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晚年蒋经国
14895600000016

第16章 “经济奇迹"(2)

由于国际经济风暴的冲击,还引发了台湾经济本身存在的诸种问题,如基本建设与工业发展不能配合,造成发展瓶颈;台湾资源有限,岛内市场狭小,使经济发展受制、依附于国际市场;发展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同技术劳力欠缺形成新瓶颈;农业出现滑坡,等等。面对因国际经济风暴所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蒋经国不断召集财经人士多次研讨对策。蒋经国还指定由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长”、“经济部长”、“主计长”与“行政院秘书长”成立5人财经小组,对稳定物价进行协商,草拟稳定经济方案。在蒋经国看来,经济建设发展与稳定应同时并重,惟有稳定,才能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惟有发展,才能促成全面的稳定繁荣;如仅求稳定而忽视发展,则经济成长必受阻碍,只顾发展而忽略稳定性,则发展本身必不安定,容易导致不良的后果。在蒋经国领导下,台湾当局采取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策略,并制订各种调整方案,以稳定来求得经济的发展。当时蒋经国新出台的对策是:

其一,抑制通货膨胀。为了控制物价,稳定人心,蒋经国指示各有关单位,必须稳定民生必需品如食米、面粉、肉类、蔬菜、食油等价格;同时指示各有关单位立即展开调查,如囤积居奇、抬高物价者,应即从严惩处。1973年3月6日,蒋经国在“立法院”接受质询时,提出了控制物价的9项办法: (1)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2)控制通货发行; (3)调整进口货品,同时照顾出口; (4)力求供需半衡; (5)降低民生必需品进口关税; (6)当局对进口民生必需品予以补贴; (7)改革运销,减少中间环节; (8)消除物价上涨人为因素; (9)改进国际贸易结构,建立世界性销售网。 同年6月28日,蒋经国又颁布了稳定物价的11项措施,在9项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高利率、调整汇率、延缓基建、实行物价管理等。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并未达到预期目的,物价上涨趋势也未减弱。9月25日,蒋经国在“立法院”作口头施政报告,进一步强调:

“稳定物价是安定社会秩序、维持经济成长、以改进人民生活的主要前提0 99~6我们处理物价的基本方针,是在研析刺激物价的各种因素与衡量物价波动所产生的影响,亦即从‘因’、‘果’两方面加以通盘考虑与彻底检讨,而后出之以审慎的态度、果断的决心、明快的行动,针对各种情势,以谋各种问题的次第解决,和民生需要的整体改善!”

“在政策性措施上,我们的着眼点是:以充裕民生必需品之供应为第一优先;以扶植农工增加生产为根本之途;以调节金融与改进运销为主要手段;以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为辅助措施。”

1974年1月,经过紧急磋商,台湾当局颁布了《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在方案实施前,蒋经国就此案发表谈话称:“经国以负责的态度,沉重的心情,也怀着无限的希望”向民众宣布这一方案。该案的具体内容是:

第一,经济方面目标:“要在稳定物价,并在安定中求发展,而在此国际经济动荡多变之时,欲求安定,并以应付能源短缺及国际性通货膨胀之冲击,充裕物资,调节市场需求,并节约消费为首要”。具体措施为:

(1)提高油价,限制石油供应;

(2)节约用电,调整电费;

(3)调整交通运输费;

(4)稳定物价。

第二,财政金融目标:“要从积极方面充裕财政以支援发展,消极方面防止通货膨胀以协助稳定。”具体措施为:

(1)提高酒价,提高地价,涨价归公,以增加税收;

(2)发行建设公债,以支援建设重大工程;

(3)提高储蓄存款利率4%,以吸收存款,减少货币供给量增加。 第三,限建措施。 蒋经国宣称此案在制订时,已经过“广泛的讨论,深入的研究”,既考虑到了“政府”的利益,也照顾到了大众生活的利益,同时也注意到军公教人员的福利。推展此方案的目标,就是稳定物价,“在安定中保持经济的持续成长,并在成长中调和社会大众的经济利益”。

《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实施的结果,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预期效果。由于该案采取对各种价格一次性涨足办法,消除了消费者预期涨价的心理,也消除了中间商人囤积居奇的情况,使物价一反节节上升的趋势,而出现先涨、续稳、后下跌的现象。物价虽然得到控制,但经济停滞状况并未得到改善,1974年经济增长率降到1.12%。其后,蒋经国又主持讨论并颁布了《14项财经措施》和《改善投资环境实施要点》等案,以刺激经济发展。

其二,推展第一期6年经建计划。在推展6年经建计划之前,曾推行6期4年计划。1953年,蒋介石、陈诚为发展台湾经济,制定了第一期4年经建计划,其目标在扩大工农业生产能力,对内要求稳定经济,对外要求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当这一计划目标得以初步实现之后,台湾当局又于1957年实施第二期4年计划,其目的在于开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加速工矿事业的发展,扩大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当蒋、陈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后,为配合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开始实施第三、四、五期4年计划。第三期4年计划目标是改善投资环境,开拓国际市场,调整经济结构。第四期4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维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高技术工业发展。第五期4年计划主要目标在于增加投资,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改造经济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改善国际投资环境,增加外贸收入。

上述诸项计划的实施,使台湾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成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纺织业、电子电器工业发展尤为突出。在此基础上,蒋经国主持制定了1973—1976年第六期4年经建计划,其目标是促进重工业发展。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台湾对外型经济存在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故被迫停止了第六期4年经建计划。经过审慎研究,蒋经国主持制定的第一期6年经建计划(1976—1981)开始出台。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1)农业机械化; (2)建筑海边堤防; (3)林业精密化; (4)交通现代化; (5)扩充大众福利; (6)推动“国民”住宅建设; (7)制造现代武器; (8)加强社会建设; (9)开发广大山区; (10)大量扩充对外贸易; (11)提高“国民”个人的收入; (12)开发海域及地下能源。 蒋经国推展6年经建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现代化,积极开发经济资源,厚植发展潜力,加强经济应变能力。在计划期间将完成102项重要建设,并推动其他新的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促进经济与社会建设之平衡发展,在稳定中力求经济之成长;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素质,建立均富安和之社会,增进全民之福祉。”

蒋经国还认为该计划包括3项特质:

(1)它是今后6年台湾建设的总体计划;

(2)它是促使我们经济升段的计划;

(3)它是我们改善民生造福全民的均富计划。

蒋经国还预言:今后6年的经济成长率,平均每年实际增加7.5%。其中农业成长率6年平均为2.5%,制造业成长率平均每年可达9.5%,电力平均每年增加8.3%,运输通信营运量平均每年增加8.9%,外贸总值包括商品及劳务在内,至1981年,预计进口成长率为10.6%,出口每年平均成长率12.2%,按固定币值计算约可达到233亿美元,并将略有出超。“国民”所得至1981年,人均年均将由700美元增至1300余美元。

如何推展6年经济计划呢?蒋经国提出4项工作重点:

其一,在工业方面,“着重于发展重化工业和精密工业,并将积极进行海陆能源与各种资源的探勘开发”;

其二,在农业方面,“以加速农村建设,积极推动农民机械化,增加农民所得,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与提高粮食增产为主要目标”;

其三,在交通建设方面,“计划在高速公路、北回铁路、铁路电气化、桃园机场和台中港与苏澳港等工程完成之后,赓续兴建各种配合工程及其他运输通讯设施”;

其四,在社会建设方面,“将在省市各地辟建卫星市镇,兴建22万余户的‘国民’住宅,普遍加强农村、山地、滨海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国民’营养,改造‘国民’旅游育乐设施,促进‘国民’就业,使‘国民,生活在实质上获得大幅改善”。

蒋经国称:新的6年经建计划是台湾经济脱胎换骨的经建计划,要求各级组织抱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创造美好的未来。

由于该项计划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台湾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制定的,所订指标均不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头3年的经建计划有较快的发展,有几项指标大大超过原计划指标。这样,原计划就失去了对经济的指导意义,故当局对后3年计划进行修订和调整,但修订的计划实际只执行了一年就停止了。总之,第一期6年经建计划是一个不成功的计划。直到蒋经国病逝3年后,台湾当局才推出了第二期6年经建计划。此项计划的目标是:“重建经济社会秩序,谋求全面平衡发展”,以解决社会脱序和经济失衡问题。该项计划是台湾当局在90年代的一项重点工程。 其三,开展十大建设。 为了配合“在稳定中求发展”的经济政策,蒋经国于1973年12月25日“国大”年会上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

“‘政府’已下定决心,以5年为限,列入管制,克服困难,加速 完成南北高速公路、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港、苏澳港、北回铁路、铁 路电气化、大钢厂、大造船厂和石油化学等9项建设,来强固我们 的经济基础,稳健我们的经济发展。”

1974年9月,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时,又加上核能 发电,共10项建设。开展10项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配合台湾 岛改造计划,也为了建立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改变以轻工业为主 的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自给水平,减轻对外依赖程度。 70年代是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十大建设就担起了脱胎换骨 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