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18

第18章 旅游建筑文化(2)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艺术特征

中国古建筑通常是指近代建筑技术输入我国之前的建筑体系,并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地区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体现了敬天祀祖的礼制思想、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以及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二是体现了中国古建筑重在以平面构图的特色(而西方建筑重在以立体构图);三是体现了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与世界各国建筑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其基本特征是:

(1)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民族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建筑材料等)和社会条件(如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因此,中国古建筑体系既有统一的风格,又有丰富多彩的形式。

(2)受汉民族文化影响,建筑物坐北朝南,以南为尊。此外,由于还受到封建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建筑上还普遍存在居中面南的建筑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的等级差别。皇宫殿寺不但位置、方向有规矩,而且尺寸、高低、形制,以至色彩、图案等也有等级差别。皇宫主要的宫殿、宫门、殿门,南北排列在同一中轴线上,以显示中央为尊的地位。

(3)由于中国古建筑大多是以柱梁结合的木构框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建筑物升高受限,因此,宫殿和寺庙等建筑,除了利用高起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烘托,或尽力向高层发展(如造楼阁式、高塔式)外,主要借助建筑群体的有机结合来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

(4)中国古建筑以单体建筑围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和并联成为千变万化的建筑群落,让人慢慢地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之间,给人一种空间进程的流动美。这种美具体到每一个单体建筑上,则往往以线条的形式来表现,即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的屋顶部分,采取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犹如鸟儿向天空啄食,使原本像一顶沉重下压的大帽子的屋顶随着线条的曲折显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感觉。在内部结构上,利用横梁原理,将若干圆柱和若干横梁组成梁式架构组织;再用成串的斗拱托架于大屋顶与墙面之间以抬高屋顶的位置;最后,连同建筑物宽厚的正身和宽阔的台基,一起营造出整个建筑安定、踏实、协调、稳重的艺术效果。

(5)由于受到所处社会的阶段性、民族性的制约,中国古建筑还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的特点。我们发现,中国的古建筑无论是民宅还是衙署、宫殿,其外部都是用高墙封闭,仅留少数门洞以供出入。至于皇宫更是由多重墙垣、庭院形式重重设障,把主要部分围在核心。

(6)中国古建筑还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儒家思想所支配。如儒家强调三纲五常、上下尊卑、中庸之道,讲究均衡整肃、对称协调等,在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上都有所表现。

此外,中国古建筑艺术还讲究建筑环境的风水学说,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筑上。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一般来讲,一座精美的古建筑,最底部是承托全体的“台基”部分;“台基”上面是承托建筑主体的“梁柱”部分;在“梁柱”以上为“屋顶”部分。所以,欣赏古建筑,除了要知道古建筑有“中轴线”的“左右对称”,还应从构成这座精美古建筑的三大部分去了解和欣赏其艺术特征。

1.台基

台基是属于古建筑基本结构部分,也称为基座。精美古建筑的基座,常常饰有精细花纹的石雕。不仅如此,与台基有连带关系的石栏、石阶、辇道等,也有华美的雕刻。如故宫的太和殿是建在高约2米的汉白玉的台基上面的。其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用巨大的石料雕刻出的蟠龙,衬托着以海浪和流云构成的石阶“御路”,十分壮观。

2.木构架结构

台基上的结构主要是木构架结构。这种结构,是我国古建筑(城垣、佛塔、桥梁等不在此列)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一座古建筑,除建筑的屋顶和台基使用瓦和砖石等外,其建筑的主要骨干部分,如柱、梁、枋等,则完全使用木材。如故宫的金銮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高35.05米,为全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有的宫殿建筑不仅使用木材,而且讲究使用名贵木材,如天安门东侧的太庙,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余构件均为金丝楠木。

3.大屋顶

古建筑上的“大屋顶”也可将它看做是扩张出檐部分。屋顶的出檐部分呈现向上仰翻的曲线现象,其作用有两点:一是防止雨水下流之急剧;二是避免因檐深而阻碍光线射入。至于说屋顶出檐部分成四角之檐,除实用价值以外,还是美观的需要。其四角之檐的仰翻曲度犹如妇女的裙子展开,给人一种自然轻快的感觉。

中国古代建筑最常用的屋顶有以下六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3)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五、历代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吸收了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形成了各个时代独有的特点。

1.秦代建筑艺术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与各国的技术,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和陵墓。秦始皇的都城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据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唐代文学家杜牧对阿房宫的描绘就更加生动、细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由此可见秦代阿房宫的宏大气魄以及精美的艺术特色。

2.汉代建筑艺术

汉代建筑艺术,突出地表现在木建筑的渐趋成熟上,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而且作为中国古建筑艺术之一的斗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

3.唐代建筑艺术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征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其基本特征是: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尺度和比例大,柱子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部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于装饰要求的现象。现存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是典型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实物,堪称国宝。此外,唐代建筑物上的琉璃瓦也较之前代增多,其中以绿色居多,黄、蓝色次之。

4.宋代建筑艺术

在宋代,由于砖瓦的大量生产和运用,屋顶的坡度逐渐增高,而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采用斗拱结构,重要建筑的门窗多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柔和华丽。今山西晋祠的圣母殿、福建泉州的清净寺等便是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5.元代建筑艺术

由于喇嘛寺建筑艺术的传入和元曲的产生与发展,元代出现了钟鼓楼和酬神演戏的舞台。梁架结构创新,主要表现为许多构件用其自然变曲或稍加砍凿而成。此外,减柱法也普遍使用。今湖北武当山金殿、山西洪洞广胜寺等为元代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6.明清建筑艺术

明代的花纹构图活泼,趋向图案化、程式化。砖石刻方面吸收了宋代以来的手法。建筑色彩因运用了琉璃瓦、红墙、汉白玉台基、青绿点金彩画等鲜明色调,而产生了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建筑所要求的效果。明清建筑总的特征是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在木结构方面,已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较元代更加普遍化和定型化。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能较科学地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建筑群的气氛。建筑物的装修、彩画、装饰也日趋定型化,如门窗、隔扇、天花板都已基本定型。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现存的明清皇宫建筑的典型实例是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第二节异彩纷呈的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异彩纷呈。按照建筑的功能,可将其分为宫殿建筑、坛庙建筑、陵墓建筑、城堡防卫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类型。

一、宫殿建筑

在我国,早期称宫殿为宫室,而殿则是高大房屋的泛称。秦代,宫殿建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成为帝王行使政权和生活的场所。自此以后,宫殿建筑成了我国古建筑艺术最集中的体现。

(一)宫殿建筑的布局

中国的宫殿建筑基本上是按照《礼记》、《考工记》等封建传统的礼制来布局的。具体表现如下:

1.前朝后寝

前朝后寝是宫室、宫殿自身的布局,是在周代封建社会的初期已基本形成的制度。前朝后寝,即是将宫殿大体上分为前后两部分,仅仅一墙之隔。所谓“前朝”即皇帝办公、处理政务、举行大典的地方;“后寝”即皇帝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息之用。

2.三朝五门

门阙森森,宫殿重重,所谓“九重宫阙帝王家”的层层门殿的宫殿制度始于周朝,并世代沿袭至清朝。例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附会的是三朝(大、内、外朝)制度;大清门到太和门间的五座门则附会“五门”制度。

3.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的左祖右社(左庙右社)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以“礼制”为指导的思想。在宫殿的左前方(或东侧)设祖庙(因是天子的祖庙,所以也称太庙,是皇帝祭祀本朝先皇的地方);在宫殿的右前方(或西侧)设社稷坛,供皇帝祭祀土谷之神。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4.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建立皇帝的尊严,突出受命于天的封建统治气氛,宫殿建筑采用了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通过轴线上高大、豪华的建筑与轴线两侧低小、简单建筑的鲜明对比,以及利用中心大道的纵长深远来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帝王宫殿的威严。

5.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现

所谓阴阳,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应分为相互对立的两面,如方位的上与下、前与后、数目中的奇数与偶数、正数与负数;又如有阳气必有阴气,有天必有地,有日必有月,有寒必有暑,有君必有臣,有失必有得等。总之,在复杂的万物中,每种事物都包含着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自然和社会发展要受其支配。宫殿建筑的布局,从哲学上,就是这种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现。宫殿的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中,外朝属阳,内廷属阴,因此,外朝的主要布局要采用奇数,即“五门三朝”制。然而内廷的宫殿却多用偶数,如两宫六寝(即东西六宫)。五行学说在社稷坛的建造中则以“红、黄、青、白、黑”五色体现出来。

6.前宫后院

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都采用了前宫后院的布局。如北京故宫的中路为主要的宫殿,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分为前三殿后三宫,后三宫之东西两侧各有六宫,最后是御花园,为帝后居住游乐之处。

(二)中国现存的古代宫殿

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始建于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至今已600余年。

故宫占地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殿分前后两部分,即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奉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太和殿又称金銮殿,皇帝即位、诞辰以及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重大国典在此举行。中和殿是皇帝在前往太和殿途中小憩之处,皇帝先在此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执事人员的朝拜。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处,清后期也是殿试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