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顺遂并非就等于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时刻。过着什么也不缺的生活的人,是无法了解何为生活的幸福,欲望愈少,愈能享有幸福的人生。荣华富贵者并不一定就永久快乐,贩夫走卒也不是一辈子劳苦,一个人只要心安理得,适如其分地做其“本分”事,即是幸福。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星云大师
幸福是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谐感,是对人生的满意度。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人要学会自我满足。这里说的自我满足,不是骄傲自满,也不是阿Q精神,而是对环境的适应。人应该学会改变环境,但更要学会适应环境,要做到这两点都有不容易,这是人生存能力的体现。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人要懂得知足。
人应该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标。但愿望和欲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强烈要求,而后者是人主观世界的一种目标。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应该克制,不能放纵。无欲则刚,知足常乐,这是修养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也是一种平淡持久的幸福体验。
1.幸福来源于正确的心态
星云大师: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天堂和地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
地狱天堂想法不同
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天堂地狱其实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有的人贫无隔宿之粮,但是安分守己,感谢国家社会的护佑,深觉祖国的可贵。有的人,洋房汽车,丰衣足食,但他怨恨国家苛捐杂税,一直想移民他乡。所以,究竟是生活在天堂,还是身处地狱,就要看自己的心怎么想、怎么抉择。
有个人养了一只狗和一只猫当宠物,每当他喂小狗的时候,小狗心里就想:“主人这样爱护我,从来没有要我回报,这么一个大慈大悲的人,难道他是一个神明吗?”
可是当他喂小猫的时候,小猫心里却在想:“这个人每天都给我美味的食物,对我百般殷勤,难道我是神明吗?”
同一个人、同样的对待,猫和狗的想法却有这么大的悬殊,可见世上的事是非、善恶、好坏很难确定,也没有绝对的标准,这些评定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不同想法。
有一个人,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曾受朋友一餐之赐,后来有所作为,他以良田百亩回赠朋友,正是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另有一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收留他,供给食宿;后来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实在不够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间房子,请他迁居。但此人却怀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
所谓一斗米养了一个恩人,一石米养了一个仇人,施恩的人的心都是一样的,只是接受的人的不同想法才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当我们以圣人之心看世人,一切人都是圣人;以盗贼之心看人,则所有人都是盗贼。因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星云大师谈幸福》)
换个角度幸福无边
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可以左右自己的感受,快乐的、痛苦的,欣喜的、悲痛的……所以,我们遇事不妨从多个角度去看、去想。即使原本看来很痛苦悲哀的事,换个不同的角度,或许它看来就没那么糟糕,反而会带来其他好处,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好事,我们的内心自然也就得到了快乐。
朋友送给小王一盆牡丹花,奇怪的是每朵花的边缘都参差不齐。
有人就说了:“牡丹花象征富贵,现在你这盆花的边缘不圆,表示富贵不圆满。”
小王一听,赶紧把牡丹花送还。
朋友听了他的理由,笑说:“你也可以解释成‘富贵无边’呀!”
一个人的思想模式,不能只有直线的,也不能只是单向的,凡事要从前后、左右、上下、正反等多方面去思考;也就是说,当事情陷入胶着状态时,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往往就会出现转圜的余地,就是另一片开阔的天。
恋爱失败了,你想:以后可能会有更好的对象。失业了,你告诉自己:也许明天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大雨天,不能外出,不能运动,不好受,转念一想:下雨天正好可以在家读书。被人倒债了,你往好处想:损失财富,可能财去人安乐,可能因此消灾免难。
一个人骑着骡子外出,行走在旅途上时,见到前面一个骑马的人,心里非常羡慕,贪欲之心油然而生。但当他回头一看,有一个人正汗如雨下的推着车,他仔细一想,不觉心平气和了。他自嘲地说:“别人骑马我骑骡,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世间事,祸福得失往往难以预料,好坏有无也非绝对的,所以遇事能换个角度想的人,总能从窘境中破茧而出。(《星云大师谈幸福》)
2.幸福离不开轻松和自在
星云大师:婆娑世界充满了痛苦、无奈、委屈、不平,如何才能活得自在?唯一的办法,是以自己的般若智慧找到心中的净土。
一个懂得生活、追求幸福的人,要让自己活的轻松、自在,一定要像行云流水一样,任运逍遥,自由自在,不要因为名缰利锁而自我束缚、自我设限、自我封闭。
放下身段,人生无处不自在
星云大师:处境愈顺遂的人,一旦不如意的时候,他就愈放不下。在感情、事业上受了挫折,在金钱、名誉上受了损失,乃至学生考试失利了、竞赛落败了,他们就觉得前途艰难,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对于起起落落的人生,有一句名言:放下身段!因为世间终究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能够放下身段,才能“放得下、提得起”。即如清朝的宣统皇帝,原为九五之尊,但是到了最后却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做一名清洁工。如果他不能放下身段,又怎么能生存于世间呢?
有一个婆罗门外道,一次带了两个花瓶去见佛陀。佛陀一见面就叫他“放下”,婆罗门依言放下手中的一只花瓶。
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又放下了另一只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不解:“我已经都放下了,你还要我放下什么呢?”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是要你将傲慢、骄瞋、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头与不好的情绪,都要放下。”
功名富贵人人追求,能够得到也并不是不好;但如果因缘不具而失去,也要能放得下。“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些睡牛棚的人,原本也都有身份地位,如果不能“放得下”,日后又如何能“提得起”呢?人生要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有能无、能高能低,如果一句话就放不下、一件事也放不下,或者为一个人而放不下,又如何承载更大的责任呢?
只有从心里放下了,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得到人生的自在。
人人都有观自在,何必他方远处求?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号,意思是说,只要你能观照自己,你能认识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观照他人,能够“人我不二”,你怎么会不自在呢?
你观照境界,不要“心随境转”而能“心能转境”,你怎么会不自在呢?
你能观事,事情千般万种,我只求简单,如此怎么会不自在呢?
我观道理,道理玄妙莫测,我只以平常心论道,又怎么会不自在呢?
我能观心,心意千变万化,我只以平常心对之,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自在,自在!自在处处求,原来只要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自在了!
人生在世,如果有钱、有家、有名、有利而活得不自在,人生也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偏偏人在世间,“有”就是有挂碍,就是有烦恼,因此有许多人有金钱“有”得不自在;有家庭“有”得不自在;有爱情“有”得不自在;有名位“有”得不自在……因为“有”,所以不自在。
有权力的政治人物,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抓耳挠腮,一副不自在的样子;有钱财的企业家,金钱周转不灵时,万般苦思,一副不自在的样子。一个人如果能够拥有世间的财富名位,而又能够自在,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与其“拥有”而不自在,又何必拥有那么多呢?人生在世,所图的不就是一个幸福解脱、快乐自在吗?
你看,儿童从小受父母管束,他就觉得不自在;妇女嫁人,受公婆要求,她也觉得非常不自在;服务社会,各种职业,感到不胜任、不能称心,他就不能自在了。所以,人生的意义,能在“自在”中生活,最为成功。
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吗?你在功名富贵之前能自在吗?
你在生老病死之前能自在吗?你在因缘果报之中能自在吗?
你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业,再多的财富,也只是增加负担,增加束缚而已!
你如果在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的“八风”境界里都能不为所动,你自然就能自在解脱了,那个时候,你不就是“观自在”了吗!(《星云大师谈幸福》)
3.幸福植根于勤奋上进
人们的心总是向外追逐,希冀获得满足与快乐,然而不断追求的结果,只有愈发感到空虚与烦恼。《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当我们信仰正当的宗教,听闻正法,感受到正法之味如饮甘露,便会心生爱乐,勤奋求法,而不会感到疲厌,因为在法乐之中,能获得更多的欢喜。(《星云法语·修心学佛》)
能忙能闲皆是福
人们总是活在矛盾中。胖子总羡慕瘦人的好身材;瘦子又总羡慕胖子的健康。每天有事要做的人总是羡慕不需工作人的悠闲自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又总是羡慕忙忙碌碌的人的充实满足。
有人说“能吃”是福,星云大师说“能拉”也是福。有人说“能睡”是福,大师说“能醒”也是福。有人说“能坐”是福,大师说“能忙”也是福。
人生在世,总离不开工作,能忙碌也是一种福气!
星云大师认为:想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要工作;想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工作;想要改善自我的生活,就要工作;想要知识学问的充实,就要工作……想要取得福国利民的成就,也要工作;想要他人接受自己所付出的代价,更要工作;想要大家心里的赞美,还是要工作……
“忙里山看我,闲中我看山;相似不相似,忙总不及闲。”懂得忙里偷闲的巧妙,那也是一种情趣。
因为总是忙碌,大师每每在高速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稍做休息,睡睡醒醒、醒醒睡睡间,脑海里似乎有很多事情待办,可是一睁开眼,又觉得没有什么事,人家说“情到深处无怨尤”,这或许就是“事到多时自超然”吧!
超然的境界不是丢下不管,而是经过很多不平凡的经验累积,而这些经验是在失意时泰然,得意时淡然,有事时斩然,无事时澄然,处人时蔼然……能如此则凡事就超然了。(《星云大师谈幸福》)
实现理想最幸福
《佛光菜根谭》说:一等根器的人,凭着崇高理想而行事;二等根器的人,凭着常识经验而工作;是等根器的人,凭着自己需要而生活;劣等根器的人,凭着损人利己而苟存。
缺少理想、缺乏抱负的人,因为无愿、无心、无志,在工作上便会有无力感,终日拖磨,最终一事无成。
理想就是正当的希望,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则是我们正当的希望。
多少伟大的事业,都是靠着理想和愿望所产生的力量而有所成就。登山者之所以能征服高山,因为这是他的理想;航海者之所以能征服海洋,因为这是他的希望;人类能够登上月球,因为我们有探索虚空的愿望;禅修行者能够闭目冥思,只为了探索神秘的内心世界。
人,因为有梦想而伟大,梦想能够实现者,就是理想;不能实现,就是妄想。有梦想是好事,梦想激励创造,能扩大有限的生命和世界。但光是梦想没有用,前途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走出来、做出来。只说不做,或是做得不周全、不踏实,再伟大的梦想,也只是一场春秋大梦,梦醒了,一切都是空的。
理想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实现的可能。妄想是虛妄的,杂乱的,浮面的,不可能实现的。妄想不能有成,反而会带来焦躁、烦恼。《法华经》说:“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觉照就是要落实你的思想,实践你的理想。
怀抱理想,可以使生命发光发热;实现理想,人类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活的想要的幸福。
佛教在人间实践了两千多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理想——“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旨在创造家庭的净土,创造社会的净土,创造心中的净土,要散播慈悲的种子,散发欢喜的芬芳。曾几何时,人间佛教已经开始开花结果了,这种快乐和幸福,对于佛弟子而言,是任何其它事情都无法相比的。(《星云大师谈幸福》)
4.善缘福报也是一大幸福
参禅参得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肯跟人结缘,不肯替人服务,没有与人结下善缘,日后就得不到帮助。有些人不是聪明才智高,也不能干,然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总是得道多助,靠的就是缘分。有的人才华盖世,一身机智灵巧,可是处处不如意,就是因为没有广结人缘,自然坎坷难行。如果每天贪名图利,在名利的贪瞋风波里浮沉,不能给人欢喜,别人也不欢喜你,生活怎么会快乐呢?(《星云说偈》)
礼貌才有好人缘
中国有句老话“礼多人不怪”,这个礼除表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一套应对的语言上。例如,见面就问:尊姓、大名、贵庚、仙乡、尊翁、令堂、贵干、劳驾、多承教诲、多蒙赐教……等,大家都是“以礼相对”,就不容易起冲突。
星云大师一天要会见许多访客,有些客人向他合掌后,还会加一句:“大师!我能跟您握个手吗?”所以一天下来,大师不知握了多少次的手。以至于有时候徒众送茶给他时,他竟忘情地要伸出去握手,惹得大家都笑起来。
“握手”代表一种热情、一种礼貌,风俗起于十字军东征时代,那时敌我分别只有宗教信仰一项,所以敌我难分,两人握手是表示手中没有武器,不存敌意,那当然就是朋友了。此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今天各地通行的见面礼了。
在今日的丛林寺院里,来自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丛林的用语,能使大家“口和无诤”的和平相处。例如:上下、法号、大名、令师、贵常住、礼座、接驾、法驾、告假、请开示、惭愧、晚学、大德、学人、不敢打扰、慈悲幵示、慈悲原谅、您好威仪、您真亲切、您很发心……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礼貌性的语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计较、不容易有争执了。
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之所以一言不合就相互争执,甚至大打出手,问题就在于没有一套“承受教诲”的语言,甚至一不小心就用了质问的语气,因而针锋相对,惹祸上身。
一个人,如能学习无诤的语言,例如:请、对不起、谢谢你、非常抱歉、非常惭愧、打扰你了、感谢给我学习的机会、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多承关注、请多指教、岂敢岂敢、不吝指教等等。经常把这些客气、尊重的话语挂在嘴边,人际之间必然会泯去许多无谓的计较,必然会消除许多烦人的纠葛。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因而讲话的确是一门艺术,我们不要求每一个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应对得体,如果能在责备的话里带抚慰、批评的话里带赞扬、训诫的话里带推崇、命令的话里含扶掖,能抱着诚恳和平易的心境讲话,一定会到处有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