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4899100000015

第15章 内科(12)

养护三法是:

一法:对待慢性疾病不要过分强调药物治疗,采用饮食调理,效果更为理想。高血压病也是这样,辛辣烤炸之品不宜多吃,蔬菜豆类中以花生米较好(民间有用酸醋煮花生作膳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肉类可吃些猪瘦肉、兔肉、鱼肉、鸭肉。经常多吃水果,大有好处,因水果有养阴、清热、助消化、通大便功用,其中以橘子(橙)为首选,梨、苹果次之,西瓜虽有降血压作用,但体质虚弱的人不适宜。杭州黄菊花(白菊花入气分,黄菊花入血分,如无杭黄菊,可用野菊花)和绿茶(龙井茶或沱茶,沱茶除清热利尿作用外,还有较强的消导作用)泡服,有平肝熄风,利尿降压作用。当血压升高,头痛项强时,饮泡浓浓的黄菊花绿茶,可以缓解。鲜葛根或生晒葛煎汤(或加蜜枣)对本类型高血压病伴有颈项转动不适的,效果很好。有些高血压病人胆固醇偏高,可用山楂肉或紫背天葵煎汤加糖调服,或用桑寄生(或用桑白皮)、山楂子二味煎服,连续服食多天,自有效果。在血压升高、头痛、头胀时,用冬青油或清凉油涂搽太阳、听宫、翳风、风池、风府等穴,可以缓解。

二法:保持足够的睡眠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很为重要,睡觉不好的人应设法予以改善。《内经》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大部分失眠患者,都和胃肠消化不好有关。针对这种情况,除了注意食物的质和量外,可用些镇静安眠药如生龙骨、生牡蛎、柏子仁、酸枣仁、浮小麦、夜交藤、合欢花等,有时需用除痰浊助消化药,如温胆汤加谷芽、山楂肉、鸡内金之类,才能解决。

三法:有些患者常觉大便干结,这是肠中阴液不足所致,治宜增液润肠,可选用玄参、生地黄、肉苁蓉、黄精、火麻仁、南杏仁、瓜蒌仁之类,不宜随便用大小承气汤等泻下剂,以免使阴液亏损更甚。另外,有些患者经常胃呆、腹胀、便溏,这是肝旺脾虚所致,润肠通便药概不能用,宜选用平肝理脾药如夏枯草、草决明、石决明、旱莲草、野菊花、枳壳、青皮、茯苓、淮山药之类。

夏度衡:四味芍药汤治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痛如刀割、电击,加之其发病率有上升之势,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三叉神经痛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突发突止的短暂暴痛,常伴有同侧面肌抽搐,痛止则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

夏氏提出应重视“动用静药”规律,认为治疗此病以生牡蛎、石决明为上品,惟此二药平肝潜阳之力专。选用白芍、甘草,取其酸甘化阴之用,缓急止痛之功。不可不辨轻重而一概施以熟地黄、麦冬之类养阴,否则阴未骤生,反使胃脘壅滞,一病未平,一疾又起。久病入络,当择味苦性微寒的丹参以佐之。夏氏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之方---四味芍药汤(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方中重用白芍、生牡蛎以柔肝潜阳熄风;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丹参养血通络,合具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之功。在通常的情况下,夏氏治疗三叉神经痛均首选此方,其疗效远在一般方药之上。

路志正:百麦安神饮治神经官能症

方药组成:百合30克,淮小麦39克,莲肉15克,夜交藤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煎服法:上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毫升,煮沸15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不分次数,欲饮水时即取此药液饮之。适应证: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神志不宁,心烦急躁,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恐,心悸气短,舌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中医辨证属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或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者。加减法:兼气郁者,加合欢花30克;兼痰浊者,加竹茹9克,生姜6克;兼湿阻者,加藿香、荷梗各10克。本方以甘麦大枣汤合百合汤,再加莲肉、夜交藤,以淮小麦、大枣、甘草益心脾之气;以莲肉、百合、大枣养血和营;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内蕴之虚热;且淮小麦、百合、莲肉、夜交藤、大枣诸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益心气、清虚热、安神定志之功。本症以女性多见,往往几经周折,遍服诸药,或见效甚微,或时愈时复。患者痛苦异常,医生颇感棘手。此时如辨证确属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者,本方虽药少量轻,却常能在数剂之内见效。

孙匡时:竹皮大丸治癔症

方组药成:生竹茹2份,石膏2份,桂枝1份,甘草7份,白薇1份,枣肉和丸。《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孙氏运用本方时常以竹茹、白薇各20克,生石膏50克,桂枝10克,甘草5克,大枣2枚,水煎服。原方中甘草用量独重,又用枣肉和丸,旨在益气以安中;竹茹、石膏、白薇意在清热降逆,桂枝辛温,用量又少,一则反佐寒凉之品从阴引阳,二则桂枝配甘草,取桂枝甘草汤之意以振奋心阳。总之,本方清热中寓于通阳,祛邪兼顾扶正,既能舒肝又能和胃健脾,调理气机,故能平冲逆、清邪热、除烦乱、止呕吐等。孙氏运用本方时重用石膏、白薇、竹茹,意在加强清热之功;若素体虚弱者,可酌情加大甘草、大枣用量。

病例:孙某,女,40岁,1972年2月23日诊。患者于前年因惊恐、受气,出现精神恍惚,时悲时喜,悲时哭泣不止,喜时大笑不已。同时伴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喜居暗处,夜里失眠、多梦。症见面色青,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数。此属肝火灼阴,神明被扰。治予清热舒肝、调和胃气,用竹皮大丸5剂则病愈。至1976年随访,未见复发。孙氏认为本方治疗脏躁有显效。脏躁之因,多由情志抑郁、思虑过度或精神刺激而引起。常用方甘麦大枣汤,则适用于因心阴虚而神不守舍者,竹皮大丸则适用于因肝气横逆,郁而化热,母耗子气,心阴不足者。本方重在清热除烦,调理阴阳,舒肝和胃,从而有安神之功。

张仲元:调肝和胃治癫狂

癫狂病因,一为意伤,二为风淫。意伤者,思虑伤脾也;风淫者,暴怒伤肝也。《难经》云:“重阳则狂,重阴则癫。”意伤是重阴之证属癫,风淫是重阳之证属狂。两者临床表现不同。如张景岳所说:“癫狂之病,病本不同狂,病之本,狂证以渐而经久难已;癫病之至,然后僵扑,而时作时止。狂病常醒,多怒而暴;癫病常昏,多倦而静。由此观之,则其阴阳寒热,自有冰炭之异。”就癫狂而论,虽则癫为重阴,但阴中有阳,思虑伤脾,脾虚不运,水湿停滞而生痰,痰郁可以化火,出现狂证表现,治疗以归脾汤为主,出入化裁。有狂证者,加入治狂之品,狂证仍宗原方治脾为本。张氏早年治一东北籍汤姓女患者,以每天必洗50斤煤为快,不让洗则大发雷霆,此强迫行为不能自控。按治癫之法遣方用药,一剂知,二剂已愈。另治谷姓患者,怪癖之至,也是从调理肝胃入手取效的。狂证是暴怒伤肝,或情志抑郁,五志化火所致。根据张氏多年经验,摸索出一治狂证验方,用之辄效。方药为:钩藤10克,竹茹10克,牛膝12克,通草6克,琥珀3克(研末),辰砂3克(研末),竹沥水30~90克。若证情较重,还可随证加入重镇之品,如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之类。回忆早年治一缠足妇女,发病时逾墙上房,登高而歌,骂詈不避亲疏。投以上方,2剂而安,病愈。该妇人又介绍一天津近亲来诊,一氧化碳中毒后,第7天出现狂躁表现,整天打闹不宁,仍按狂证诊治,投以前方,又加入熊胆0.9克冲服,2剂而愈。本方治狂证相当有效。另外,张氏应用《医学心悟》中生铁落饮加入三石(即寒水石、生石膏、赤石脂),临证屡试也颇有效。但无论用何方何药,待病情安定后,要用开郁之法善其后,方用六郁汤(栀子、川芎、木香、郁金、白蔻、生薏苡仁)。张氏嘱云:“善后至要,医者不可不知”。

林夏泉:除痫散治癫痫

除痫散一方,祛风、化痰、养血,临床颇有效验。组成:天麻72克,淡全虫60克,当归150克,炙甘草60克,胆南星21克,共为细末,重者日服3次,轻者服2次。每次3克,开水送服。方中天麻祛风镇痉为主药,且有疏痰气,清血脉之功;淡全虫入肝经,搜风以定搐,与天麻合用相得益彰。但是风之由来,是肝血少所生,肝风内动则眩晕抽搐,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故用当归以养血、活血,而得到血行风自去的效果,并以炙甘草补气缓急,调和诸药,且固中而助当归之补养。林氏在治疗癫痫时,常以汤剂与除痫散配合应用,以散剂长期服用,汤剂则间断服用。在发作较频时,配合使用汤剂以加强药效。汤剂也以除痈散为基础,分量加以调整,如天麻6克,淡全虫4.5克,当归15克,炙甘草4.5克。如痰多,舌苔白腻,脉滑者加法半夏9克;顽痰不化者加礞石4.5克;脾虚气弱,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加党参15克,云苓15克,乌豆衣9克;肝火旺而心烦善怒,舌质红,脉弦者加生地黄5克,白芍12克,石决明15克或珍珠母30克;肾虚耳鸣,腰酸者加女贞子9克,菟丝子9克,川断15克;血虚面苍,舌淡,脉细者加首乌15克,桑寄生15克、鸡血藤15克;心悸惊恐,睡眠不宁者加麦冬6克,五味子4.5克,生龙齿15克;大便稀薄者加云苓15克,蚕砂15克;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15克,秦艽12克。

病例:某男孩,10岁,于1973年5月发热后十余天出现全身阵发性不自主地抽动,日十余次不等,在某医院曾做脑电图等检查诊断为癫痫。1973年8月上旬来诊时亦曾发作1次。病孩面色萎黄,喉间痰多,舌淡,脉细滑。治以补虚、祛风、化痰、镇痉。

处方:天麻6克,胆南星6克,法半夏6克,党参12克,菟丝子6克。进服2剂后,随症加减礞石、云苓、乌豆衣等味,共进20剂,抽搐完全消失,遂以除痫散每日1次,巩固疗效,至当年9月25日复诊,症状一直未发作。

林森荣:人参与五灵脂同用治胃溃疡

中医认为,肝气犯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胃主受纳,为腐熟水谷之腑,所以胃溃疡病多缠绵日久,难求速愈。久病伤气,久痛伤络,故正气虚损,胃络瘀阻型患者极为常见。人参与五灵脂同用,气血两治,只要辨证得当,用之往往效如桴鼓。

病例:杨某,男,34岁,汽车司机。1979年7月8日初诊:胃痛反复发作已8年。1977年经做钡检诊为“胃小弯溃疡”。曾用西药治疗,今年5月又经钡检见溃疡面如一豌豆大。现胃脘疼痛,痛如针刺,轻按则舒,重按痛剧,神倦纳差,短气少言。其面色不华,舌胖大,有瘀点,脉缓而涩。证属久病气虚,胃络瘀滞,治拟补气活血,攻补并施。人参(生晒参,另煎汁兑服)、甘草、青木香、蒲黄(布包煎)各10克,丹参、五灵脂、延胡索、川楝子各12克,白首乌(隔山消)15克,三七粉(兑服)6克。7月11日复诊:上方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谨守原意,改为丸剂,缓以图效。人参30克,甘草、五灵脂、羌活、蒲黄、三七粉各15克,甘松、青木香各1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2克,每日3次。7月30日,胃痛已瘥,饮食增加。经询问及追访,谓服药期间无任何不适。十八反之不反,十九畏之不畏,盖在乎配伍之妙也。

祝谌予:钟乳石方治胃溃疡

祝先生为北京协和医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受业于施今墨先生,中西两途,精娴之至,为后学者所仰慕。祝先生在临床上经过反复的摸索,得出钟乳石方的适应证,对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确有良效。钟乳石方:钟乳石30克,黄柏10克,肉桂5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方中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安五脏,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土,除冷积,通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起到止痛的作用。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二经,清热解毒且有健胃作用,临床报道有用单味蒲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甘草味甘平,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诸病。五药合用,苦寒泻热,辛甘散寒,寒热并调,补虚扶正,可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临床曾遇到一位干部患胃溃疡十余年,胃脘痛反复发作,喜冷饮但饮冷即痛,请祝先生诊治,祝先生给予钟乳石方治疗,1个月后欣然告云:“您老为我治疗溃疡病,何以连同我阳痿之疾一并治愈了呢?”可见其方之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