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中主要有亭、台、楼、阁、榭、殿、堂、廊、桥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廊、亭、桥。廊是园林中的无声向导,是园林造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自然连接线。它们穿花过阁,绕山环水,形式多样,仪态万千。园林中的廊多为游廊,它们不仅使建筑物相连,使风景点贯穿一体,而且本身就是一条导游线,既可分割空间,又可组合景物,人随廊转,景依廊变,引人入胜。园中的廊按其形式可分为:回廊、长廊、游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复廊等。北京颐和园的画廊,长728米,每柱梁枋上都满绘精美的传统故事彩画,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廊”。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景的又一突出特征,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重大创造。常见的有方亭、圆亭、半亭、八角亭、梅花亭等,其中绍兴的兰亭造型别致,成为一方风水的标志,中国筑亭艺术的瑰宝。桥是园林景点的“眉毛”,是划分园林水面空间的有效手段。园中的桥,一般采用拱桥、平桥、廊桥、曲桥等类型,有石制的、竹制的、木制的,十分富有民族特色。在园林艺术中起着增添景色、隔景和扩大视觉空间的作用。同时在多水面的南方园林中,桥还起着通道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名桥颇多,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由十二块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用三种不同的券洞造就纵横十五孔的桥身;桥中心一亭,重檐瓦顶四角攒尖式,四角又各有一亭,四亭中间有回廊沟通;桥下孔洞彼此相连,十五月圆之时,每个洞内部都有一个月亮的倒影,精美绝伦,堪称中国园林桥梁建筑的绝唱。
5.动物
动物是园林中的“动景”之一。在最早的苑囿中,已有以动物作为观赏、娱乐之物的传统。魏晋南北朝的园林中,也有以众多鸟禽为园中山水景观的天然点缀的做法。宋徽宗所建艮岳,集天下珍禽异兽数以万计,经过训练的鸟兽,在徽宗驾到时,竟能列队欢迎。明清时的园中一般养白鹤、鸳鸯、金鱼,既可供观赏娱乐,又隐喻长寿,还可借以扩大和深化自然环境,使游者领略到视觉和听觉的审美情趣。
6.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诗句,或略作变通,如苏州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苏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或出自名家之手。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抒发胸臆,也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书画主要用于厅馆布置。厅堂里张挂几张书画,自有一股清逸高雅、书郁墨香的气氛。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交融,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完美。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艺术
赏园要先识园,识园要先知园。中国古典园林在构景中,十分注重人和自然关系的亲和协调,采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渐入佳境,达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从而取得自然、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中国古典园林景致一般有以下几种构景手法:
1.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方法。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造园家常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构景手段,即先把园中的景致隐藏起来,不使游人一览无余,然后再通过曲径展一角撩动游人心弦,最后才突然展现出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以此来大大提高风景的艺术感召力,这种方法称之为“抑景”。抑景可分为“山抑”(如苏州拙政园的大门入口处挡以假山,这种处理方法称之为山抑)和“树抑”(如在苏州的留园、怡园中,利用一片树林阻隔或需要转过一转角的廊院才来到园中的处理方法称为树抑,也称为曲抑)。
2.借景
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要想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借景就是将园外的景致巧妙地收进园内游人的视野中来,与园内的景物融为一体,让游人的观赏能任意流动与收放。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是一重要的构景手段。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构图无路,借景在因”,“夫借景,林园之要者也”。由此可见,借景不仅可以突破园内有限的空间,丰富园景的色调层次,而且可使园林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效果。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
3.透景
当从甲观景点远望或俯眺乙观景点时,可能有建筑物、树木等阻挡观景视线;但建筑物之间,或建筑物与树木之间,或树木与树木之间,总有视线可通过,且可取得观景的审美效果,这叫做透景。
4.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过渡景,景色显出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在树种上,既要求形体巨大,又要花叶美观,红叶树如乌桕、柿子、枫香,常绿阔叶树如香樟、榕树以及花木果树如银杏、木棉、玉兰、枫木等均为添景的好材料。
5.夹景
远景在水平上的视线很宽,当其中并非所有的景致都能引人入胜时,造园家常用建筑物或绿色植物把左右两侧单调的风景屏障起来,只留下中间充满画意的远景,从左右配景的夹道中映入游人的视线,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6.对景
在园林中,游人可登上亭、台、楼、阁、榭去观赏堂、山、桥、树木,也可在堂、桥、廊等处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互相观赏、互相衬托的构景手段(或构景方法),叫做对景。
7.障景
与借景相辅相成的另一构景手段是障景。所谓障景,是指用假山、照壁、房屋建筑以及乔木等设施屏障,既遮挡不利于景观的景物,又为园景丰富层次增添趣味。
8.框景
框景是将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美似画框的门、窗洞、窗架或乔木树冠抱合而成的空间框起来,使游人产生错觉,把现实风景误认为是画在纸上的图画,从而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9.漏景
漏景是由框景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中国园林中,在围墙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10.移景
移景是园林构景中的一种仿建。如避暑山庄的芝径云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所造,扬州瘦西湖的莲性寺白塔的雏形是北海白塔。移景手段的运用,对南北筑园艺术的交融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节明清皇家园林欣赏
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新元素。明清园林最繁荣与灿烂的,是皇家与私家园林两大类型。
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利用优美的真山真水布局营造。园中宫殿式的建筑色彩富丽堂皇,讲究对称,建筑物体型高大,威赫凛然,雍容华贵,设置繁多,充分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皇家园林多设于郊外,拥有大量的生活建筑和庭院建筑,供皇帝、后妃和太监居住。园内建筑布局首先是把宫殿部分集中布置在地形平坦的地带,自成一区。然后根据地形特点把园内分成若干个景区,每区有不同的内容和景物,并有体现景物内容和富有诗意的题名。这种处理手段,是受了江南名胜和私家园林的影响,有的乃直接模仿而成。各具特色的景点错落有致地互相呼应,或围绕一片湖面,或衬托一座山岭,通过巧妙布置的游览线,把各部分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皇家园林的兴建集中在清代,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与颐和园,体现了中国皇家宫苑艺术的最高水平,其景观中的建筑部分具有“皇家气派盖古今”的特色。
一、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最完善、最辉煌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园林建筑的奇珍,被称为“万园之园”。这不仅因为圆明园规模大,景区、景点多,更因为它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经常居住和听政的地方。乾隆曾把它作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据说从雍正在位开始,每年新正郊祭以后,帝、后们就移居圆明园,直到冬至大祀前夕才回紫禁城。一年中除了夏季去承德避暑山庄暂住外,2/3的时间都居住在圆明园。
圆明园本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雍正的藩邸私园,并亲自题名“圆明园”。雍正在《圆明园记》中解释:“圆明”的意思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雍正和乾隆都认为这是他们的父、祖的训诫勖勉之词。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告诉他们,当皇帝要采取明智洞察、谨守儒学的中庸之道。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挟全国之富所营造,历经五位皇帝、跨越150年岁月。圆明园占地346万多平方米,包含风景点140多处,各种桥梁100多座,楼台馆阁建筑16万多平方米,可谓移天缩地的巨型园林,被欧洲盛赞为“人间天堂”、“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的造园特点是园苑与宫廷的完美结合。胜景之中的胜景为九洲清晏、福海三岛、江南仿景、西洋楼和长春喷泉。九洲清晏是由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洲清晏殿为主体的庞大建筑群,它屹立在前湖的一个大岛上,成为分布于前、后湖间的九个岛屿的正中心;九个岛屿隐喻中华九洲,它们拱卫着一个大的中心水面,又象征着团结和统一。从九洲清晏殿开始,在前面四周,逆时针方向依次排列着镂月云开、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等建筑景观。每一景观中又分成若干小景区,都拥有亭、堂、楼、榭之胜,自成一个具有独立观赏价值的小天地。
圆明园的构景又博采南北名景、名园之长。有些是以之做蓝本予以加工改造,如“天然图画”是借鉴西湖的苏堤春晓,“坐石临流”源于绍兴兰亭;有的则连形态景名一起搬入园中,如布置在福海中的平湖秋月、曲院风荷、双峰插云以及狮子林等。
圆明园作为皇家古典园林的杰作,于乾隆初期在长春园区域内起造“西洋楼”建筑群,这标志着欧洲建筑与造园艺术在18世纪首次引入中国皇家宫苑领域,体现了中西建筑与园林文化的交流、异质文化的吸纳与时代文化的新元素,这在中华建筑与园林的文化历程中是一件值得记录的大事。
就整个“西洋楼”建筑群而言,从用材、平面构图到立面布置,“西洋”式是其主要文化特征,尤其是艺术装饰,其主流倾向是西欧洛可可式的。“西洋楼”是中国古典园林吸收西方园林风格的唯一范例。西洋楼景区有西欧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宫廷建筑,西式亭楼和门楼建筑,还有喷泉水池多处。这些都是由意大利著名画家和建筑师郎世宁和法国建筑家蒋友仁设计监造的。最奇妙的是以十二生肖动物喷泉汇集而成的一架时钟上,每种动物口中喷水两小时,合计一天24小时,喷出的水按抛物线式复落在池的中心,这一独创既丰富了景观,又点缀了宫殿,世上罕见。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后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二、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亦称承德离宫,位于河北承德市区北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其主要特色可概括为“六最”:一是最大,避暑山庄是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560万平方米;二是最长,离宫墙长达1万米;三是最像,山庄内外最像祖国锦绣山河的缩影,这里集中了我国的自然风貌和南、北园林的特点,风景美丽如画;四是最多,园中有康熙、乾隆钦题的景点达72处之多;五是最高,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木佛像,它坐落在外八庙中的普宁寺里,身高22.28米,重达110000千克;六是最短,这里的热河是世界上最短的河流,热河从山庄内热河泉发源,经过几十米长的溪流以后便消失,水汇于广阔的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