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
由于这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有若干个时期内,国内的统治者对这些海外的游子也并不是很关心的,所以,当年被卖猪仔到东南沿海被迫“落地生根”的心理,也同样在东南亚、在南洋等地萌生了。这也同“客人开埠”是一致的。他们在那里置下了自己的产业,图谋进一步的发展。凭借他们的刻苦耐劳,他们的开源节流,客家人的经济力量,也日益壮大起来,从无到有,从有到形成规模……所以,时至今日,环太平洋经济圈中,华人的经济实力又一次首屈一指,又在营造了一个“经济神话”。
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了,祖国又百倍关爱这些海外的游子,于是,大笔的投资,又从海外回到了故土,他们又一次重温先辈“叶落归根”那悠久、刻骨铭心的旧梦。
但这已不是过去小农思想的梦了那只是置几亩地,建两栋房,找个老婆,赡养二老,不忘“胞衣迹”。这已不可与当日同语了。他们投资的已是大企业,大商场,大交通以及大学校了!
间鼎海外
由于在海外有了“落地生根”的念头,他们也一反“寄人篱下”的屈辱,从而积极参政,把客家人自古以来的主人意识,也带到了所生活的地方。而作为主人,客家人自然深知文化教育的作用。刚到异邦,只是出卖苦力,割橡胶、种果园、开餐馆、理发店及做泥水工,人称“四刀一锤”的体力活,可一旦有了钱,便不惜对后代做智力投资了。所以,客籍的教师、医生、律师等行当的比例日益增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于是,华人从政,乃至于担任首脑的人物也不少,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圭亚那共和国前总统阿瑟·钟,以及菲律宾前元首阿基诺夫人,等等,均是客家人或客家后裔。
这一切,与客家人的传统观念、美德,以及开拓精神均是分不开的。或可以说,他们的传统精神,在海外,亦能与现代精神较快地接轨,从而再度获得振兴。上面提到的主人意识,重教育传统,便是如此。而过去的“行善积德”、修路铺桥的传统,在今天,也化为普遍的对家乡的捐献--捐助公益,福荫后人。如今,只要到客家故地走一遭,你是必会惊叹,所捐助的学校,栉次鳞比,其密度恐怕大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至于办医皖、筑桥梁、修道路,同样数不胜数--这均是在投资之外的公益事业了。
尤其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加上客家人一方面足迹遍于全球,另一方面,又有认祖归宗的巨大凝聚力,于是,客家人的实业,更是向跨国公司发展,并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客家经济便在全球开始崭露头角了。最典型不过的,便是张弼士,获世界金奖的“张裕白兰地”便是他建的公司产品;称雄全世界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20世纪20年代,在缅甸发达,成为首富;而当“虎标万金油”风靡全球之际,他又转而向报业发展,迅速地办起了《星岛日报》、《星暹日报》等16种报纸,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华人“报业巨子”他逝世后,其女儿胡仙,一改其传统的家族式企业管理,转而实现了不同企业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卫星传讯,将新闻从香港传递到了欧美,由家族色彩的报纸,变成面向全球的开放性、综合性的大报。她不仅是世界中文报业协会蝉联主席,还担任过国际新闻协会主席--是任此职的第一位亚洲人。
这简直就又是一个客家女性的“现代神话”。
至于海外经济界的客家巨子,更是一股全世界谁也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
我们只列几位着名人士就行了。
曾宪梓,“亚洲领带大王”;
姚美良,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永远荣誉会长、年轻实业家;田家炳,“人造革大王”,着名慈善家;彭云鹏,印尼实业家;诸如“油漆大王”、“塑料大王”等等,不一而足,可谓各各称雄一方。
行文至此,笔者却想提醒一下大家,请不要忘记,这批客家经济巨子,在其前,也就是先行到达南洋的先辈,大都是一贫如洗,冒险渡海,及至于被“卖猪仔”而来的。如同客家人近现代在国内政治、军事、文化上屡创奇勋一样,他们在当代,也于海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
昔日凄楚、哀惋的“过番谣”,也就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而新的客家神话,焕发出现代迷人的色彩,又在一步步形成了。
它是以客家人永不泯灭的理想来延续、来升华的,更是以客家人独有的吃苦精神与顽强意志来锻造的。
过去是说,世界上有咸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话里浸透了苦涩与悲凉;
如今却是说,世界上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话里,充满了光明与活力!
客家人与太阳共升!
--这,当是一个永恒的神话!
现代神话
一个民族或一个民系,如果要避免古埃及、古巴比伦及希腊罗马的命运,就须有自己不断的再生机质,能够自我更新,挣脱朽颓的病枝,长出鲜活的新枝。而这,处于一个一成不变、情懒守旧的环境中是做不到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蠢,须在不断地变动当中,才能有永远的生命力。
早在辛亥革命的年代里,便有“华侨是革命之母”的说法。无疑,当年,没有华侨的支持,这一革命是难以降生的。而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当年海外华侨捐资无以计数,更在于崭新的思想意识。正是华侨,及时将现代思想带到了这个沉睡的古国,中国才如睡狮一般惊醒过来。
华侨,也就作为了这一时期的再生机质。
如前所述,参与辛亥革命的海外华人中,客家人占去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固然在海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要容易一些,但是,如果没有契合之处,相互处于排斥状态,这种接受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那么,客家人的观念中,有什么可与现代观念迅速达到契合呢?
一般而言,也与前边多次提及的,如客家人重文化,重教育--这与现代观念是很近的,因为这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接受新的思想,这点,应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同样,客家人敢于开拓,犯难冒险,这也是与现代观念相吻合的。那种固步自封、明哲保身、求稳怕变、中庸之道种种传统的东西,是阻碍一个民族前进最可怕的痼疾,而客家人恰好没有这么些。
还可以提到的,诸如“重义轻利”观,使自身易于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重伦理精神,使整个民系前进步伐规整,易于动员等等,能列出来的还不少。
但是,有人认为,客家人传统的“义利”观,或“重义轻利”,却是与现代商业精神相对立的,起到孓很大的阻碍作用。
而最有力的证据是,较为“重利轻义”的广府民系,在改革开放以来,迈开的步子要大得多,思想解放得要快得多,所以,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下子便跃上了新的台阶,堪称亚洲的第五小龙!
关于义利之辩,本书前边已经提及了。乍一看,客家人地区,是比珠江三角洲慢了一拍,甚至两拍。观念问题固然是有的,但问题是否就在这义利观上,却值得商榷。
广府人乃至潮汕人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都是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更与香港澳门相连接,经济上的互动互补作用非常之大。更加之,中国四大经济特区,有三大特区在其中,得天时,占地利,所以,他们先行一步是势在必然。
这并非意味着客家人不行。--事实上,深圳特区,本来就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那里的客家人在经济上同样搞得有声有色。随之崛起的惠州地区,也更是历来客家人的聚居地,不也同样在经济上毫不逊色么?至于珠江三角洲的众多地区,如中山、东莞、珠海等,客家人所占的比例也不少。
梅州、河源等地,毕竟地处山区,没有珠江三角洲的地利。但是,梅州也同样有其“先行”之处。在珠江三角洲不少地方重商轻学之际,梅州却出现了大办教育的奇迹,所到之处,学校一所接着一所。而且,由于历史上重文教的传统,在中国,不少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学者,都是客家人,有着先天的文化底气。因此,不出几年,梅州的文化科技人才,是必成倍地增长的。人才资源是最大的资源,胜过其他一切。这给客家地区的高速发展,保证了最大的后劲,后发制人,当非虚言。人们可以与日本当年发展相比较,人家是勒紧裤带先办教育,不办工厂,也得先把学校办起来,开始,似乎是经济上不去,可后来,却一下子突飞猛进,迅速跻身于世界列强之中。教育是只母鸡,客家地区先抓母鸡后生蛋,应该说是抓到了点子上。怎么能说这种观念“跟不上形势”呢?
它恰好是超前的!
义利之辩,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尤其是把“利当先”,作为现代观念的核心,利益驱动为本,恐怕,也不见得就十分对头,势必把一个民族又一次引向另一个极端,同样是歧途。这种片面的看法,带有很大的危险性。
不灭的火
上千年来,无论是从中原迁徙到东南沿海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往异邦的荆天棘地,客家人总是那般昂扬、奋发,不知失败为何物,而且,他们永远是成功的,而且只能成功。人们不禁要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上千年来,维系这个民系精神不坠的,至今仍把这个民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究竟是什么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本书中引述的各种古代的、现代的“神话”中寻找到答案。毕竟,这些“神话”中,渗透了这个民系共同的理想。正是这个理想,强烈地影响了他们对命运的选择,也影响了这个民系的价值取向,包括整个民系的内在结构,从而对整个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产生热的辐射!
正如前面已说过的,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民系。正是有了不灭的理想,这个民系才充满了热情,才有了顽强的意志力,不屈不挠、满怀信心去缔造自己的未来。
而这共同的理想,则是对未来辉煌之坚信,对社会正义的坚信,对民族大义的坚信,对历史进步的坚信,对伦理教化的坚信,对亲情友情的坚信……
所有这些坚信,不是任何民族都可以做到的,但客家人却能做到。
也正是这些坚定的信念,焕发出客家人的理想色彩!
也渗透在客家人的历史行程中。--有时,以一个个神话表现出来,同时也用这些神话来规范自身。
像王安石,李贽;
像文天祥,袁崇焕;
像洪秀全,张弼士;
像黄遵宪,丘逢甲;
像孙中山,朱德,廖仲恺,叶挺,邓演达;
像郭沫若,陈寅恪,韩素音……
从古至今,这么一些人物,他们可以说有千差万别,但是,我们无一不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之处,“以身殉志,不亦伟乎”!都是为了理想而生活、而斗争,乃至不惜做出自我牺牲--他们,无疑也是在人类精神这条荆天棘地的艰苦道路上的开拓者、跋涉者。他们,无愧为客家人的优秀代表!
无信不立
正如前面所说的,海外的客家人,每每把“薄利”与“重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而形成一个个强大的经济集团,把对手一个个赶下舞台。其间,义利之辩,又当作怎样的新的注释呢?
这里,笔者想引入一个客家人的谚语或格言。
这就是:无信不立。
在客家人观念中,这个“立”,自然指的是立人,也泛指事业的成就。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其核心,仍是一个“义”字:信义、义气、仁义……
但是,这种“无信不立”,对于商业精神而言,无疑又是最具现代意义的。今天讲无形资产,讲名牌,无一不是在这个“信”字上,信誉、信用!在现代商业精神中产生的平等观念,不就是彼此的信义,平等互利么?而这,较之一般人们所称的“无商不奸”,显然是尖锐地对立的。
换句话说,从“无信不立”中,既可以引出,或者说,是基于传统的“义”,却也同样可以引出我们今天的现代商业精神:信誉才是无价之宝,确立了信誉便无往而不胜。
“义”与“利”,在这里便产生了有机的融合。在这个意义上,“义”本身应先于“利”,要重于“利”,过去说的“仁义值千金”,难道不也是这般含意么?
客家人重信义,正是他们投身于现代商业运作的一个战无不胜的“秘密武器”。
而客家人重文教,有科学头脑,更利于现代商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传统,也就是这样与现代精神,在这“无信不立”中高精度地焊接在了一起--这也是客家人为何在现代潮流中仍能当弄潮儿的最后谜底。
神话的根
客家人的“现代神话”分明还在继续,新的神话正在不断地出现,这与其是来自现代的呼唤,还不如说是源自于这个民系那神话般的历史--新的神话,总是能在历史中找到它的“根”。于是,这个民系便不仅拥有了在苦难中淬炼出“钢火”的坚不可摧的过去,更早已占有了一个灿烂辉煌的未来。这正是为众多的学者乃至情报专家们所预言的,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客家人将出现一个强力集团,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在21世纪中发挥出比犹太人绝不逊色的作用。他们不仅已拥有了名闻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亦会有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去问鼎世界文化的桂冠!
客家神话,已成了他们生命中固有的部分,并永远激荡在他们的血液当中。
神话也就化作了本质。
神话是不灭的。
这个民系也同样是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