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晚年蒋经国
14895600000044

第44章 “解严"与开放“党禁" (4)

如果现在断定台湾“解严”就一定会“迈向更民主、更自由、更进步的时代”,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如果说“解严”与“戒严”一样,也欠公平。如果将“国安法”与“戒严法”及有关“法令”作一认真比较的话,即可发现台湾由军事“戒严”体制向“法制”方向转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例如:台澎地区的安全管理权,由过去军事机关改为行政警察机关负责;海防管制线范围大大缩小,由原海岸管制线1411公里缩短为54l公里;人民也得到了比过去更多的自由与权利。再如:军事法庭权限缩小,“司法”权限扩大;对“违法”者量刑较轻。当然也应看到,“国安法”与“戒严法”在根本上有一致之处。再者,蒋经国解除“戒严”的主观意图是缓和台湾社会的矛盾,然而在事实上却为党外势力中“台独”分子提供了公然宣称“台独”主张的有利条件。例如,1987年4月,郑楠榕在一次反对“国安法”的群众演讲会和杂志上公开称:“我主张台湾独立。”6月12日,民进党成员江盖世举着“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的标语牌在“立法院”门前静坐抗议,反对制定“国安法”。民进党籍“立法委员”尤清在“立法院”院会上公开呼吁台湾当局以独立身份重新参加世界组织。8月,民进党一些持“台独”观点的成员发起“海内外共同声援台湾人有主张独立的自由”签名运动。同月,台湾政治受难者联谊会在台北宣告成立,并将章程草案中的“台湾之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人民共同决定”修改为“台湾应该独立”,使台湾岛内首次出现了公开打出“主张台湾独立”旗号的第一个政治团体。从此,“台独”活动在台湾岛内日趋猖獗。

蒋经国病逝后,李登辉虽然口口声声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立场,但对“台独”活动实际取纵容政策,特别是他继任第八任“总统”以来,不但特赦了一批“台独叛乱犯”,而且还邀请海外一批著名的“台独”分子回台参加“国是”会议,让他们登堂人室,宣扬其主张。台湾当局又借口进行“政治民主化”,对“台独”的言行包庇、纵容越来越明显,致使“台独”活动更加猖獗。总之,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既有其积极作用,又有其消极影响。

开放“党禁”

随着蒋经国宣布解除台岛“戒严”,“党禁”也被解除。各种政治力量及代表人物乘此良机,纷纷登场,使台湾岛迅速出现了一个竟相组党的局面。

与竟相组党局面相呼应的是社会团体到处出现,据台报载,截止到1991年底,登记在册的台湾社会团体就多达137个,而不愿登记自行组织的党派和不具党名的政治团体,则也为数不少。党外势力组党从“非法”到“合法”,可以说是国民党退台近40年来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表现为民进党结束体制外抗争,走上了以“执政”为目标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表现为国民党接纳了众多“合法”对手在“法律”基础上与之进行竟争,这就在事实上宣布了国民党一党专制体制的最终结束与多党并存时代的来临。

为使读者对台岛内多党政治局面有所了解,现对台湾主要政党作一扼要介绍:

中国国民党作为台湾的“执政党”,也是台湾的第一大党。国民党现拥有党员约300万人,占台湾2100万人口的七分之一。自国民党执政以来,始终坚持一党专制统治,随着“党禁”解除,一党专制体制开始被打破,同时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

尽管蒋经国在世时,企图以党的“革新”带动全面“革新”,但“革新”的结果很不尽人意,特别是蒋经国病逝后,国民党组织极端涣散,缺乏凝聚力。一方面党员失联现象相当严重,300万党员中居然有10¨D万党员与党失去联系。另一方面党纪松弛。相当一部分党员或加人在野党,或成立独立性组织;违纪参选党员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国民党对政权的控制力逐渐削弱。由于李登辉主政后,大肆扩充“总统府”权力,企图“以府领政”取代“以党领政”,致使国民党中常会功能日渐萎缩。加之新当选的国民党“民意代表”不服从国民党中央约束,使国民党的许多提案遭到党籍“立委”的反对。更为严重的是,李登辉为排斥异己,制造了多起内部争斗事件,使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空前白热化。新党从国民党中分裂出去表明国民党不仅面临更大的分裂,而且其政权续绝面临严重挑战。由于李登辉恶化两岸关系、黑金政治与纵容“台独”的行径,国民党政权最终从李登辉手上被民进党夺去。国民党在今天已经沦为在野党,“一党专制”局面已经被打破,三党竟争,多党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

民进党是仅次于国民党的台湾最大在野党。1989年1月台湾当局颁布“人民团体组织法”后,民进党由“非法”党转变为“合法”党。在同年底“增额立委”、“县市长”、“议员”三项公职选举中,民进党取得空前胜利。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民进党,使其党员人数由2000人增至2万多人,培养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人物,健全了各级地方组织与特种党部,并迅速发展成为台湾第一反对党。

随着民进党队伍与影响的壮大,民进党的政治主张日益暴露出“台独”倾向。1990年10月7日的民进党四届二中全会,竟公然通过了“台湾事实主权独立”的决议案。这是民进党成立4年来,主张以“台湾独立”作为政治斗争目标的一次大暴露,也是以主权问题向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严重挑战。

继民进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事实主权决议案后,民进党党内专门成立了主权独立运动委员会,通过并公布了“保卫台湾纲领草案”,鼓吹要保卫台湾“已经形成不同于中国式大一同民族主义的‘国民’意识”,要保卫“台湾命运共同体生存、发展的权利”。与此同时,民进党新潮流系制订公布了所谓“中国大陆关系法草案”。这是第一部将“台独”理念融人政策的“法案”,它将两岸关系界定为“两个政治实体”间“国际关系”,严格控制两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民进党“增额立委”陈水扁还提出了“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条约”,企图按东西德模式,制造“两个中国”。1991年8月,民进党主导、联合其他团体召开所谓“人民制宪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台湾宪法草案”,将“国号”定名为“台湾”,并以“事实主权”的原则规范台湾的领土范围,明定“台湾的领土变更,应按照当地住民原则,并经‘国会’议决通过”等,以此向国际社会和海峡两岸公布该党所要建立的台湾“国家”模式。民进党五大通过的党纲中,列入了“台湾独立”与“建立台湾共和国”的口号,公然分裂国家,并使民进党明确无误地成为“台独党”。

由于国民党最高领袖李登辉对“台独”采取纵容政策,致使民进党势力发展迅速,在历年的选举活动中均以“台独”主张作为政治诉求。也由于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强烈反对民进党分裂国家的行径,致使民进党在1996年“总统”大选中败北。内部派系纷争与“台独”诉求,使民进党提不出有别于国民党而又受台湾民众欢迎的政策主张,但在2000年3月大选中,民进党淡化“台独”理念,鼓吹“全民政府”、“清流共治”,欺骗了不少选民,终于将国民党赶下执政舞台,自己走上执政之路。

新党是台湾的另一主要政党。1993年8月10日,国民党内非主流派团体“新国民党连线”正式脱离国民党,另组新党,揭开了国民党分裂的序幕。新党的主要成员多为外省籍,他们的政治主张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主张反金权、反独裁、反“台独”;二是宣称新党是“小市民的代言人”;三是提出不同于国民党、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在组党宣言中,新党宣布它的“大陆政策”是:(1)拓展国际生存空间,重回国际舞台;(2)开放两岸直航,促进全面交流;(3)保障台商权益,争取大陆市场;(4)建立互利共生的大中华经济圈。10月份,新党正式公布该党大陆政策时,又提出两项引入注目的主张:(1)主张先以广东、福建、海南、香港、台湾为范围成立自由贸易区,区内关税互免;(2)主张台湾组织经济顾问团协助大陆发展经济。

由于新党以“小老百姓代言人”自称,坚持中国统一、反对“台独”,追求社会正义的清新形象,确令台湾社会各阶层对新党刮目相看。在1994年和1995年省市长选举和第三届“立委”选举中,新党大获全胜,从而确立了“关键性少数”的地位。

新党的崛起,不仅激化岛内政局主导权的斗争,而且将会进一步加速国民党的分裂,有助于两岸关系缓和。但是,由于新党成立时间较晚,地方组织制度模糊,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内部矛盾凸现,影响了整体实力,并使高层理念色彩相对淡薄;缺乏人才甄选制度,社会资源匮乏。

工党曾经是台湾较有影响的一个政党。该党主席王义雄已从事基层服务多年,他加入民进党后深感民进党无暇顾及劳工福利,从而与“夏潮系”知识界合作,于1987年12月6日宣告成立工党。该党成员多为出身于台湾中下层关切和谋求劳工权益的知识分子和从事劳工运动者。工党的宗旨是:为劳动者争取政治、经济、社会的地位与权益。其政治主张是:

(1)为争取和维护广大劳工利益而奋斗;

(2)恢复台湾民众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权利;

(3)台湾与大陆和平交流往来。

由于工党内部意见分歧,导致分裂。工党分裂后,其性质与宗旨均发生较大变化,即排除社会主义路线,致力于“福利‘国家’政策”,试图以“议会”、改良道路来争取劳工“在法律上应有的权益”。在运作方式上,过于强调与资本家协调和在国民党制定的“劳资法”中“争取劳工的权益”,因而日益失去劳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