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
14954200000002

第2章 一句箴言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强求(1)

世人遭遇的种种“苦”,其形成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这一切都起因于我们心中有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因此才会迷惑颠倒、烦恼重重。”那么,如何消灭这些“苦”,让我们的人生“苦尽甘来”呢?那就需要“觉”,需要“宽心”。

——星云大师

何为宽心?宽心就是心宽,是放心,是安心,是不被焦急愁闷所困扰,是做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

宽心就是不跟自己过不去。既原谅自己的小过失,又不让邪见、偏见、傲慢遮蔽了自己的心智。宽心也是悟透人生,消除烦恼,辨明是非,看淡生死,尽享生活的开心快乐。

宽心是一种对他人能忍、能受、能容、能宽的心态。宽心是一种颐养天年、自信快乐的生活状态。宽心是一种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宽心就是成全别人、平安自身、享受和谐和幸福。宽心是一种淡泊名利,在平和中超越的禅悟。就是拥有一颗豁达的心、自信的心、包容的心、善良的心,应付自如而又幸福自在。

1.宽心人生需要的修养

禅说即心即佛。我们的心原本宽广、宝贵;我们的心也像太阳月亮那样可以照破黑暗。只是在奔波忙碌的大潮中,难以听闻棒喝之声。

星云大师乃禅德深广的一代宗师,故能以局外人的姿态,看透世事,他将佛教义理通俗化、生活化,深入人心,令人舒心,使人宽心。

心宽路才宽,利人更利己

心宽者,往往有和善之风,在大力提倡微笑服务的今天,不正是和善之风的明例么?心宽者,往往能与人方便,种善因,结善果,他日,收获的不正是别人与你方便么?在人脉至上的今天,心宽,是一大利器。

公元前606年,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剿灭叛逆,班师回郢都,设“太平宴”大宴群臣,兴至深晚,夜色中,庄王最宠爱的许姬奉命给群臣斟酒,她忽东忽西,脸如桃花,腰似杨柳,说不尽的风姿绰约。

忽然,一阵大风忽来,吹灭了宴会上的所有灯火。而此时,许姬正为一人斟酒,此人趁黑灯瞎火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许姬虽恼却不敢言语,却顺手把此人帽上的缨子给揪了下来,快速走到庄王面前告状,请庄王点灯排查。这不仅是对许姬的侮辱,也是对庄王的侮辱,庄王思量片刻,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乃人之常情,怎么能因此而侮及臣子呢?”于是下令群臣把缨子都取下来,一醉方休,待点上灯,所以人的帽子上都没有缨子了。

后来,晋楚交战,有一臣子五场战斗都杀在最前面,五次率先杀退晋兵。庄王说:“还是德行不够啊,以前怎么没重视你。”这位大臣回答说:“臣本死罪,上次宴会绝缨者就是臣,大王阴庇之恩,臣岂能不以死相报?”

这个臣子,叫唐狡,楚庄王以宽容之心待臣子,终得十倍回报。

其实,与成功人士有过交往的话,就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成功者,往往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心宽大度,不会过于计较。一来,他们会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二来,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处理问题的最好方法。

看淡眼前得失,拓展生命宽度

人生难免有得失,大大小小的得失如同一个个绊脚石,阻碍着人们前进的道路。这个时候,只有努力拓展了生命的宽度,才能顺利地跨过去。打个比方,这就像汽车在石头路上奔跑,车子越大,跑起来就越顺利,越不会被路上的石头所羁绊。

佛法东传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大放异彩,就禅宗一例,就有所谓“五家七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沩仰宗、黄龙派、杨岐派。佛光山即传承于临济宗门下。

临济宗的祖师临济义玄禅师,在他老年的时候承袭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家风,经常出坡作务、劳动服务,并且教导众人也要在其中体会佛法大意。

一日。临济禅师在山上栽种松树,恰巧被师父黄檗禅师瞧见。黄檗问:“山上树木已经这么多了,还栽松做什么呢?”临济率真利落地回答:“一与山门做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临济禅师不求自利,与天下人作荫凉的胸怀,充分显露出一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崇高、无上的救世精神。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渺小而短暂的,地球上树木森森、花草扶疏,河流道路、桥梁建筑,甚至知识学问,都是前人留下的辛苦成果,倘若一味计较个人得失,算计自己付出多少、事业多大,根本无暇欣赏、享受生命中的美好,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生!

何不效仿古德,将小我扩大,考虑自己能为国家奉献什么?能为社会创造什么?志趣高洁,眼界宽广,将辛苦的栽种化为丰硕的果实留给后人享用,才能做大事,才能不被羁绊,活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来。

任凭狂风乱舞,我自岿然不动

心宽者心安,心安者心宽,只有从内心深处把握好自己,不胡思乱想,不自寻烦恼,就达做到心安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任凭狂风乱舞,我自岿然不动。

六祖慧能得法后辗转至广州法性寺。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此时风吹旗幡,有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反驳说是“幡动”,二人争论不休。于是慧能上前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语惊四座。

这则著名公案告诉我们:如果内心能定能静,就不会随外境而变动,也就不会执着于究竟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等小小的分别了。

佛法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万象本可随心所现、随心所变,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心做不了主,反而随着外物而改变。金钱、物质可以买动你的心;美貌、爱情可以打动你的心;名利、权势也可以动摇你的心。如果心有所驻,就能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修养。

《晋书乐广传》记载:

乐广迁河南尹,曾经有一位好友来做客,分别后,那位朋友很久没有再来。有一天,乐广遇到他就问他何以如此。朋友说:“上回承蒙你请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举杯想喝时,我看到杯中有一条小蛇晃动,当时虽然厌恶得恶心,但承蒙你热情招待酒食,我只得吞饮下去。回家后我就病了,请了医生也看不好。唉!我现在浑身难受,茶饭不思!”乐广大吃一惊,心想:杯中怎会有一条小蛇呢?回家后他左思右想,朝思暮念,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饭时,乐广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拿起酒杯,无意间往杯中看了一眼,顿时吓一跳:杯中果真有一条小蛇!晃一晃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细一看:咳!原来是墙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乐广急忙再把朋友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是不是又来一条小蛇啊?不要慌!”乐广接着起座拿走墙上的弓箭:“再仔细瞧,小蛇哪里里去了呢?这张弓就是上次造成蛇影的罪魁祸首!”朋友恍然大悟,因此而得的病顿时就好了。

这就是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世间一切皆可从心而变,只看我们的心是否由自己做主,是否能静定不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任何人、任何物所左右、所撼动。

2.变通,放宽心境的法门

宽心者,不执着。心有执着,烦恼重重。

大凡人若不执着,方知变通,“穷则变,变则通”,知变才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一方法,眼界思量周备,应对问题方法多样。知变才不会拘泥一时之宠辱,顺时不大喜不张狂,逆时不烦躁不气馁。

沧海桑田在变,阴晴雨雪在变,世事转移在变,人情冷暖在变,人生际遇在变,能力小大在变。人,要求进步,要懂得变,要知道变,要会变,更重要的是,要变好不能变坏,变好变坏,端看各人之于一心。

以退为进天地宽

2010年,星云大师在扬州讲座“讲《我是怎么走向世界》”的时候说,台北太拥挤,高雄很开阔,他就是要以退为进,告别台北,来到高雄,教书、办学,建成佛光山,还兴奋地吟读了唐朝布袋和尚的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来描述他当时的心境。

在寺院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尊背着布袋、大腹便便的和尚塑像,我们称他为弥勒佛。弥勒佛实际上就是唐朝布袋和尚的化身。据说布袋和尚心宽体胖、笑容迎人,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一天,他跟农夫一起劳作时,忽然心有所感,就做了这首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战国时期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就是一个以退为进的典范。

蔺相如是门客出身,但胆识过人,智慧卓绝,因奉璧入秦后又完璧归赵,又因渑池会上使赵王得解秦王之计,受封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于是不服,言其战功大,蔺相如鄙贱之人,凭几句言辞,却爬到了他头上,倍感屈辱,心有不甘,扬言:“我碰到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使他下不了台。”蔺相如闻言,请病假不上朝,以免和廉颇碰面。

有一天,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见廉颇骑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走。因此,他们门客都以为蔺相如胆小怕事,不是成大事之人。蔺相如就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是在不是君子所为,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一般人总以为一往无前,才是人生至高哲理,当环境、思维、际遇进入死胡同之后,不是徘徊就是碰壁。《史记·汉书·董仲舒传》中有句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我们下决定往回走一段后,蓦然间发觉,已是海阔天空的人生。是呀,徒手站在河边羡慕水里的鱼,不如调转思维,回家结个网再来捕鱼,岂不是以退为进!

走出阴影勤拂拭

繁花千姿百态,物体百样千般,景物千变万化,当然,形形色色的人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性情。有的人,本身乐观豁达,能坦然面对过往阴影,然而这样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有多少人在面对阴影、处于低谷的时候,能从容以对呢?只有常常拂拭心中积下的尘埃,才能在人生路上轻装前行。

星云大师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厄,许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一路挺过来,坚强忍耐固然重要,常梳理,才是根本。

星云出生时,根据母亲说,他的脸半边是红色,半边是白色。母亲认为自己生了一个妖怪,几乎不敢抚养他。后来经过一段时日,才逐渐恢复得和正常婴儿一样。

八岁那年,正当岁末冬残,他掉进冰窟里差点冻死,不知道在冰窟里究竟挣扎多久,最后总算捡回一条小命。

两年后,日军展开南京大屠杀,十岁的星云和外婆离散,有时候在破庙里藏身,有时候装死卧倒在死人堆里,就这样,在逃难中九死一生。

十一岁时,由于战争,父亲在经商途中失去联系。星云曾随母四处寻父未果,失怙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幼小的心,挥之不去。

十七岁那年,星云忽然染上疟疾。那时正值秋天,一般叫作“秋老虎”。根据老一辈的说法,在秋天染上疟疾,几乎是必死无疑。星云仅凭师傅送来的半碗咸菜不药而愈。

二十岁那年,星云突生怪病,全身皮肤生脓,生命垂危。记不清是如何得到同学给他的一粒“消治脓”的药,吃下去后隔天立刻消肿,侥幸康复。

二十一岁那年,国共交战,兵荒马乱,星云突然被抓。那时候敌我难分,双方都会莫名其妙地枪毙人。他被绑赴刑场,正要枪决的时候,稀里糊涂地被释放,原来是师兄前来解救了他,又从“死亡边缘”逃过一劫。

一九四九年夏天,星云大师来到台湾,当时台湾省政府听信广播,说大陆派遣五百位僧侣到台湾从事间谍工作,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星云和来自大陆的一群青年僧人关押起来。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人只要被逮捕,很少有能活着出去的。后经多人营救,才把他们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虽然侥幸获释,但从此难获台湾各地寺院的信赖,不少人到处挂单遭拒,在生存艰难、备受奚落的境况下,他渡过了一段极为艰辛的日子……

历经死伤累累的悲惨景象;回忆遭匪徒绑架拷打的情形,都是人生历程中难以消退的阴影。所幸的是星云大师并没有被阴影所笼罩所淹没,而是坚强地走出阴影,不断开辟光辉灿烂的人生。那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是信仰的力量:当人生陷入阴影之中,何去何从?茫茫然,觉得失去了方向,这时需要靠信仰的明灯来指引。即使房屋倒塌了,财产损失了,甚至家人去世了,只要自己的信心不倒,未来必定就有无限的希望。

二是智能的光明:智能就是要星云大师们明理,世间本来就是“国土危脆,四大苦空”。只有用智能来看破、放下,用智能来认知无常苦空、明白缘生缘灭;能以智能的明灯照破阴影,才能勇敢向前。

三是观念的重整:一次的天灾人祸,宛如历经一次的死去活来,忽然感觉人生好像是一场虚幻不实的梦境,是一个破碎不堪的物品。这时必须要靠自己鼓起勇气,要把破碎的人生也好,破碎的家园也罢,再度重建起来。如果不能建立这种新观念,就不会有再起的新生命。

四是精神的武装:要走出阴影,必须要有心理的建设;心理建设必须靠精神的武装。前面所提的信仰、智能、观念,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精神武装;只要武装精良,何愁不能走出阴影?何愁不能建设全新的人生呢?

总之,世间的阴影容易通过,心中的阴影要靠自己抹拭;只要自己能“时时勤拂拭”,又何惧它“处处惹尘埃”呢?(星云大师《走出阴影》)

看重未来烟消散

佛教重视宿命,但是佛教更重视未来的命运。只有着眼未来,不被眼前的得失所左右,才能做到宽心、安心。

星云大师: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佛教虽然重视过去的命运,但是更注重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然如此,纵然再懊恼,也无法追悔;而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实的现在,前程仍然是灿烂的。因此,佛教不沉溺于对过去命运的伤感,而积极追求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命运。

一天,星云大师在一间寺院挂单、礼佛,他突然感到双腿疼痛,曲伸困难,在一个小讲堂的阁楼上,一躺就是一月余,疼痛不已,寸步难行,不得已,只有延医治疗。医生诊断的结果,说他得了急性关节炎,双腿必须立刻截肢,否则会蔓延,不但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一旁的信徒听了,无不惊惶失色。而星云大师却淡然处之,觉得双腿锯断也很好,从此就不必到处辛苦奔波,行脚弘法,而能安住一处,好好地著书立说,于自己来说,兴许更有意义。

不过,锯断双腿,兹事体大,星云大师也没有全然听信医生的建议。就这样经过一段时日后,疼痛慢慢消除,只是长坐、跪拜时,双膝稍感不便。医生嘱咐他要注意保暖,所以直到现在,即使再怎么炎热的夏天,他都穿着卫生裤,以免吹到电风扇或冷气时,让关节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