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14946200000013

第13章 幸福是一生适度追求(5)

当下的很多人,失去了信仰的基石,以至于很早就忘记了人在社会中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他们的心灵变得很空虚,所以只能用各种各样的欲望来代替。他们每天都在匆匆赶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像苍蝇一样奔波不息。其实,生活的美一直在你的周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想法,珍视自己的内心,修身养性,把生活当做一门艺术来对待。

生命是悲哀的,但是人不能因为生命的短暂和悲哀而陷入虚无,如何使短暂的、悲哀的生命有意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在短暂的人生路上,随时消遣,享受内心的愉悦,就能把生活演绎得绚烂而多彩。

生活原本就很简单,柴米油盐是其主旋律,殊不知就在这无比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包含着家人对你深深的爱,你的亲人会时常唠叨你吃饭穿衣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很久了,你是不是因为生活而忙得焦头烂额,偶尔会顶上几句?也许你觉得这一切都司空见惯,很长时间里这样的生活让你不再用心珍惜这平淡无奇的爱,大多数的人,都会忽视平常生活中小小的爱,一旦失去,却追悔莫及。

在陌生的他乡异地,你遭遇了让你手足无措的尴尬,一个安静温和的人替你及时解围。事毕,你满含感激道声“谢谢”,他却友善地说了句“不用”便匆匆离去。帮人却不记得失,只把它当做自己的举手之劳,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淡淡的,却也是人间的爱。

平淡也是一种福,简简单单地生活,简简单单地去发觉点滴间存在的小小的爱。爱就像山坡上静吐芬芳的野花,没有围墙,也不需要门票,只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和一双未被遮住的眼睛,就能看到。

《夕阳箫鼓》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当那暮鼓送走夕阳,箫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人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在优美的旋律中,人们沉醉于对静谧流淌的春江及其两旁景象的遐想之中,正是这份宁静,让人们的心灵得以沉淀,感悟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妙。

富有的农夫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手表遗失在谷仓里,他在偌大的谷仓内遍寻不获,便定下赏金,要农场里的小孩到谷仓帮忙,谁能找到手表,给他50美元。

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但是谷仓内尽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这当中找寻小小的一只手表,实在是大海捞针。

小孩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无所获,一个接着一个放弃了50美元的诱惑,回家吃饭去了。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地努力找着那只手表,希望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它,换得那笔巨额赏金。

谷仓中慢慢变得漆黑,小孩虽然害怕,仍不愿放弃,不停摸索着,突然他发现静下来之后,出现一个奇特的声音。

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响着,小孩停下所有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显得更加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漆黑的谷仓中找到那只名贵手表。

寂静让这个贫穷的小孩找到了那只名贵的手表,获得了他渴望的赏金。对于贫穷的他来说,那笔赏金就是他那一阶段的梦想,那一阶段的生活中的幸福。得到了心中渴望的金钱,梦想成真,快乐自然由心底散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一诗中开篇就以桂花的自开自落来营造夜晚的安谧宁静。万籁俱静的夜晚,整座山林寂寥无声,只有桂花在自开自落。直到皎洁的月光乍现,至乌云的背后露出洁白的脸来,却似乎惊动了栖息树上的鸟儿,一声迭过一声地呜叫着飞过山涧,回荡在春天的静谧山谷中……若无一颗清明澄净的心,怎能体会到这般宁静的美?

行色匆匆的人们,丢失了一颗清明澄净的心,自然是欣赏不到它的清幽静雅的。

古人说:“如何三万六千日,不放心身静片时?”保持心灵平静,便能以慈悲、开放的心面对生活的挑战,并以从容、宽广的态度,看待所生存的世界。在静谧的秋夜里,你不妨就着皎洁的月光,在夜色里逶迤而行,静静聆听花儿的自开自落,静静聆听你灵魂深处的心声。

滚滚红尘中,静谧之心难求。身陷欲望泥潭的人们,品味着生活的紧张与焦灼,却难以摆脱这痛苦的泥潭,反而越挣扎越身陷其中。此时,持一颗静谧之心,品悟生活的宁静,得以窥见灵魂深处的欲求,快乐遂成永恒。

生活需要简单来沉淀。跳出忙碌的圈子,丢掉过高的期望,走进自己的内心,认真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原本就是简单而富有乐趣的。简单生活不是忙碌的生活,也不是贫乏的生活,它只是一种不让自己迷失的方法,你可以因此抛弃那些纷繁而无意义的生活,全身心投入你的生活,体验生命的激情和至高境界。

你是否经常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陷入一种不安之中,而找不出合理的理由。

面对生活,我们的内心会发出微弱的呼唤,只有躲开外在的嘈杂喧闹,静静聆听并听从它,你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你将在匆忙喧闹的生活中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一位专栏作家曾这样描述过一个美国普通上班族的一天:

7点铃声响起,开始起床忙碌:洗澡,穿职业套装——有些是西装、裙装,另一些是大套服,医务人员穿白色的,建筑工人穿牛仔和法兰绒T恤。吃早餐(如果有时间的话)。抓起水杯和工作包(或者餐盒),跳进汽车,接受每天被称为“高峰时间”的惩罚。

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工作……装得忙忙碌碌,掩饰错误,微笑着接受不现实的最后期限。当“重组”或“裁员”的斧子(或者直接炒鱿鱼)落在别人头上时,自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扛起额外增加的工作,不断看表,思想上和你内心的良知斗争,行动上却和你的老板保持一致。再次微笑。

下午5点整,坐进车里,行驶在回家的高速公路上。与配偶、孩子或室友友好相处。吃饭,看电视。

8小时天赐的大脑空白。

文章中描写那种机械无趣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和美国普通劳动者一样,每天都在一片大脑空白中忙碌着,置身于一件件做不完的琐事和想不到尽头的杂念中,整天忙忙碌碌,丝毫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抛开一切,让自己闲一段,这样,你就会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抛开一切事情,什么也不干,一旦养成了习惯,你的生活将得到很大改善,把你从混乱无章的感觉中解救出来,让头脑得到彻底净化。

要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改变自己过高的期望是很重要的。富裕奢华的生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并不能相应地给人带来幸福。如果我们降低对物质的需求,改变这种奢华的生活目标,我们将节省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轻闲的生活将让人更加自信果敢,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幸福、快乐、轻松是简单生活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生活更能让人认识到生命的真谛所在。

陶渊明原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一生仕途不达,曾做过五次官,最后一次在家乡附近当了一个小县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时,有名督邮前来视察,旁人提醒他“应束带是之”,还要送些厚礼。陶渊明一听心里不高兴,督邮算个什么人物?乃乡里小儿。我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呢?这样,他就找了个理由辞去县令,回乡归隐,回归自然了。

返乡后,陶渊明过着耕读的生活,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摇之以轻荡,风飘之而吹衣”,他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等着名诗篇,表达了他的理想。

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闹市,心久系官场,人实际上活得很累。荣华富贵、名声赞誉都是表面的东西,月明风清时,人立于月下,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费尽心思与人争斗,为官职而不耻说那些不愿说的话,何必要这样难为自己?

此时,放下来,走出去,到自然的怀抱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山,放歌旷野,你会舒服许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

人活着要顺应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时候,过于倚重外物与环境只会让你充满烦恼,得不到快乐的往往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心灵就像一轮秋月挂于高天,清辉弥漫,皎洁晶莹,如果你总是牵绊于世俗的声色名利,你的心空就会充满浓厚的乌云,那轮心灵的明月就会越来越暗淡,直至无光。因此,一个现代人,如果能多接近自然,就能清除心灵的乌云,那轮心月就会焕发出本属于它的明丽,生命也会在心月的清辉中常驻常新。

席慕容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弘一法师远离了世俗的孤单,选择了一个人的狂欢。他独自在佛法中寻得了内心的宁静,这份宁静,使他曾经寂寞如雪的内心绽放出芬芳的莲花,荒凉如沙漠的灵魂注入一股甘泉。

他孤单,但并不寂寞,他感到的只是清净。这份清净,使他能听到落叶的声音,明白时光的絮语。有的人认为清静是一种难耐的寂寞,他却觉得清净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他修成了佛。

心若清净,凡事简单。如此,才能尽享生命的清闲之福。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现今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也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自己反而悲哀起来。这类人内心是喧嚣的,所以,他不知道清净的感觉,不懂清闲的滋味。内心清净的人能享受到清净带来的愉悦,让清静主宰你的心,便可拥有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南岳衡山的一个山洞中,他曾写下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心想,这首诗写得如此洒脱,作者一定也是一位洒脱飘逸的人物吧,应该见一见!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懒瓒禅师。

大臣拿着圣旨东寻西问,总算找到了懒瓒禅师所住的岩洞。见到懒赞禅师时,正好瞧见禅师在洞中生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说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地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懒瓒禅师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整个洞中烟雾弥漫,熏得懒瓒禅师鼻涕纵横,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

懒瓒禅师边说着边拿起炙热的地瓜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懒瓒禅师吃的东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请趁热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东西都来源于知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样不就行了吗?”

大臣看不惯禅师这些奇异的举动,也听不懂那些深奥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懒瓒禅师的古怪和肮脏禀告皇帝。德宗听后并不生气,反而赞叹地说道:“我们国内能有这样的禅师,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啊!”

懒瓒禅师是真正达到佛的境界的人!他的眼中没有富贵贫贱,没有生熟软硬,万物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净的,是没有分别的。

一个想得太多的人,心灵如同投进石子的湖面,波纹带走了原来的平静。循尔为之没有关系,若常常如此,心湖没有静止的时候,那他的人生真是极其可悲了。达到佛境的人生,是内心清净的人生,不会想太多,亦不会要求太多,就像母体中的婴儿,处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快乐无忧的境界。

一个人的大清净,不是寂静无声、死气沉沉,而是看透繁华后的狂欢喜。当落英成泥,漫天的白雪便是最美的景色;当地瓜不在,周围的石头也能在心中散发出地瓜的香甜。一心清净,即使是冰天雪地、万物沉眠,心里的莲花也能处处开遍。

学会适时休息,在忙中偶然偷得半日闲,于身心都大有裨益。放慢脚步,其实是一个养精蓄锐的过程。

——腾讯网友空城少年

机遇

幸福不是成熟的果子,仅仅靠着幸运的机遇就能掉进你的嘴里。

——罗素《努力与舍弃》

机遇是捉摸不定的,人们总期望机遇垂青自己。机遇是需要我们去寻找的。

找到了机遇就一定能成功吗?当然不是,这得看你有没有利用机遇的能力。只有以勤奋的工作、扎实的功底作为基础,加上外来的机遇,成功之门才会向你敞开。

还有种情况是,机会就摆在那儿,我们却由于众多原因,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以致机会从眼前飞走。这样的事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身边,这正是由于我们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借机遇而一夜暴富,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所以在机会唾手可得时,也不敢想到利用机会,让自己变成富翁大款。

成功者都是善于抓住机遇的人,虽然他们有时难免犯错误,但是他们比起那些做事犹豫的人要强,取得成功的几率也大得多。

作为成功者都似乎从没有这种忧虑,因为他们总是敏锐地抓住各种机遇,使自己的产业不断扩大。

美国大富翁亚蒙·哈默的创业生涯始于他成功地抓住了创业的时机。哈默很关注各届政府首脑的经济政策,并深谙这些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当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时,哈默研究了罗斯福的经济政策,并认识到罗斯福提出的“新政”中,禁酒令将会被废除。由此再进一步分析,禁酒令废除后,市场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就会大增,那时就需要空前数量的酒桶。

哈默慧眼识金看出这一商机,立即向前苏联订购了几船制作木桶的白椽木板,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个临时性的桶板加工厂。

当哈默的这些准备工作就绪之际,罗斯福总统果然下令废除“禁酒令”。同时,哈默的酒桶正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很快这些酒桶就身价倍增,哈默也从中大赚利润。

善于捕捉机遇的人,会减少其一半的奋斗时间。机遇是不期而至的,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于这个人来说是机遇,而对于那个人来说却不一定是机遇;对于这个人的这个时间阶段是机遇,而在其他时间阶段内却不一定是机遇。

时机对于各行各业都有。例如对于军事家来说,要抓住战机;对农民来说,要不误农时;那么对于致力于成功的时间管理者来说,则要看准创业时机,成为促使他成功的一个契机。

就做事而言,抓住最佳成功时机的关键是:能够看准时机,并把握时机。而有的时间管理者即使忙忙碌碌一辈子,由于没有把握好创业时机,那么也只有一生的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