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4899100000016

第16章 内科(13)

章次公:凤凰衣、木蝴蝶相伍治胃溃疡

凤凰衣30克,木蝴蝶30克,马勃20克,象贝母20克,血余炭15克,琥珀粉15克。共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3次,食前服。这是一张治疗溃疡病很别致的经验方,效果好,价格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凤凰衣有养阴清肺之功,除善治久咳、咽痛失音外,还可用于颈淋巴结核,溃疡不敛。它是章氏治疗溃疡病的常用之药。木蝴蝶功能擅润肺、舒肝、和胃、生肌,除治咳嗽、音哑外,又善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还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其与凤凰衣同用,能起协同作用。马勃长于清肺利咽、解毒止血,既能止血,又可疗疮。象贝母具有清热泄降、医疮散结之功,对于溃疡病之胃痛吞酸,尤为适宜。琥珀不仅为镇惊安神药,而且有化瘀止血、疗疮散痈作用。血余炭主要有消瘀止血作用,与琥珀同用,治溃疡病出血极佳。本方药仅六味,但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可谓老药新用,而且丝丝入扣,颇能启发后人。

章次公:治胃溃疡用建中汤

胃溃疡病属虚者,章氏常用建中汤,其应用指征是:便难而痛较剧者,用当归建中汤;气虚者,用黄芪建中汤;较轻者,用小建中汤。一般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虚寒型者,用建中汤最为适宜。若建中汤加蒲公英30克,其效更佳。所谓溃疡病虚寒型者,其特征有三:①饥饿疼痛,得食则减;②得温则缓;③得按则舒,凡泛酸而嘈杂者忌用。

章次公:象牙屑、柿饼霜治胃溃疡出血

象牙屑6克,柿饼霜12克,血余炭9克,杏仁霜12克,煅瓦楞子24克,琥珀屑6克,伏龙肝24克。上药共研细末,每饭后服2克,每日3次。胃溃疡最忌滥用苦寒,中气受戕,则不能统血,致血不能归经而血不止。有的患者呕血虽止,而饮食入口则吐,殆有溃疡病合并幽门痉挛。章氏用灶心黄土降逆止呕,杏仁降气滋润,二物一涩一滑,可免便秘之患。用瓦楞子制酸缓痛,且协同血余炭、琥珀、象牙屑消瘀止血,缓解痉挛,保护溃疡面。柿饼霜一味,意在甘润和中。此方配伍,颇具巧思,章氏临床应用于溃疡病,屡获佳效。

章次公:治胃治肠,独创一格

次公先生,晚近之名医,桃李满天下,且不乏出类拔萃者。章氏治学,尤重自悟,少有盲从,多有独创。其治胃肠部疾患,自成一派。

章氏有独创方,功能治疗溃疡病,药用凤凰衣、木蝴蝶各30克,轻马勃、象贝母各20克,血余炭、琥珀粉各15克,共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3次,食前服。这张验方之制,既不效仿古人,又不同于流俗。凤凰衣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溃疡不敛。它是先生治疗溃疡病的常用之药。木蝴蝶善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还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其与凤凰衣同用,起协同作用。

马勃既能止血,又能疗疮。象贝母具有清热泄降、医疮散结之功,对于溃疡病之胃痛吞酸,尤为适当。琥珀不仅镇惊安神,而且有化瘀止血,疗疮治痈作用。血余炭主要有消瘀止血作用,与琥珀同用,治溃疡病出血极佳。

章氏还善用杏仁。杏仁一物,历代医家都用作祛痰止咳,利胸膈,宣肺定喘,而用其专治胃病者则绝无仅有。经粗略统计,章氏《医案》胃病80案中,用杏仁者达40次之多,其用治胃病的适应证主要为:①胃痛、胃脘痛(或胀),食后定时作痛。②胃痛而心痛彻背,背痛切心。③上膈隐痛、两胁痛、少腹痛而口唾涎。④吞酸嘈杂(且脐上板硬而痛)。胃酸过多,胃中灼热。⑤消化不良,腹胀大便不利。⑥木克土,食入则吐。⑦心下痞。根据归纳,在配伍方面,最多与当归、桃仁、五灵脂、延胡索、川楝子等同用。它如痰瘀郁结而胃酸过多者,加煅瓦楞、贝母;胃阴受灼者,加杭白芍、麦冬或沙参、玉竹;胃有郁热者,加连翘、黄芩(或黄连);呕吐者,加旋覆花、伏龙肝;气滞者,加乌药、佛手或枳壳、沉香曲;便秘者,加全瓜蒌、玄明粉或大黄、枳实;脾失健运者,加党参、淮山药、云茯苓;因胸襟拂逆而胸闷者,合越鞠丸加减;痰湿蕴中者,合二陈汤进退;寒凝中焦者,加吴茱萸、姜、桂,甚或附子等等,均为章氏配合杏仁治胃病的随症变通之法。关于杏仁的用量,最大达45克,一般多在15~24克之间。章氏认为:“杏仁中之氢氰酸可以镇痛,杏仁之油可以弛缓痉挛。氢氰酸本有剧毒。可在胃肠道吸收而引起吐泻、腹痛等中毒反应。”但这里杏仁用量如此之大,未见中毒记述。足见章氏是经验积累,已深得其中之味。

章氏用药引用薤白。薤白辛温,能温中通阳,散阴寒之结,习惯多用于胸阳不振之胸痹;而章氏则用其治疗胃病,如胃脘痛、上膈隐痛、胸次梗介、上腹闷痛、心下痞、泛酸嗳腐气等症。有时还与滑利下气的皂角子及泻肺利水的葶苈子同用。其治胃选用皂角子、葶苈子、薤白子等,则超乎常规用药之惯例,而为章氏独特之经验。

张羹梅:健脾汤治虚寒性胃肠溃疡

健脾汤是张氏多年的经验方。由党参、白术、半夏、陈皮、茯苓、川黄连、吴茱萸、白芍、木香、甘草、瓦楞子等组成。病例:徐某,男,27岁。入院日期:1958年7月25日。出院日期:1958年11月11日。共住院109天。病史:1952年起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泛酸水,进食后缓解。长期服用止酸药。至今年9月,右上腹部疼痛剧烈,嗳气泛酸,腹部胀闷,多次出现柏油样大便,胃肠钡剂检查,示胃和十二指肠各发现一个壁龛,胃小弯在髂嵴线下12厘米。诊断: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下垂(重度)。证乃脘胁疼痛,腹部作胀,食后更甚,嗳气频作,大便色黑。脉沉细,苔白腻。肝气横逆,损伤脾胃,以致脾不统血。调理之法,应疏肝以理气,培脾以统血。潞党参12克,炙黄芪12克,焦白术9克,云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炒白芍18克,姜半夏9克,广陈皮4.5克,广木香4.5克,西砂仁3克(后下),瓦楞子30克,姜川连1.2克,吴茱萸3克。疗效:以上方加减,共服109剂。大便隐血由强阳性转为阴性。体重由96斤增加至108斤。在住院期间共作3次胃肠钡剂复查,1个月后复查,胃及十二指肠壁龛已愈合,胃小弯在髂嵴线下12厘米。2个月后复查,胃小弯在髂嵴线下8厘米,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3个月后复查,胃小弯在髂嵴线下4厘米,好转后出院。

张羹梅:养胃汤治偏于阴虚性胃溃疡、胃炎

养胃汤是张氏自拟方,由石斛、太子参(或党参)、白芍、甘草、川楝子、延胡索、川黄连、吴茱萸、瓦楞子、佛手片、谷麦芽等组成。本方系在左金丸、芍甘汤、金铃子散三方基础上加滋阴的石斛,补气的太子参等而成。根据临床资料,本方适用于胃小弯穿透性溃疡,十二指肠出血及急性、慢性胃炎等病属于阴分不足者,颇效。

张羹梅:论治胃气病

张氏在治疗胃气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胃气病,在祖国医学中称“胃脘痛”、“胃病”、“胃胀”等。从症状论,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溃疡病、慢性胃炎等病。临床上有虚实寒热之分,但由于本病多为慢性疾患,久病必虚。虚则补之,是治疗本病的原则之一。如阳虚者,多见脉象软弱无力,舌苔白滑,应以四君子汤补气为主。阳虚严重时,亦可见到脉微细和四肢厥冷等,应酌加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回阳一类药物。阴虚者,多见脉象弦或细,舌质红、应以四物汤补血为主,如兼有血热妄行等象者,可酌加白茅根、牡丹皮、石斛等凉血、止血-类药物。如见脉象无力或滑,舌苔厚腻而白或黄时,则为湿滞中阻,宜平胃散等芳香化浊之类为主。如因阳虚有湿滞中阻者,可加用附子、肉桂等温化其湿浊。如因阴虚而湿滞中阻者,可加用黄连、黄柏等苦泄之味。

张羹梅:嗳气、呃逆治疗三部曲

嗳气、呃逆是脾胃疾患常见症状之一。凡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病均可出现。因脾胃居于中焦,脏腑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相辅相成,脾胃失和,胃气不降,气机上逆则嗳气、呃逆发生。《景岳全书·呃逆篇》云:“致呃之由,总由气逆。”当“察其因而治其气,治无不愈”。虽然呃逆有虚实寒热之分,牵涉的病变脏腑有脾、胃、肺、肝、肾。但重点仍在中焦脾胃失和,以实证居多,发病因素则多与饮食、情志关系密切。治疗重点在“治其气”,和胃降逆为大法。一般临床所遇轻者只需二陈汤和胃理气即可收效;较重者,肝胃失和,气郁化火,则加用左金丸清肝泄热和胃。左金丸不必煎服,可令患者舌下含化慢慢咽之,效果比煎服要好。若再重者,用前法治之无效则属气逆较甚,脾胃均虚,宜用旋复代赭汤顺气、镇逆、益胃,此即治呃之三部曲也。

张羹梅:大半夏汤治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丹溪心法》说:“如朝食暮吐,或食下须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传送也;或大小肠秘结不通,食反而上奔也”。本病常见症状就是呕吐、反胃。乃脾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散布津液。故补脾气,生津液为治本之法,张氏用大半夏汤加味,临床多验。

病例:沈某,男57岁。初诊:1959年8月29日。主诉:呕吐1个月,伴消瘦。病史:1953年因“胃穿孔”,作胃修补术后,情况尚好。近1个月,食后腹部作胀,呕吐胃内容物为食物。赴某医院做胃肠钡剂造影摄片检查,诊为“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证乃食饮停留胃脘,终至尽吐而出,纳呆便秘,脉沉细,苔白滑。久病纳呆,其虚也必;大便秘结,其燥也明。治宜补中润燥。中气足,则胃气宜畅,燥得润,则重浊消也。潞党参30克,姜半夏12克,白蜜60克(冲服),广陈皮6克,生甘草3克,瓜蒌仁18克(打)。疗效:服4剂后,进食时,已无不舒感。上方服至9月3日已无自觉症状,呕吐既无,饮食如常,体重亦有增加。

焦树德:三合治胃

焦树德先生有“三合汤”一方,颇具独到经验,其治胃脘疼痛,甚效。三合汤:百合30克,乌药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舌苔白,脉象弦(或只右脉弦),胃脘喜按喜暖,但又不能重按,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脘痛)。

组方原理:本方以百合汤、丹参饮、良附丸三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相合,既能清泄肺胃郁气,温顺中焦滞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本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组成,为治疗心胸疼痛的验方。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等份组成。高良姜辛热,温胃散寒。三方合用,主气主血,主寒主滞,比较全面。

1.胃脘痛范某,女,35岁,农民。1982年2月20日初诊。主诉:中脘疼痛不已10余天,进食后尤感不适,二便尚调,但感口渴引饮,胸胁胀滞不舒,脉沉带数,舌质红,舌中苔脱,薄白,脉证互候,乃属胃阴不足,郁火内伏,气机失达,拟用三合汤加减。处方:丹参15克,檀香3克(后入),砂仁20克(后入),百合20克,香附、石斛、太子参各10克,蒲公英12克,黄芩6克,生谷、麦芽各12克,无花果、木莲果各10克。3剂。二诊:上方服3剂,疼痛大减,胸宇觉舒,口渴亦轻,但舌中仍红欠润,予以原方去木莲果、太子参,加芦根30克,乌梅3枚酸甘化阴之品,继服4剂愈。

2.胁痛(胆总管结石)师某,男,39岁。1984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右胁腹反复疼痛,痛引肩胛4年,进食脂肪及鸡蛋后加重。去年2月曾作“B超”诊为“胆总管结石”,但屡服舒肝利胆排石之剂,疼痛未能缓解。近半年病势增剧,右胁痛及胃脘胀痛难忍,且夜间子时尤甚,得热痛减:泛恶清水,肠鸣矢气,大便时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肝郁脾虚,胃寒气滞。取法三合汤意,以温运中阳,舒木扶土。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檀香、砂仁各6克,香附10克,柴胡15克,白芍20克,高良姜1克,茯苓15克,白术、鸡内金各10克,延胡索12克,九香虫10克。服上方3剂,胁腹疼痛缓解大半,无肠鸣矢气及泛恶清水,大便亦复正常。效不更方,将上方白术易为郁金,续服12剂,胁腹胀痛消失。患者又作胆囊造影:“胆囊功能良好,未见结石阴影”。本例为胆石症,前医过用苦寒疏利,伤及中阳,肝失疏泄,故胁痛不解。后改用三合汤佐柴、芍、苓、术之属,调气温中,通络行滞而获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