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现代化进程
14859200000007

第7章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及其特点(1)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但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历史却并非古代历史自然演进的结果,它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当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延续几千年,到清朝中期由昌盛走向衰落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通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开始迅速崛起。迅速步入世界近代化历程的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终于被迫纳入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开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也就有了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特点,中国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就面临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是全世界独立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有着绵延悠久、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大约在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开发神州大地;八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已经在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的广袤疆土上,创造出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雏形;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由史前文明阶段逐渐进到她的文明阶段。夏、商、周三代是中国上古社会最早出现的三个依次演进的文明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比欧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希腊进入奴隶社会早了一千多年。综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形态都没有像中国古代文明那样,有着如此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悠久历史。比如与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都先后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局面: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及,自公元前525年以后,先后遭受波斯帝国、土耳其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丧失国家独立达一千七八百年之久;国土现为伊拉克的巴比伦,几次被灭国,17世纪初沦为奥斯曼领土的一部分,1929年才以伊拉克的国名重新独立;印度在1849年被英国占领全境,1947年才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取得独立。

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而不中断,始终保持国家的独立,在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维系自身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很早就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和文化,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字,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正气源远流长,它能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维护自己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由此把几十个大小民族稳固地聚集在一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从未失去民族的自信力。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不仅延续了几千年而不中断,而且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公元前475年,中国就跨入了封建社会,而大约在一千多年之后,西欧才在西罗马帝国的丧钟声中揭开封建时代的序幕。中国封建社会不仅出现得早,而且还有一整套完善的经济、政治、教育和法律等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在地主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了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他宣布废除分封诸侯制,代以郡县制;废除土地的贵族所有制,代以自由买卖的地主制;并且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法律、历法等一系列制度。在选官制度上,中国古代经过了贵族世官制、察举征辟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特别是始于隋朝的科举制,是沟通官方和民间内在联系的、向社会开放的重要选官制度,成为士人晋升的最根本途径。在教育制度上,中国古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学制度、私学制度和书院制度以及相应的教学规范,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法律制度上,春秋时期就有了成文法,并由此引出了战国秦汉的法治运动,从战国的《法经》到商鞅制定的《秦律》、汉朝的《九章律》等等,都达到成文法的极高水平。这些经济、政治、教育、法律等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

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中华民族很早就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为一个农业古国,中国在许多农作物的培育、选种和耕作技术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秦汉时期我国便开始种植茶树,汉唐时期蚕桑业已十分发达。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农业耕作理论。6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农业科学家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就是世界上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书。书中提出较系统的绿肥轮作制度,比欧洲开始推行轮作制早1200多年;书中主张的人工选育良种,在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得到充分肯定。而长期作为手工业主要产品的丝织品和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业产品。早在汉唐时期,我国的丝织品就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输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唐宋以来,中国的瓷器远销海外,至今英文中瓷器还被称作“china”。中国的工艺品,不论是玉雕、漆雕,还是景泰蓝等,都是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在世界上久负盛名。

在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的农业、水利工程、冶炼、纺织、陶瓷、造船、建筑工程等物质生产技术,以及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化学等主要自然科学,都有很高水平,长期处在世界前列。都江堰水利工程、万里长城、赵州桥、大运河等建筑工程,举世闻名。冶炼技术更是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闻名世界的哈雷彗星,我国在两千年间对它的出现有过31次记录,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613年,比英国人哈雷1682年测出这颗彗星运行周期早两千多年。公元前4世纪我国就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天仪器——浑天仪。东汉时的天文学家张衡将浑象与漏壶巧妙结合起来,可以准确地表示出天象的演变,他在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仪,则是世界最早的地震检测仪器。数学方面的十进位制计算法领先于欧洲长达两千年,南北朝时的祖冲之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较欧洲人达到同样水平早了一千年。中国古代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等四大发明,更是为世人所瞩目,为人类文明发展起过深远影响。北宋科学家沈括发现磁偏角,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而欧洲到1200年才有关于指南针的记载;东汉蔡伦等用树皮等植物纤维造纸,比12世纪后才学会造纸的欧洲早一千年以上;7世纪初中国创造了雕版印刷,比欧洲早八百年;7世纪唐朝人已掌握火药配方,904年开始将火药制成火箭用于作战,而欧洲得到火药知识,使用火药武器,则是13世纪以后的事。据统计,从公元前直到15世纪末,在世界最重要的298项发明或发现中,中国即有173项,占58%。英国著名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还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文化,也居世界前列。我国的诗歌,上起《诗经》、《楚辞》,中经汉代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唐代的近体诗,下至宋词、元曲,递相继承,各具特色。诗人之多,水平之高超,举世无双。

仅一部《全唐诗》就有900卷,涉及诗人2200人,诗歌近五万首。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和众多文人墨客,留下大量不朽的散文名篇。唐宋以后,戏剧、小说又蓬勃兴起。我国古代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等,在古代艺术宫殿中灿烂夺目。历史学悠久发达,历史文献数量之多,世所罕见。一部《二十四史》就有3249卷,4000万字,完整而系统地记录了清朝以前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堪称世界第一。明朝永乐年间完成的《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37000万字,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古典哲学发展也不逊色,从周代的周公、孔子到清代的王船山、戴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与欧洲哲学、阿拉伯哲学构成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还非常注重中外交流、兼容并蓄,一方面将自己的文明成果贡献于世界,另一方面也从世界各国的文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打通了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汉朝张骞通西域,就是有利于人类进步、文化交流的壮举;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唐都长安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太宗时,各国派到长安来学习的人达数千之多,日本曾先后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最多时一次就达500人;元朝时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游览了中国许多地方,甚至还担任了元朝的官吏;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走向衰落

在世界范围内的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但在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却落伍了。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朝代,统治中国达268年之久。从1644年清朝统治者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在这近200年的时间里,清王朝的统治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清朝在顺治之后的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代,处于其统治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清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地主阶级国家权力,政权比较巩固;在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社会相对比较安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力的增长,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此时的中国版图北抵西伯利亚,南跨台湾和南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西达葱岭,边界直至中亚的巴尔喀什湖,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大帝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但从乾隆之后到鸦片战争前夕的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期间,清王朝的国势迅速衰落。

为什么在曾经比中国落后一千多年进入封建社会的某些欧洲国家崛起为资本主义强国时,中国却在封建社会踏步不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于明朝中叶,但同样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却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在中国却发展缓慢?这表明持续强大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向反面转化。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走向衰落,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地主制经济和小农生产方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自战国后的两千多年中,其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地主制经济,这种经济结构以土地私有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为基本特征。这种地主制经济必然导致土地不断被兼并,两极分化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到清朝时,土地兼并更为剧烈,广大农民受着极其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清皇帝和皇室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据统计,清朝嘉庆年间全国耕地约8亿多亩,其中皇室庄田和八旗庄田以及政府控制的屯田所构成的官田即占十分之一。官田之外的民田,也大多被官僚和豪绅地主所占有。广大农民丧失土地,纷纷沦为地主豪绅的佃耕之户而受剥削。

首先是沉重的地租剥削,清代的地租率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70%。地租之外,还有很重的赋税、苛捐杂税、难以计数的徭役、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以及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

在这种地主制经济下,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而豪绅地主兼并土地绝不是为了自己经营,使用和经营土地的是那些穷苦的农民。他们只能以个人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不能也不敢多佃耕土地,永远不会有对土地大量投资的租地企业家出现。这种土地占有权的高度集中和土地经营权的极端分散的状况,必然导致经济规模狭小,只能是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小农制经济。在这种小农经济下,由于广大农民单靠农业生产很难维持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他们必须同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但这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生产方式,仅从农民自己的需要来生产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只有少量的剩余产品才作为商品来交换,而且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这种自然经济对于商品经济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消极抵制力量。总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不仅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低劣,生产技术低下,而且因为它具有自给自足的特性,必然排斥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