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旨在使行政人员养成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蒋经国称他提出10项指示绝不是“对公务人员生活和行为的消极约束”,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10项指示的目的,“在使公务人员的生活言行和工作态度能符合现代化的标准,使公务人员养成多读书、勤进修,并利用公余时间从事锻炼体格的生活习惯”。只有公务人员的生活现代化,才能促使“国民”生活现代化,才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蒋经国认为:“作为一个现代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与爱心,践履笃实的效率观念,强烈的荣誉心和责任感,奋发向上的创新进取,以及我仍愿再加强的互助合作的团体精神。”他在另一次讲话中要求行政人员,要“能从思想观念、生活行动、工作态度各方面去腐生新,一本爱心与热诚,确实尽到‘为民服务’的‘公仆’责任”。
其二,革除贪污、腐败、整饬政风,建立一个“为‘国’效命,为民服务”的“政府”,为国民党树立一个清新的形象。关于此点可从蒋经国的多次讲话中得到说明。1972年9月29日,蒋经国在“立法院”会议上作口头报告,题目就是“树立为‘国’效命为民服务的现代‘政府”’。报告中称行政革新的目标就是:“促使我们的各级行政机构,迈向有效率、负责任、明是非、辨善恶,而成为一个廉能的‘政府’。”又说:在内政上,“以行政革新为先务,以为民造福为目标,建立廉能和诚实的‘政府”一。同年12月11日,蒋经国又在“行政院”所属各机关讲述“建造为‘国’效命为民服务的‘政府”’。蒋经国之所以大讲特讲建立“为‘国’效命为民服务”的廉能“政府”,主要是官员中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受到各界的批评,加之官员老化,观念陈旧与保守,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适应蒋经国推展革新路线的要求。因此蒋经国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健全组织功能,革新工作方法,严格讲求效率,清理‘法规”与积案,彻底改革公文处理,切实做到亲民便民,完全破除所谓‘衙门’的作风”⑧;另一方面蒋经国要求“从严惩贪污,整饬政风,清除害群之马’。他还特别强调:“我们断不容许再有任何败类,来败坏政治风气,损害‘政府’威信。”他说他要将“严惩贪污官吏,肃清害群之马”的行动贯彻到底。
蒋介石曾在60年代中期提倡过建立廉能“政府”,但当时也不过是口号与宣传而已,因主导者不坚决和缺乏有力的措施,廉能“政府”只能成为纸上谈兵。蒋经国与其父在作风上有所不同,加之他正处年富力强时期,行动果断,态度严厉坚定,确使行政革新收到一定成效。
其三,推展行政革新的最高准则是贯彻“反攻复国”大计。蒋介石是个极端的反共分子,对于此点,蒋经国学得惟妙肖。他在出任“阁揆”两周之际在“立法院”发表施政报告称:行政革新的诸项:擎措有一个最高准则,为“‘复国建国’大业所必需”。如果说 蒋经国的行政革新就其理念与实践较蒋介石有其深度的话,而在 反共问题上,父子俩当时的意见是百分之百的一样。
蒋经国认为只要锲而不舍,行政革新就会有好的结果。当然 他也认为行政革新“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全面性的工作,很多事 情非一朝一夕之间所能立竿见影,而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深入普 遍的推行,方能见到功效”。翌年2月23日,蒋经国在“立法院” 作口头施政报告时,认为推展行政革新以来,机关中“已有一股清 新的气息”。但他也认为“距离理想的境地还是很远”。
为了配合行政革新的推展,蒋经国又在1973年3月6日提出 8点社会革新事项,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以扭转江河日下的社 会腐败风气。这8项主张是:
(1)“要节约,不浪费”。“在此‘国家’危难的时刻,‘国民’都应 杜绝奢靡,培养社会善良风气”;
(2)“不要漏税,不要逃税,要养成准时缴税,如数缴纳税的优 良习惯”;
(3)“要遵守交通规则,帮助‘政府’整顿交通秩序”;
(4)“要尊重公共秩序,注意环境卫生”;
(5)“要守法,不行贿”;
(6)“凡有钱的人,要投资从事生产,不可投机扰乱社会”;
(7)“家家做到守望相助,人人都能互相照顾”}
(8)“大家要注意青少年的犯罪,设法预防”。
蒋经国提出社会革新的意图是使政治清明,如“一泓清水,明 净透彻”。“公务员以干干净净的公务员为荣”;“‘政府”必须维护 我们的社会成为一片干干净净,有朝气,有生机的乐土,确保我们的‘国家’能挺立漫天风雨的国际社会中”。
对于社会革新,蒋经国称不要搞什么运动,而是要“‘政府’机关切切实实去领导推行”。他指出:
“‘不逃税漏税’一项,需要由‘财政部’加强查缉,并且对逃漏税捐和走私者予以严厉惩处,查获走私的商船初次予以警告,再犯就要重创,三犯以上的可予停航处分,才能收到效果。关于‘遵守交通规则’,希望‘交通部’及‘内政部警政署’督导省市警察机构严格执行,各种交通规则愈简单愈好,必须使民众每一个人都能一目了然。”
为进一步贯彻革新要项,蒋经国反复强调:谁如果违反了规定,都必须从重惩罚。他宣称:“这并非沽名钓誉,而是基于吾人尽忠‘爱国’的良知良能,不忍见到‘国家’被大吃大喝带来大灾大难。”
“行政院”颁布10项革新要求实施后的第一年,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由警察机关查获涉足夜总会、舞厅、酒吧、酒家等非正当娱乐场所的公务人员,属于“行政院”所属各机构者共有926人,而违反规定宴客应邀剪彩、铺张浪费、滥发喜帖或讣告,经议处的30人。其中有几个案子是蒋经国亲自督导,震动全岛。
一个是轰动岛内的香蕉案。此案发生在蒋经国出任“副院长”之后。该案主角是高雄青果社理事会主席吴振瑞。吴氏在该社成立20周年之际大搞庆祝活动,并送来宾与内部人员真金果盘,形似礼品,实则是贿赂与侵占。经查处,此一案件涉及到“外贸会”主委、中央银行总裁徐柏园。蒋经国得知事实真相后,立即下令撤了徐的官职。
另一案件是王正谊案。王正谊是“行政院人事局局长”,兼“中央公务人员购置住宅辅助委员会”主委。官职大小在其次,关键在于此人是蒋经国祖母王太夫人的侄孙,是蒋家的至亲,论辈分,他与蒋经国是表兄弟。他利用与蒋家的这种特殊关系,在士林外双溪中央社区工程中营私舞弊,竟贪污公款合美金13.75万元。此案又如当年毛邦初案再现。
蒋经国毕竟不是蒋介石,当王正谊案披露于报端后,为表明他铁面无私与革除贪污的决心,立即令沈之兵将王收押侦办。经过三次庭训,王正谊被判处无期徒刑。
此案结局大快人心,报界对蒋经国此举颇多颂扬,蒋经国在岛内的声望也随之提高。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在蒋经国指导之下,还查处了海关副税务司兼稽查主任白庆国。白氏因贪污数额巨大,手段恶劣,为严肃“法纪”,判白死刑。此一宣判震动全岛,开国民党退台以来惩处贪污案件最严厉的先例。高雄市长杨金虎因贪污不仅丢掉乌纱帽,而且被判处5年徒刑,杨妻被重判刑期10年。还有一参事,为其子完婚,大办筵席,当时条文规定,公务员办席10桌不算违规,其人大办筵席已大大超过规定,不合公务员婚丧节约原则,被记两次大过并免职。
蒋经国上台伊始,雷厉风行,确有赣南作风。为进一步杜绝因经济迅速发展后出现的行政官员贪污盛行现象,特修订“贪污治罪条例”,对贪污受贿行为予以严厉制裁。在大举革除贪污的同时,蒋经国还令各级党政首脑辞去所有的兼职,以专心政务,并以身作则。同时要求各级组织机构厉行节约,促进物价稳定。根据蒋经国指示,台湾“省政府”还于1973年8月12日专门发出“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通令。
对于革新行政,扭转社会风气,蒋经国矢志不渝,他认为“操之在己,成之在己”,故此,尽管成效甚微,革新措施仍屡屡出台。蒋经国对革新进展情况了然在胸,但也看到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依然未改,须有正本清流之道。社会风气糜烂,对人心的腐蚀最大,少数人酒肉征逐,一席万金,甚至订包座观光旅馆之餐厅举行喜庆宴会,不仅是过分的浪费,也会使人心竟尚浮华虚荣,因而丧失了勤朴和战斗的精神,这是极甚警惕的社会问题。”
当然亦应看到,由于蒋经国一上台,便在人事革新之后,又推出行政与社会革新,不仅使台湾当局的保守、僵化形象有所改善,而且使当时台湾当局遭遇的“外交”大溃决与石油危机导引的经济危机均有所缓解。这些举措,为蒋经国再度升迁和巩固其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遍乡野
蒋经国在台湾有“民粹派”领袖之称。有人作过统计,蒋在“行政院长”任内,足迹遍及台湾地区161个乡镇村落,在他任“总统”的最初4年里,前后下乡197次,与民众在一起的日子多达155天。他在就任“行政院长”后的第一次院会上指出:“希望各级行政首长今后不要多在电视上报纸上出现”,而“要深入民间,深入问题,在问题上求得彻底的个别的解决”。1973年1月19日,蒋经国向新当选的台湾县市长讲话时,以《向下扎根》为题,提出:“今后县市长应该拿出良心,下乡‘扎根’,真正为老百姓工作。”他还说:“一切施政要向下看,针对老百姓的需要,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在这里,蒋经国明确提出了“向下扎根”的理念。
同年2月23日,蒋经国在“立法院”作口头施政报告时,题目就是《向上发展向下扎根》。蒋在报告中称:“‘国家’建设是永无止境的奋斗历程,在往上看、向前进,以求获得更大发展的同时,又需扎得深、站得稳,才能无畏任何冲突与考验。”他提出向下扎根的目标,就是“要把‘国家’建设的基础奠立在盘石之上,使这基础更为稳固”。“今天我们就正要使‘建国”要图在基层生根,为全民造福”。如何向下扎根呢,蒋经国提出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国民教育”;
(2)实施“地方自治”;
(3)加强“地方建设”,蒋经国认为此项举措是“为民造福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现实的扎根工作”。
(4)增进“社会福利安全”。
蒋经国之所以提倡各级首脑应向下扎根,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要确实改正国民党各级官吏高高在上,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官僚主义作风。蒋在讲到向下扎根的具体做法时,强调“政府施政”不仅要为民众兴利,也要为民众除害。而官僚主义则是当时最大的公害之一。二是使台湾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三是真心为台湾老百姓谋福利。他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树立亲民爱民的风气”,要“与民众的愿望相结合,以民众的利益为依归,为民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和民众在一起”,他还说,“乡村、深山、海滨是我最高兴去的地方.,和民众在一起,谈话欢聚,乃是我所要追求的乐观”。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春节时,气候炎热如夏,使余担心中南部的幼苗可能发生虫患,而现在则又奇寒,早晚尤甚,恐受伤害。余不以为之释怀。数月后是台风季节,奈何?余明知忧虑无补于事,但内心仍有此种感觉”。对此,台湾一位学者曾说:“这种平民化的风格,在古今中外的领导人物中,甚为少见,在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关心人民福祉的,也可发现在民间走动,表现出亲民姿态的,然而,却甚少见到最高级的行政首长,能经年累月,不顾寒暑,跑遍大街小巷,与一般民众,不论其职业、身份、年龄、性别,相处融洽无间……关心其生活、起居、收入等无微不至,而且回到办公室后,立刻以实际行动,为其解决大小实际问题。”也有舆论称蒋经国下乡访贫问苦这一套是做假,不过沽名钓誉而已。笔者以为前一种说法确有一些吹捧之嫌,后一种说法又确实与事实不符。蒋经国的确希望为老百姓谋福利,以争得台湾社会各界对国民党当局的支持。
对于蒋经国向下扎根思想形成的根源,漆高儒认为是蒋经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了严格的家教与中国固有伦理与文化的熏陶,使他萌生了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驱使他抱病之身仍在处理要务,使其终年劳碌地利用周末假期深入民间。笔者以为漆高儒的分析有欠公道,蒋经国向下扎根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受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他从小留学苏联,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并成为一名共产党人,长期在苏联基层工作,深受共产党群众路线与深入基层工作方法的熏陶。他回国后在赣南工作期间,就表现出平民作风。出任“阁揆”后,更关心民间疾苦。二是他开始接受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教训,注意“政府”同群众间的关系,注意解决民众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蒋经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