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14946200000017

第17章 幸福是一次自我垂青(1)

自私

如果一个人对这世界唯一所关心的只是这个世界应该对他表示崇敬,那么他往往不大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他仍然不能获得完全的幸福,因为人类的本能永远不会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

——罗素《虐待狂》

私心重的人,想一个人占有很多东西,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没有真正满足的时候,于是私心愈重,占有欲愈强烈,最终只会让私欲蒙住了双眼,看不到生活中的光明。

从古到今,很多人在私欲面前,完全无视前方的熊熊大火,还是坚持要“飞蛾扑火”。

有一个农民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听一下。到了那个地方,他向人询问:“这里的地怎么卖呢?”

当地人说:“只要交1000块钱,然后就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间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这个人心想:“那我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圈很大的一块地,这样的生意实在太划算了!”于是,他就和当地人立下契约。

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他就迈着穴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时候,他回头已看不见出发的地方了才拐弯。他的步子一分钟也没有停下,一直向前走着,心里想:“忍受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的辛苦带来的欢悦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去就一寸地也得不到了,于是他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是太阳也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于是他加快了脚步,只差两步就到达起点了,但是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倒下的时候两只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务线。那片地归他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生命已经失去了。

为了一块地而赔上自己的性命,实在不值得!农夫到死恐怕都没意识到这一点,他的眼中所能见到的只有一块不断扩大的土地,而再无其他,此时的他一味地想要占有更多,结局却是出乎意料的,他获得了他想要的土地,但他却失去了生命,实际上他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不仅如此,他还付出了最根本的资本——生命,他是真的一无所有了。

私欲,无疑是对人类的一个巨大的考验,它是人的劣根性之一:私欲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永远无法逾越的。如果任由私欲对我们的人生予取予求,任由自己在私欲的泥潭中不断深陷,最终的结果必定是葬送自己。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他的“日渴”病是无药可医的,而且如绝症一般,只会不断加重。私欲是魔鬼免费赠送的一剂穿肠毒药,谁能免疫?只要喝下它,原本明澈的心,必定会被其蒙蔽,自然就无法看到近在眼前的“熊熊大火”,结果自然与“饮鸩止渴”无异。想全身而退,就赶快从乌烟瘴气的私欲泥潭中脱身吧!

缺少智能的人最大的特色是自私,一直扩张自己的空间,从不去想别人,也从不去看别人:正义、理想、亲情、友情,以及罗曼蒂克的高雅情怀,只有在有助于他获得现实利益的时候,他才重视。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这是对人性的一种呼喊与渴求,自私的人,时刻在想着自己,而忽略了世间的其他人。他们总是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为了他而存在,地球也是为他而旋转的。

从前,有一个人走了很长的路,非常疲乏和干渴。他看见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细流,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后,他满足地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说完后,发现水依然细细地流着,心中便发起了火,“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暗自发笑,上前对他说:“你真没有智慧,你自己为什么不离去,反叫水不要再流呢?”

希望那些水只为自己而流,不过是自私心理在作祟。私心是人类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非无药可救。即使我们无法做到“舍弃小我,成全大我”,但基本的仁爱也是应该有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摒弃私心,它可以让人们明白: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无需专门为别人做些什么,只要在想到自己的同时能想到别人,那么私心就已经开始远离,而一种共赢的局面就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有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那人被路上其他的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那人被旁边路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盲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那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得和我一样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那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那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那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撞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到我了。”

打着灯笼的盲人,可能并没有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思考过用灯光照亮路人,但显然他与那些自私者不同,当他知道正常的人们到了夜晚便也和他一样看不见东西时,他站在正常人的立场上想到了打灯笼的办法,这样在别人看清路况的同时,也使人们不再撞到他了,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在当下的生活中,赶快把心中的自私驱逐出境,让无私的阳光开始照遍每一个角落,千万别让自私成为人生唯一的注解。

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最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如果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想和别人真心共处,了解别人,就要首先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是“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首要前提,但在更多的时候,或许别人需要的,不是我们给予什么样的帮助,而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

“我们盼望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有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的教养。珍惜友情,爱护自己所爱的。除非必要,不再轻易托人带东西、买东西,这也是一个开端。呜呼,别把自己的面子,建立在困扰别人的行为上。”柏杨先生如是说。

他在《不再托人带东西》中提到过这样一种现象:

但凡有朋友去往外地,必有一大群人前来请其带东西,“拒绝吧,情断义绝,一旦倒毙街头,狗都不理;接受吧,实在力不从心。每到一个地方,光也不敢观,亲也不敢探,一头就撞进百货公司,一面采购,一面心里嘀咕,不知道称不称主顾的心,满不满客户的意,至于送货到府,更是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好容易万事已毕,又要赶赴下一站矣。”在如今交通与信息如此发达的今日,就算远隔重洋,买东西也已极为方便了,但人们还是偏要请朋友带。

显然,在开口的那一刹那,人们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朋友,更别说设身处地为朋友想。人,就是这样,有时候只把自己的得失利益放到首位,很少去想自己会给别人可能带去的麻烦与难言之苦,甚至有些人明明可以想到自己的要求会给别人带去麻烦,却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去麻烦别人,这样的人真是再自私不过了。

人总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一个人成大事和获取成功的关键。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当时曹军远不如袁军强大,但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一再坐失战机;曹操则富有谋略,善于用兵。结果,战事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打败袁绍后,曹军将士在袁军的帐篷里搜到了一些信件,全是曹操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将与袁绍暗中勾结、示好献媚的信。有人建议,把这些写信的人全都抓起来杀掉。

可是,曹操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当初袁绍的力量十分强大,连我自己都感到难以自保,又怎么能责怪这些人呢?假如我站在他们的位置,当时也会这么做的。”

于是,曹操下令把信件全部烧掉,对写信的人一概不予追究。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里,从此对曹操更加忠心耿耿,卖力相助。

曹操为人处世的态度,使他赢得了更多的人心,愿意投奔他并甘心为他效力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嘈操的力量便越来越强大,手下谋臣将士如云,他借此很快打败了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状大了自己的势利。

一句“假如我站在他们的位置”,将曹操的换位思考展现无疑,也正是凭着这种态度,他换来了众多愿为他出生人死的文臣武将,从而成就了一代枭雄。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移情”,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一个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然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子之中,绝对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人们常说,良好的沟通是心与心的沟通,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那些“善解人意”的人往往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做到将心比心,用别人的眼光来想问题、看世界,以别人的心境来体会生活,以最真切的方式感受别人的欢乐与忧伤,这样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实是害己。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损人利己。

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归根结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单方的利己已行不通了,互相帮助更有利,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于是产生了群体中利他的行为准则。我们需要懂得这句话:“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级。”

一个女孩22岁开始创业办建筑装饰公司,三十出头即已资产过亿,她成功的第一秘籍是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

“想到顾客能够把活给我,我非常感激。拿到一个工程,本来我可选择廉价材料,选择价钱低的工人,但我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失去更多的机会。事实证明,后来有许多人主动帮我推广宣传,因为工程质量是人人看得见的。”

“我很清楚,质量是我们的命根,所以我抓得很紧。有一年,我们接了一家工商银行的工程,银行的人去工厂购买石料,本来满满一车料已经装好了,可当工厂听说是为我送货,立即卸货重装,还说,她的货可不好送,这样的货送去也得再拉回来。做一个工程,换下来的旧灯具完全可以当废品卖掉,但我总是派两个工人,清洗干净、包装好后帮顾客返回库里。同时,我在结算的时候尽量合情合理,当客户知道一张木板市场卖95元,而我们只收92元时,会认为我很实在,所以二期、三期工程都会交给我做。我认为获取暴利是短视的行为,只有真心为别人着想,企业才能生命永存。”

的确,利他方能利己,也只有先利他,之后才能利己。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利他,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得到自利,这便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为我们在别人眼中也是“他”,对别人来说是利他,对自己来说就是利己。如果只是自私地考虑自己,从来都不去管他人,虽然你心里认为是利己,但其实受损的还是自己。因为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他人”,如果人人都不管“他人”,而只顾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成了人人都不管的“他人”,而只有自己去关心自己。

在危险之中,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往往是你曾经帮助过的人。

一只老鼠路过一片森林时,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水坑里,怎么也爬不上来。它吱吱地叫着,可是谁也听不见。可怜的老鼠想,这个水坑大概就是自己的坟墓了。

正在这时,一只大象经过这里,救了老鼠。

“谢谢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一定会报答你。”

大象笑着说:“你一只小老鼠怎么报答我呢?”

没多久,大象不幸被猎人捉住。猎人们用绳子把大象捆了起来,准备等天亮后运走。大象伤心地躺在地上,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把绳子扯断。

这时,小老鼠突然出现了,它开始咬大象脚上的绳子,终于在天亮前咬断了绳子。

“你看到了吧,一只小老鼠也有派上用场的时候!”小老鼠对重获自由的大象说。

助人为乐是一种善举,助人之人在助人的当初可能是无心之举,却往往在关键时刻能获得更大的回报,就如故事中的大象,它无意间救了老鼠,老鼠回报的,也同样是对其生命的救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无形之中切断了自己的退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私就是孤立自身。在别人遇到危难时,予以漠视是人应该摒弃的一种行为。其实帮助别人也可以有一份不一样的收获。

在当下这个群体共生、互助依存的社会,只靠自己关心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利他方能利己。

有些人永远只为自己活着,他们不肯为别人提供便利。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就种下一片希望,就会有硕果累累的一天,就能品尝到丰收的喜悦。多年以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帮助别人的报偿:

由于全村的人们都以打鱼为生,而海面上瞬息万变,危机四伏。因此,为了应对突发海难,人们建立了自愿紧急救援队。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巨浪掀翻了一条渔船,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SOS”求救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报,火速召集自愿紧急救援队的成员,乘着划艇,冲入了汹涌的海浪中。忧心忡忡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海边,翘首眺望着云谲波诡的海面,他们每人都举着一柄提灯,为救援队照亮返回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乘风破浪,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呼着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竭地跑到海滩后,却听到自愿救援队的队长宣布:由于救援船容量的限制,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否则救援船就会翻覆,那样所有的人都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