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
14999000000035

第35章 中国与欧洲(1)

在技术史上,中国未能维持其技术上的至尊地位是最不可思议的谜题。在1400年以前的数百年里,中国人在技术上的发展势头令人惊叹,而且在这些事件可以衡量的范围内,其发展速度堪比甚至高于欧洲。他们的许多发明最终落户欧洲,要么是直接输入,要么是欧洲人独立地重新发明出来。以下总结了中国人所取得的若干成就。

一、水稻种植上的重大改进彻底变革了中国农业。对水田技术的更好控制使水稻种植得以在南方得到了巨大的扩展。通过水利工程(水坝、沟渠、堤防、围圩、土堤)对水进行控制,可以为田地排水和灌溉。复杂的闸门、抽水机和戽水车(提水装置,一连串水桶在水流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自动运转的抽水机)控制水流、防止淤塞。曾有人估计,从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中国水利控制工程的数量增长了7倍,而同期人口至多翻了一番(Perkins,1969,p 61)。

二、在公元前10世纪,铁犁取代了中国古老的刮犁。铁犁可以翻起泥土形成犁沟。这种铁犁由11个不同的部件组成,有些部件可以进行调整,以便得到满意的犁沟深度。后来(在公元8、9世纪)人们对这种铁犁进行了改造,用于水田中水稻的种植。

三、宋朝(公元960~1126年)和元朝(公元1127~1367年)时期引进了条播机、除草耙和长齿耙。中国农业学会了使用新式肥料,例如城市垃圾、泥浆、石灰、长纤维植物茎、灰烬和河流淤泥。使用化学和生物制剂来控制昆虫和害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农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色就是,出版了大量的涉及农业技术的小册子和手册。隋朝(公元581~617年)的《编年史》提到了八篇兽医论文。后来,出现了《桑辑要》和王祯的巨著《侬书》 (1313年)等杰作。王祯的这部巨著配有300副极为详尽的插图,可以根据该书重新建造书中所描述的各种器具。

四、在鼓风炉的使用方面,中国人领先欧洲人一千五百多年。这使中国人能够使用铸铁,把生铁精炼为熟铁。到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经了解铁的铸造,而这最早在14世纪后期才到达欧洲。尽管中国人开始生产铸铁的确切时间无法得知,但是即便以人均产量计算,中国在中世纪时期铁的生产量毋庸置疑地远远超过欧洲。这种优势建立在双动式风箱、煤、耐火粘土和高超的冶金知识之上。双动式风箱使用活塞,由水力驱动,而耐火粘土可以得到极高的温度。一个幸运的因素是,中国的矿石中往往磷含量较高,这就降低了铁的熔点,使铸造更加容易。

五、在纺织业,中国和欧洲的手纺车大致出现于同一时期——13世纪(中国有可能略早一些),但是中国手纺车的进步要快得多、深得多。中国人在纺纱工艺上使用了集中动力源,对纺纱工艺来说,这种应用相对简单,例如捻丝、纺苎麻。苎麻是产自中国的一种纤维植物。在棉纺业,集中动力源的应用问题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一直没有解决,但中国人确实在早期就设法开发了一种多纺锤小型手纺车,这种手纺车并非不同于哈格里夫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复杂的织机装置甚至出现得更早:汉朝时期就使用了手工提花织机。它可以在丝绸上织出复杂的图案,后来还用于棉织品上。棉织品是用轧棉机轧制的。到中世纪末,中国似乎即将经历一场工业化进程,同伟大的英国工业革命相似得令人瞠目。

六、在水力的采用上,中国与欧洲大致并驾齐驱。雷诺兹(Revnolds,1983)已经证明,在公元3世纪以前,中国人主要使用水力杠杆。这种原始装置有一个枢轴,枢轴的一端有一个接引水的斜槽,接引水后可以把它翻倒过来,进而产生往复运动。早在公元8世纪,中国人还在使用水压杵锤,到1280年,中国人就完全使用垂直式水车了。

七、数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中国人是从西方学到计量时间的。这个观点被李约瑟博士及其同事所驳倒。他们指出,在宋朝时期,即公元10、11世纪,中国的钟表制造者使用擒纵机构建造了精巧的水钟,不过其擒纵机制不同于调节欧洲重力钟的摆轮心轴和原始平衡摆。公元1086年,苏宋建造了著名的水运天象仪,这使得中国人在时间计量上的成就达到了顶峰。苏宋的水运天象仪可能是已建成的最复杂精巧的水钟了。它高40英尺,不仅显示时间,还显示一组天文学变量,例如月亮和行星的位置,这真是令人惊叹!虽然要说在中国的水钟里看到了欧洲机械钟的先兆并不完全正确,但是这些钟在机械复杂度、对材料和机械系统的把握以及计量精度上都大大超出了公元1100年前后欧洲所贡献的任何事物(Landes,1983,p.17—36)。

八、中国在海运技术上的成就同样给人深刻的印象。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公元960年前后)是每一个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指南针绝不是中国人的惟一成就。在船只设计和建造上,中国人领先了欧洲人好几百年。比起1400年之前欧洲最优良的船只,中国的远洋平底帆船要大得多,也更适于航海。这种中国船是平镶帆船(船体木板一块接一块铺开),装备了多副桅杆,且没有龙骨、艉柱和艏柱。建造船只所使用的技术称为舱壁建造法。该法使用水密浮力船舱来防止船只在万一漏水的情况下沉没。李约瑟博士猜测,这个思想受到竹节结构的启发(Roman and Need—ham,1986,p.66)。尽管优势明显,但是欧洲人在19世纪以前仍没有采用这项技术。李约瑟(Needham,1970,p.63)推断,中国人建造的船只“比在其他文明中所发现的船只要坚固得多”。

中国船只易于操作,在19世纪三桅轻快帆船出现以前,其他各地的船只是没法匹敌的。早在公元3世纪,中国平底帆船装备了带有纵向索具的梯形斜桁横帆,使船只迎风航行的方式同西方三角帆船极为一致。中国人还开发了尾舵,其出现比欧洲要早得多。确切地说,中国船只没有艉柱,因此,这个成就显得更加惊人了。

九、中国人发明了纸,这比欧洲人早了1000年。传统观点认为,纸是由蔡伦于公元100年前后发明的,但是现代研究表明,纸在若干世纪以前就使用了(TSHEDtsuin,1985,pp.40一41)。不过,蔡伦的确率先使用树皮作为原料。纸不仅用于书写:高质量、耐用的纸也用在衣服、鞋子和武器的防护上。在中世纪时期,中国使用了纸币和墙纸,比欧洲人早了几百年,而且早在公元590年,中国人就广泛地在厕所里使用纸了(Needham,1970.p.373)。印刷术大致起始于7世纪后期。中国人先是使用木刻印刷,这种技术使用一块反转镂刻的厚木板,被称为雕版印刷术。公元1045年,毕舁发明了由陶瓷制成的活字。金属活字大约于1240年在韩国使用。古腾堡是否了解这些发明尚有争议,不过证据和逻辑推理与之相反。然而,即使欧洲人独立地发明了纸,中国这项技术的非凡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

十、体现中国早熟的其他很多例子出现在公元。700~1400年间。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中国的唐朝(618~906年)。在15世纪早期,中国建成了著名的南京瓷器宝塔。宝塔高九层(超过260英尺),外墙装饰了极为精美的白色瓷砖。中国的化学工业生产油漆、炸药、药品、硫酸铜(用作杀虫剂)和金属盐类。把轮子装在担架上、再配备一名纤夫,这种想法在12世纪以前似乎从未发生在任何一个欧洲人身上,而在中国,从公元232年开始就使用独轮手推车了,或许还要更早一些。在四川省,中国人在地下挖了很深的洞(深达3000英尺)来提取盐水。在马尔梅斯伯里的艾默尔之前好几百年,中国人就使用鸢进行有人操纵的飞行。在军事领域,弩和投石机是中国军队的标准装备,其使用比西方早数百年。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就发展了现代马颈轭,这项发明经过1000年以后才传播到欧洲(Need—ham,1965,pp.311—12)。在医学领域,中国人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其中一些(例如针灸)只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在西方得到充分的认可。在日常用品方面,西方人应该把无数平凡而有用的思想归功于中国,例如火柴、伞、牙刷和扑克牌,这个名单很长很长。

可是,中国却像欧洲最终发展的那样发展。大约在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开始放缓,最后停下了脚步。诚然,中国的经济继续扩张,但是其增长主要属于斯密增长,依据的是国内商业、货币流通以及在南方诸省的殖民。某些为人所知的技术开始废弃不用,然后被遗忘了。还有一些技术开始的时候很成功,但是没有再接再厉、发挥其全部潜力。仔细想来,这其中蕴含的意义对于世界历史而言是可怕的。可以说,中国人一度离统治世界只有咫尺之遥,接下来却渐行渐远。 “中国在14世纪离工业化只有一根头发丝的距离”,琼斯(Jones,1981,D.160)写道。可是在1600年,对大多数来访者而言,中国人在技术上的落后历历在目;到19世纪,连中国人自己都发觉这种状况是不能容忍的。

技术变革速度的放缓不应该被解读为经济停滞。直到19世纪,满清统治下的中国还能够养活日渐增长的人口,生活水平并没有显著地下降。但是这种增长丝毫没有唐宋时期的技术活力。以某种准确度来确定中国技术进步逐渐衰竭的时间是困难的。必然发生了一个逐渐减速的过程,其结果是,到19世纪,中国相对于欧洲来说毋庸置疑地落后了。1769年,一名到广州的英国来访者威廉·希基(William Hickey)评论道,当他们向中国人展示采用欧洲技术有可能受益巨大的时候,中国人“泰然自若、毫不犹豫地承认我们的优势,接着称赞他们自己的习惯,‘一点儿也不假,这是中国的传统”’ (转引自Jones,1989,p.16)。关于中国技术和西方技术之间的差距,一个经常引用的例子是1842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当时,高超的技术让英国向这个傲慢的大帝国强加给中国许多可耻的条款。远在此前,意识到西方正超越自己定然会没完没了地折磨着明达的中国官僚。西波拉估计,他们面临的两难困境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疑惑:他们应该仿效西方还是置之不理呢?

几百年来中国人选择了置之不理。从明朝在1368年的崛起直至19世纪末期,中国经济主要通过人口增长、砍伐森林、商业扩张以及对农业的日渐强化来发展,而技术则日益停滞不前。对于波丝拉普·西蒙的“人口压力导致技术进步”的理论,中国的经历是一个有力的反证。

中国很多技术确实被丢失或者被遗弃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由于具有技术溢出效应,计时技术的例子最引人注目,机械钟据说被带到了欧洲。到16世纪,中国人已经把苏宋的杰作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也不曾设法开发同欧洲钟的重力驱动机构相近的任何东西。在16世纪80年代抵达中国的耶稣会士汇报说,中国的计时装置较原始,为了进入中国,他们狡猾地用欧洲钟为诱饵献给中国的权力机构。

在海运方面,中国相对西方的衰退比较突然。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不到一个世纪,中国就关闭了船坞,禁止适于海上航行的平底帆船超过两根桅杆,建造适于航海、能够长途航行的大型平底帆船的技术就此从中国消失了。在炼铁业,中国技术衰退的直接证据比较少。1690年,存在用来炼钢的冷风炉的证据,这种冷风炉类似于原始的酸I生转炉。然而,即便像李约瑟博士这样对中国赞誉有加的人也被迫做出让步,认为“现代人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建立在竹子和木头上的文化” (Needham,1964,p.19)。虽然中国早在公元1090年就使用了缫车(Needham,1965,pp.2,105—8),但是到19世纪中叶,约占中国出口35%的生丝却完全是由手工制作的,结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生丝运到欧洲后不得不重新缫丝(Btown,1979,p.553)。再看一看煤炭。中国自中世纪时期就开始采矿,据说让马可·波罗吃惊不小。到19世纪,中国煤炭采掘技术仍很原始,只用在浅层煤矿,完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用于通风、抽水和升降(Brown and wright,1981)。显然,中世纪时期至现代,中国遗失了某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