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我的青春集结号
抱着枪往前跑去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想。
我的血管里,毕竟流着军人的血液。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血液的热度。它是流动的,火热的,让人舒服的。
我忘了这是拍戏。我觉得,这就是我的青春--将全部的力量贯注在一点上,用二十年的岁月凝结成一记出色的点射。
嘿,每个人在青春时期,都应该是一个稳准狠的狙击手才是。
2007年,我的青春,似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这个顶点,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达到的--《士兵突击》刚刚拍完,我又到了东北,在冯小刚导演的新电影《集结号》中,扮演狙击手的角色。
我的角色的分量不重,但《集结号》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注定会分量很重。
东北真冷啊,冷得让人直希望怀里能搂一个热乎乎的身体。不拍戏时,我们都披着厚厚的绿色军大衣。
到剧组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在住地旁边的一个饺子馆里吃饺子。我和涵予、邓超、袁文康都在,冯导最后一个进来了。我们都穿着厚厚的大衣,他举起酒杯,和我们一一碰杯。本来都在海阔天空地吹牛,侃大山。但那一刻,忽然没有什么人说话,大家的眼睛,都闪亮闪亮的。
第一次看剧本,我就预感到,这将是一部不平常的电影。
对冯小刚导演来说,这不容易。
像每一个生于建国初期的人一样,冯小刚的心目中,其实一直是有一个"战争梦"的。也许你还记得,1997年,冯小刚还只能在《甲方乙方》里用一个片段向《巴顿将军》致敬。2007年,他已经可以用一千万美元的投资,请韩国《太极旗飘扬》的班底来拍摄他心中的战争。
如果你还记得,《甲方乙方》里,战车上端坐的那位将军是英达。据说,那个角色,当时原本想让姜文来演,在冯小刚的心目中,姜文才是巴顿将军,自己顶多算得上是加里森敢死队。当年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他这样写道:"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他认为电影应该由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是非常单纯的,不顾一切的,不能掺杂别的东西的。对照这一标准,我总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给庸俗化了。因为我基本上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上……这么说吧,就像一场战争,不同的人都投身其中,大家也都很玩命,但巴顿那号的是从心里热爱战争,想法非常单纯,目的只有一个,在战争中成为最牛逼的胜利者;而加里森敢死队的哥儿几个虽然打起仗来也很敬业,却个个心怀鬼胎留着后手。巴顿如果战败了,叫战犯,属于统战对象,能进政协;加里森敢死队那哥儿几个战败了,就拉出去枪毙了。所以巴顿是不怕付出惨重代价的,重在过瘾。加里森敢死队却绝不能有任何闪失,为了保住小命必须确保胜利还不能牺牲。"
在2007年回头看这段话,别有一番意味。
中国兄弟连 不许撤退。
拍《集结号》对于冯小刚来说,是加里森敢死队难得的冒险,国产大片票房单片最高的也不到三亿元。 《集结号》投资一亿人民币,没有大明星,故事完全本土化,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国内市场最高消化能力的试探,也是对冯小刚多年的品牌含金量的考验。连冯小刚自己都说:"做这样一部电影,风险太大。"
"开拍之前,我就一直在问投资人,是否想好了。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要想拍好,拍出高品质,就需要很多的资金、时间和耐性,我们对市场的反映也不是很确定,风险很大。"冯小刚对我们说。
鼓动我们一起来冒这个险的,是这个故事。
《集结号》故事的核心,在于一次没吹响的号声。
老谷是九连的连长,他率领九连四十七个弟兄,奉上级命令去阻击敌人。上级说,听不见集结号,不许撤退。集结号一直没响,九连的人全部战死,只活了他一个。
原著小说就从这里写起,老谷的后半生,都用来寻找真相。最后,他找到的真相是,集结号根本没响过,上级为了大部队的转移,牺牲了这支部队。
原著小说的作者杨金远从这里看出来的,是老谷的"太认真"。结尾的最后一句是:"其实世间上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法认真的。"这句话里,读得出伤感,也读得出无奈。
但我们从这个故事里读出来的,却是一种责任。
我问冯导:你说,如果当初谷子地知道他要去牺牲,他还会去吗?
冯小刚的回答是:他会去。
士兵的职责是什么?士兵就要上战场,牺牲,就是士兵的终极宿命。
我记得,剧组出发之前,出品人王中军是这么对我们解释他为什么终于决定来做《集结号》的:"拍板做《集结号》,是在尽企业对这个行业的责任。《集结号》没有使用大明星,一方面是成本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想造就一些可以拍电影的明星,中国可以拍电影的明星太少了。为什么年轻演员都是香港演员,为什么大陆没有明星可以担当。因为没有作品敢于用新人。"王中军说:"比如说,黄晓明演《夜宴》之前,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能演电影,但是他演了,以后就又多一个能演电影的演员。战争片没人拍过,但我们拍了,今后就会有很多人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