了,几乎被人砍死。到现在才保护了自己,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用了。假如我是有用的,我能长得这么大吗?

庄子这一段叙述,粗看使人感到,他是提倡做无用的人。其实对今天的人类来说,它是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1.他主张不要随意去利用、改造自然界的天然事物。包括天然的动植物,也包括自然的景观。这是符合现代生态学观点的。人类在几千年来,特别是工业化以来,随着科技与经济力量的增强,人类已经对大自然有过多的改造,以至于消灭了无数天然物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工业废气的过量排放后,已经使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对于人类和大自然形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庄子从爱护自然出发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类是有警示意义的。

2.从人生来说,庄子上述寓言的启示是:做人,主要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不要只想着怎样受他人重视?怎样为他人所利用?或者为一些身外之物(如名誉、地位、财产等)所利用,而丧失自我的灵魂、自由的意志。

总之,热爱自然和自由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核心。他所谓的热爱自然,既是关心和爱护大自然;愿意使自己和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也是他的人生知趣,像自然万物一样自由自在,有自己的人生志向与生活目标。

曾子与孟子论爱

一、曾子论爱(孝爱)

曾子,原名曾参,生活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05—前435年,在春秋后期,是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南)人。他是孔子最满意的弟子之一,在《论语》中,谈到孔子弟子言行的篇章,以曾子最多。后世尊他为“宗圣”。

曾子的主要著作是《曾子》,但早已失传。另一部著名的著作是《孝经》。根据高望之《儒家孝道》一书中的介绍,《孝经》是曾子和他的弟子共同完成的。

《孝经》有《古文孝经》与《今文孝经》两个版本。流传较广的是《今文孝经》,但两个版本的内容差别很少,是出于同一原本的。

《孝经》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孔子对于孝的教导,也包括曾子自己的关于孝的论述。从西汉开始,《孝经》一直被列人全国学校的必读经典。唐代以来,《孝经》都是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必考课目。

《孝经》与儒家孝道的广泛而久远的传播,使孝的观念在中国人和全球的海外华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成为全世界华人共同的道德准则。

孝与爱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孝”就是人对父母之爱他包括对祖先之爱),本书称为“孝爱”。

孔子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

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孟子·尽心上》)

可见,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就是爱自己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