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首先要明白‘道纪’,”文子首先说,“道,是使天地万物成为这个样子的总规律,是与各种事理相当的总法则。理,是构成具体事物的具体法则;道,是万物得以形成的普通法则。所以说,道是各种事物具有具体法则的东西。事物各有自己的具体法则,所以不会互相侵扰;事物有各自的具体法则而不会互相侵扰,所以这具体的法则就成为具体事物的支配者。各种事物有不同的具体法则,而道与各种事物的具体法则都相当,所以它不能不随着不同的具体法则而变化;道不能不随着不同的具体法则而变化,所以它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法则。各种事物由于这种变化无常的道而有衰败有兴盛。天得到了‘它因而高远无比,地得到了它因而储藏丰富,四季得到了它因而能驾驭自己的节气变化。道的功能造成了天地;道的元气生成了雷霆;宇宙的东西,都靠了它形成。大致说来,道的真实情况是:既不造作又不表露,它柔和文弱地随时变化着以与各种事物的具体法则相适应。各种事物得到了它因此而生存,得到了它因此而死亡;各种事物得到了它因此而成功,得到了它因此而失败。道,把它打作比方就好像水,沉没在水中的人因为过多地喝了它就死了,渴死的人适量地喝了它就活了;把它打作比方又好像是剑和戟,愚蠢的人拿它来行凶泄怒,那么祸害就发生了;圣人用它来除暴去害,那么幸福就产生了。问题的核心是怎样得‘道’用‘道’,掌握好‘道纪’。”
尹喜道:“‘道纪’是通行于万物的总原理。物质是按‘道纪’运行,人世是按‘道纪’变迁。‘道’是一个万物往复变化无穷的世界,而‘道纪’的要义,就是‘周行而不殆’。换言之,一切在变,斯为宇宙的根本大法。记得我的朋友列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天地自然的规律,不是阴气就是阳气;事物的性质,不是柔弱就是刚强。都是那无为道的作用啊!它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长能短,能方能圆,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膻能香。由此看来,宇宙万物,无时不变,无变无偶,一环扣一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这就是老师说的‘变必有偶’。天下的事物,有损则有益,有灭则有生,有成则有亏,有散则有积,所以事物之间,总是一盈一虚,此则盈虚之相偶也。天下事物,无动而不移,或升或降,或左或右,一往一复,有始有终,此则移动之偶也。”
文子道:“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偶也。复次,天下之物,既然相偶,则必相制,这就是老师说的:‘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由此可见,事物之互相制约,同时也表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盖一事的出现(果),先有先行者之因,有因必有果。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处理事情必须从‘变必有偶’来考虑,不能单一地考虑,这样就具有全面性。”
“既然是‘变必有偶’,”李耳提醒道,“现在说说‘反者道之功’。
我在《道德经》中曾多次用‘反’这个语意,如:‘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曲则全,枉则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言若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反者道之动’。”
文子道:“您反复使用‘反’这范畴,其实涵义有三:一是‘反者道之动’,二是‘相反相成’,三是‘物极必反’。‘道本论’的核心是指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是靠内在原因变化的,也就是老师您说的‘万物将白化’。万物何能以自化呢?是由于‘反’,‘反者道之动’。事物都是由正反两面组成。任何正面都有其反面。正面必向反面转化,反面必向正面转化,孤立静止的状态是不存在的。一般人只能看到正面,不能看到反面,尤其不能从正反两面转化的关系上看到反面。所以,老师就强调反面,特别注意从反面立论。您依据正反互相依存的原则,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的概念。诸如:美恶、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古今、始终、反正、有无、损益、利害、与夺、盈虚、刚柔、强弱、贵贱、祸福、吉凶、荣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兴废、静躁、轻重、雌雄、牝牡、张歙、华实、曲全、枉直、善妖等等。这些不仅仅是对立依存,而是必然否定自己,向自己对立面转化。转化就是运动,运动就是否定,这就叫‘反者道之动’。”
尹喜道:“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物极必反’。在老师看来,天下之物无成而不毁,天下之动无往而不复。故在《道德经》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因而,老师又在《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当然,‘物极必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特别是老师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是最精彩不过的转化。一般人看问题,总以为祸总是祸,福总是福,殊不知祸福互相依倚,祸中伏有福的因素,福中伏有祸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互相转化。‘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点。这故事是说,住在边境附近的人中,有位老翁很会掐算。这位老翁家的一匹马一天无缘无故跑到境外的胡地去了,邻居们都向这家人表示同情。这家老翁说:‘这事谁知道不是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跑走的那匹马领着胡地的一群骏马又跑了回来,邻居们又前来道喜祝贺。这家老翁又说:‘这事谁知道不会带来灾祸呢?’由于家里有了许多胡地的马,这家儿子偏又喜欢骑马,结果有一天从马背上摔下来,把大腿折断了,邻居们又来表示怜悯和惋惜。这家老翁却又说:‘这事怎见得就不是件好事呢?’又过了一年,胡地军队打过来,年轻力壮的人都拿起武器与胡兵作战,所有住在边境附近的青壮年人中,十有八九都战死了,而这家儿子因腿摔跛了,不能上战场,于是父子二人都保住了性命。所以说,福可以转化为祸,祸可以转化为福。推而广之,任何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互相转化,正变为负,负变为正,相因而变,发展无尽,此皆自然之理也。”
文子道:“‘弱者道之用’,是与老师一贯主张的‘贵柔’的思想联在一起的。在《道德经》中,谈到‘柔’和‘弱’的地方很多。‘柔弱者生之徒’,‘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日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弱者道之用’等等。”
尹喜道:“首先必须指出,老师所说的‘柔’、‘弱’,并不是指‘懦弱’,‘阴柔’,更不是‘委屈’的意思。从‘柔’和‘弱’的字面看,似乎是消极、后退、无所作为的意思,其实不然。它是说,道以弱而动之因由也。其实质应是积极、前进、发展、生气充沛,都是指新生事物。因为新生的事物总是幼弱的,总是柔嫩的,所以他以婴儿为例,以草木初生为例,以水为例。柔弱与坚强总是对立着、变化着。在新的产生和旧的消亡过程中,新生事物还是幼弱,还是柔嫩,然而它总能克服其所遭遇的一切障碍而生长起来。至于陈旧的东西还显得坚固,还显得强大,但最终要被新生事物所代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老师反复强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文子道:“在老师看来,‘生’是现实中不可遏阻的力量,万物所从属的、所向无敌的‘道’的法则,就是生的基础,谁破坏了这一法则——生的法则,就会过早地死亡。试看春天一来,草木萌生,不论是夹在石缝中或处在黑暗中的草籽,皆冲破莫大的压力而茁壮成长。所以,‘生’能战胜一切,在其不是依靠外力,而是凭自身发出的力量。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转弱为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以少正多。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此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已者而同。柔胜出己者,其力不可量。总之,人们若能守着柔的法则,就可战胜一切而保存自己,故日‘弱者道之用’。故此,我将老师的守柔观点,专门扩展了一篇守弱,这是人生的一个根本法则,就不在这里专论了。”
就这样,李耳和尹喜、文子、徐甲在观道塬上纵横地论述着‘道’,整整议论了一天多,对‘道’算是明白了,就坐车返回函谷关。他们都觉得这个形式很好,以后还要继续进行。
人们便把李耳在这个村子北边观道的地方,叫做观道塬,也把这个村子叫观道村。时间久了,观道村就叫官庄原了。大概是认为李耳在此观道,以后能出大官吧,图个吉利。故有说,此地能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官。三斗三升的芝麻有多少啊!至少有几十万吧!但总没有出这么多的官,是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