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坜事件发生在1977年11月的地方选举中,此次选举包括台湾“省议员”、台北“议员”、各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等1318个职位。该事件的主角是竟选台北桃园县长职位的许信良。当时竟选此一职位的除许之外,还有欧宪瑜。
许信良,1943年出生在中坜镇,是台籍人,父亲是个贫穷的农户。在读完小学、中学之后,他考取了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在大学时代加入了国民党。由于他聪明过人,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了政大政治研究所。政大在台湾被誉为国民党的党校,是为国民党培养专业党工及党籍学者的摇篮。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得到了学校及党部的刻意栽培,获硕士学位后,即进入国民党中央社当记者。1967年至1969年间,受蒋经国蓄势待发准备接班之赐,被国民党选派至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返台后,经国民党党部安排,到负责组织、训练、选举动员的中央委员会一组工作,成为国民党专任党工的骨干。因许有海外学人的资历,对选举有独到的见解,被蒋经国当时的大红人李焕所赏识,于1972年9月以组工会干事身份,被提名为第五届“省议员”候选人。许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获得提名竟选“省议员”,使国民党许多人为之哗然,但因推举者是组织部长李焕,反对声浪稍微收敛。许信良在获得提名后,研究历次选举,认为传统型选举忽略了新生代,而35岁以下选民则占全体选民的1/4,因此他将眼光投向了新生代选民,最后获得7.7万多张票,以最高票当选。
当选“省议员”之后,许信良很快成为新闻焦点人物。他深谙制造事端让官员难以下台之道,故而遭忌,“省府”官员与省党部对许的行为也表不满。1975年他又因反对学生平安保险赔价太低问题不接受党部协调,省党部决定施以党纪处分。后来,国民党中央下令省党部主委梁永章,撤销处分,改成申诫。有人认为当时下令的人是李焕,的确李焕与梁永章按照蒋经国的设计,准备将许培养成第三梯队。他能当选“省议员”,其功也在李、梁二人,因为台湾公职人员竟选,皆由国民党包办而来,即必为党政双方所辅选而出。所谓辅选,即不仅为国民党所提名,而且为国民党党政双方用一切似正规而非法的力量来辅助他竟选,以期必得。
对许处分之事虽因李焕袒护而从轻发落,但许与国民党之间已经产生了无法弥合的裂痕。两年后,许根据他对台湾社会及“省议员”的观察,写成了《风雨之声》一书。该书把他同届的“省议员”分为世家、财阀、公教人员、职业政客4种类型,一一点名批判。他还在该书的结尾处说:这些“怪风毒雨”,势必演成“烈风暴雨”,“必然至沉没”。此书一出,造成轩然大波,许多被他点名的“议员”愤怒异常,联名提案,谴责许以“诽谤同仁,毁损会誉而标榜自己以能事”。本年度时逢5项地方公职选举,国民党省党部不再提名许信良竟选。当选举日期临近之际,许提出竟选桃园县长,台湾省党部主任王唯农大为震惊,他仰承上级旨意,亲自派员去做许的工作,让他放弃竟选,许对王的做法也深感不满,决定违纪竟选,但此举又不为国民党所允许,遂宣布退出国民党,以无党籍身份同国民党提名的调查局长沈之岳的爱将欧宪瑜竟选。国民党地方当局为了压许信良,发动各级选举机关,使用非法手段。许信良则采取开放式的选举对策,他把竟选办事处开放给民众自由出入,并大肆批判国民党,农民、工人、学生闻风而至,使许信良声势大振。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投票前一日,双方竟选队伍已发生冲突。
11月19日投票日,设在桃园县中坜镇213号投票所内,国民党籍监选主任竟公开舞弊,当场被群众抓获,押送到中坜警察分局。此时,各地舞弊消息传来,支持许信良的一万多群众愤怒了,他们抗议国民党地方当局在桃园县中坜镇的舞弊现象,包围了警察局,并用石块袭击了警察局的门窗、玻璃。群众还愤怒地焚烧了警察开来的镇暴车。晚7时,群众冲进警察分局办公室,捣毁室内设施,最后一把火烧了警察分局。据统计,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共烧毁8辆警车、60辆摩托车。
中坜事件发生之后,国民党当局极为震动。由于此事件是地方当局选举舞弊造成的,也是国民党多年来统治所造成的积怨的一次总爆发,加之“总统”大选在即,蒋经国不愿看到登基之日的中坜场面,故对军警下令不准开枪杀人,以免事态扩大。事后,蒋经国就此次地方选举发表谈话,宣称此次选举使各候选人都能发表政见,选举公平合理,对于新选出公职人员不论是否国民党员,都将一本至公。对于中坜事件,蒋经国称:
“要切切实实、公公正正地调查及‘依法’处理,绝对不可徇私偏袒或蒙上欺下。”“现在‘国民’的水准均有足够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因此,中坜选票纠纷事件尤其需要慎重,务须使全体‘国民’对于‘政府’往后的处理,完全满意。”
为了防止类似中坜事件发生,蒋经国一面挥泪斩马谡,免去了他的得力助手李焕的职务;另一方面,提请各机构在日后选举中必须提高国民党提名人的素质,挑选学历高、劣迹少、最得选民支持的国民党员做候选人。
对于中坜事件与蒋经国的处理办法,作家江南评论说:“中坜事件肇因于提名制度有偏差,党工干部,只图私利,私而害公,选举过程中,利用各种严苛的条文‘法规’和非法手段,压制党外候选人,所以闯下大祸。国民党在沉痛教训之余,不得不采取措施,挽回颓势,因而,奠定未来比较公平选战的基础。”
中坜事件刚刚平息,蒋经国登上“总统”宝座,其声望如日中天之际,在高雄又突发了震动岛内外的《美丽岛》案。
《美丽岛》案
《美丽岛》是1979年6月由著名党外人士、“立法委员”黄信介、施明德等人创办的杂志。该杂志有两大鲜明特点:其一,言论激烈。黄信介等人利用该杂志对国民党的种种弊端予以猛烈抨击,并与党外著名人士康宁祥、江春男(司马文武)创办的《八十年代》相呼应,给国民党、蒋经国统治以极大威胁。其二,声势浩大。该社社务委员在创刊时就有61人,3个月后增加到91人,几乎囊括了台湾所有党外知名人士,并在高雄、台中、南投、屏东等地区设立了11个办事处,杂志发行量多达十几万册。与此同时,该杂志社还举办茶话会、座谈会及火把游行等活动14次,参加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并获得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同情。围绕《美丽岛》杂志,实际上形成了一政团组织。国民党当局对《美丽岛》杂志社恨之入骨,必欲除之。《美丽岛》案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该案发生前,双方紧张气氛加剧。早在1978年10月16日中美两国宣布建交当天,台湾当局宣布中止“中央民意代表”增额选举。接着以栽赃手法,逮捕并重判主张和平统一中国的党外知名人士余登发。对此,党外人士非常气愤,立即在高雄县集会游行抗议。台湾当局施以报复,以擅离职守罪,给予参加这次集会活动的桃园县长许信良休职处分。100多名党外人士纷纷前往桃园县慰问许信良,并散发抗议声明。为了有效地遏止党外活动,台湾当局实行高压政策,进行了一连串的逮捕。8月8日拘捕了《潮流》杂志关系人陈博文、杨裕荣,该杂志总编陈婉真在美访问得此讯息后,就地举行绝食抗议,在种种压力下,台湾当局被迫释放了两人。8月13日和9月4日相继逮捕主张和平统一的党外人士洪志良、张化民。10月3日拘审著名民族主义作家陈映真、李庆荣。10月18日《美丽岛》杂志社台中服务处主任吴哲朗被逮捕。一连串的逮捕行动使国民党当局同党外人士的矛盾更为激化。
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社及台湾人权委员会申请于12月10日在高雄扶轮公园举行集会,纪念世界人权日。国民党对《美丽岛》杂志社的要求不予批准,但对亲国民党的台湾人权协会举办纪念会要求予以批准,并在各大报纸以显要地位报道此一消息,使党外人士深感不平。12月1日,一群流氓打手在台湾当局的唆使下袭击了《美丽岛》杂志社社长黄信介的住宅。12月6日,“行政院长”孙运璇又突以台美“断交”一周年为题发表演说予以恫吓,宣称:“今后任何企图破坏安定团结,制造纷扰,堕入‘敌人统战陷阱’或为‘敌人’制造可乘之机的行为,‘政府’决然‘依法’处置,不稍宽容。”
在此情形下,《美丽岛》杂志社研究仍决定按原计划在高雄举行集会,集会前为防止流氓、特务捣乱,特准备了几十根棍棒,并派出宣传车在高雄市号召群众参加12月10日的人权纪念日活动。12月10日下午6时,黄信介亲至高雄主持集会,高雄南部警备司令亲到车站迎接,并向黄表示:“人权大会可准在原地点举行”。实际上警察已将扶轮公园包围。黄信介得知此事后,临时决定集会改在尚无军警戒备的中山路大圆环附近举行。但当队伍到达时,大圆环已被军警封锁,队伍被困在圆环。此时群情激昂,黄信介、姚嘉文、张俊宏纷纷登台发表演说,要求国民党当局取消戒严令。群众则高呼“打倒特务统治”、“反对国民党专政”等口号。黄信介等人要求会场四周军警撤离遭拒绝。集会结束后,举行游行。宪兵、军警奉命阻止,游行群众以火把向军警攻击,双方发生冲突。10时20分,宪兵开始镇压,施放催泪弹,群众渐被驱散,直至次日凌晨2时30分,双方撤离,高雄开始恢复平静。
《美丽岛》案发生后次日,国民党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宣称警察“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并称黄信介等人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有预谋的”进行“叛乱”,发动社会团体予以声讨。12月12日,蒋经国亲自慰问在高雄事件中受伤的军警人员。13日,台湾当局“警总”查封《美丽岛》杂志社(19日宣布给《美丽岛》杂志社停刊1年处分),逮捕张俊宏、姚嘉文、王拓、陈菊、周平德、苏秋镇、吕秀莲、林义雄等人,并宣布施明德在逃发出通缉令(22日“警总”悬赏100万元追捕施明德,1980年1月8日施被捕)。14日,台湾“立法院”批准“警总”以涉嫌“叛乱罪”逮捕“立法委员”黄信介。20日,“行政院长”孙运璇宣称将对高雄事件秉公处理,“依法”解决。后于1980年3—4月间由军事法庭公开审判,以“为中共统战”和从事“台独叛乱”“进行双线”“颠覆政府”罪名,判决施明德无期徒刑,黄信介14年徒刑,张俊宏、姚嘉文、林义雄、陈菊、吕秀莲等12年徒刑。审判期间,林义雄母亲及一女儿惨遭暗杀,凶手至今没有查出。
国民党当局对党外人士的大逮捕与镇压政策,在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首先是被捕者的家属们同一些未被捕的党外人士组团环岛慰问,并派出代表分别会见去台访问的女作家陈若曦、美国国会众议员代表团成员和美国在台协会理事长丁大卫等人,争取他们的支持,向当局展开斗争。非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党外知名人士康宁祥1月20日在“立法院”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一份题为《为我们的民主前途请命》的书面质询。康指出:
对于高雄事件“‘政府’必须正确而深入地了解其复杂的背景”,“几年来的观察却发现社会上残存着随时能被引爆的暴戾之气”,这个责任应由国民党人士、国民党和大众传播工具共同负责。康还要台湾当局“哀矜勿喜”,“忠厚留余”,“为台湾以及中国未来的前途,表现最大的政治智慧”,以免“‘政府’扩大打击面的怨气,不知几代以后才能消失”。康还提出6点具体建议,包括要求对“未直接而积极参与高雄事件的人,应尽早结束侦讯,交保释放”;“其他嫌犯尽早审判,不能借故整肃”等。
康宁祥的质询,是《美丽岛》案发生以来党外人士首次向当局作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