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汉语通常译为“浮屠”或“窣堵波”,简称塔,是佛教徒供奉佛舍利的纪念性建筑物。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塔也随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塔。佛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通常用木、砖、石、琉璃等材料建造。中国的佛塔按结构和建筑风格可分成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几种类型。
(1)密檐式塔。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中国古塔中体量较大的一种,多为砖石仿木结构。它的特点是造型简单划一,下面均有须弥座,底层塔身较高,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层数目多于塔内的楼层数目。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塔内多为实心,少设门窗,门窗也多作为通风采光之用,不能登临,层层累加,逐层缩小外围尺寸,形成高耸壮丽之景。著名的密檐式塔有北京天宁寺塔、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西安小雁塔等。
(2)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出现时间最早、体量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造型。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楼阁在中国已经很普遍。楼阁式塔是由中国传统楼阁建筑风格与印度传来的“窣堵波”建筑风格相结合而形成的。楼阁式塔的层间距离较大,每层均有门、窗、立柱、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外有平座、栏杆,一般均可登高眺远。塔内的楼层数目一般与塔层相等。楼阁式塔按构件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和琉璃塔。
(3)覆钵式塔。覆钵式塔的造型类似于印度的“窣堵波”,又称喇嘛塔。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并在元代随着喇嘛教的兴盛传入中土,在汉民族地区开始大量出现。覆钵式塔由基座、塔身、塔脖子、塔刹四部分组成。塔下有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安置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上坚立一个长长的塔颈,颈上安置仰月宝珠,塔身通体白色,如北京妙应寺大白塔、北海公园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等。
(4)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是密檐式塔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在隋代敦煌壁画中出现,但实物最早见于明代。它的特点是在高大的台基上建造五座密檐方形石塔和一个小佛殿。金刚宝座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明显地表现出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如北京大正觉寺(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客)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金刚座舍利宝塔等。
此外,还有单层塔和傣族塔、花塔等多种形式的塔。这也说明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互相影响,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佛塔文化。
3.石窟
石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最初主要由僧侣们在崖壁和地势险要之处依山开凿。石窟实际上是僧房,是僧侣们修行或坐禅、集会、诵经之地,后来发展为石窟寺。从南北朝开始,经隋唐、五代至明清共1000多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凿了大量石窟。其中以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二)佛教节日与民俗
佛教节日内容丰富,如僧众于每月望晦(农历十五日、三十日)齐集一处,共诵戒本和自我检查有无违犯戒律之事的“诵戒”。僧众在全年中,自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三个月间,定居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随意他往的“安居”,或称“结夏”、“坐夏”;而安居日满,即七月十五日,僧众集合一堂,任凭他人对自己检举一切所犯轻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将一些宗教仪式与传统的民间风俗结合,逐渐形成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每逢这些节日,寺院和民间通常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这些民族化的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盂兰盆会、佛成道节等。
1.佛诞节
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地佛教以阴历四月初八为佛诞节。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有九条龙喷出香雨为他沐浴。因此,在佛诞节时,寺院要举行浴佛****。浴佛仪式,先是在大殿或露天设一水盘,在水盘中心的莲台上供奉太子(释迦牟尼)立像。这一太子立像高约数寸,作童子形,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因为据说太子降生时,曾以此姿势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然后在住持的率领下,全寺僧侣上殿,持香跪拜,唱浴佛偈,同时,以香汤沐浴太子像。所谓香汤,是以旃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天然香料制成的香水。浴佛节上,还要以各种鲜花供奉释迦牟尼佛,并举行盛大的诵经****。
2.盂兰盆会
每年的七月十五是自恣日,佛家在这一天要举行“盂兰盆会”,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以使现生父母和七世父母都得以度脱苦厄。在中国,最初举行此仪式的是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他在同奉寺设盂兰盆斋。大概因为皇帝的倡导,所以民间相当盛行。到唐代,皇家每年送盆(放置供品的器具)到各官寺,并供献种种杂物,还举行隆重的仪式,所供盂兰盆也极为奢丽。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要举行诵经****及举办超度水陆亡灵的水陆****、放焰口、放荷灯等活动。到宋代,盂兰盆会供佛和僧的意义大为减弱,而转为主要用以祭亡,即为了亡灵得以救度,不是以盆供僧而是以盆施鬼了。
3.佛成道节
十二月在中国被称为腊月,腊月初八是佛成道的日子,因此这天被称为“腊八”。为纪念佛的成道,寺院的僧人要在这天举行诵经供养****。到宋代兴起了效仿牧女的做法,熬粥供佛。这就有了“腊八节”吃“腊八粥”(也称“佛粥”)的习俗。腊八粥通常是用五谷杂食再加枣、杏仁、核桃仁、栗子、花生、莲子等为料,用微火慢慢煮熟熬烂的,色香味俱佳。在隆冬腊月,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其意义已不仅仅在于供佛,还包含了庆贺五谷丰登,驱逐鬼邪瘟疫,增添乐趣与活力等诸多内容。所以“腊八”也就成为民间普通的习俗了。
除上述主要节日外,佛教还有很多与信仰神灵诞辰、成道、出家等有关的纪念节日。
(三)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不仅能够反映佛教的发展轨迹,而且也是当时人文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佛教艺术主要包括雕塑、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它们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智慧的结晶。这些璀璨的佛教文化吸引着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探讨研究并流连忘返于美妙绝伦的佛教艺术之中。
知识链接
舍利与念珠
舍利是佛教高僧、修行精深的方丈等逝世后火化烧剩的骨灰,呈球状。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红色的是肉舍利。据说,修行圆满的人,舍利会成晶体,有光泽。把舍利葬在塔里,该塔便叫做舍利塔。塔层为单数,为阳、为吉,如一、三、五、七、九层等。塔的层数、大小和精平,表达着圆寂高僧的身份地位。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说胜造七层佛塔,浮屠即塔。舍利塔一般建在寺外,如河南少林寺的塔林;但如果是修行成佛或对佛教有较大贡献的高僧、住持,也可建在寺内,如北京八大处灵光寺内的佛牙舍利塔、房山云居寺舍利塔、西宁塔尔寺大白塔等。
念珠也叫数珠,是佛教徒念佛号、经文和咒语时计算次数的工具。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拨动一颗珠子。念珠多用香木车珠成串,也有用玛瑙、玉石制作的,较贵重。根据念珠个数和长短不同,有的戴在手上(左手),有的挂在脖子上。念珠个数有14、18、21、27、36、42、54、108、1080九种,都是佛教的重要数字,不能乱用。佛教认为:人间有108种烦恼和欲望,念108遍经、敲108下钟、上108步台阶都可以去掉这些烦心事。因此,许多寺院的台阶采用了上述数字为步数。例如,五台山菩萨顶山门前的登山台阶就是108级。
第三节道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道教的发展传承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源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源于《老子》的道论。道教虽奉老子为教主,但道家与道教是不同的。道家是哲学流派,而道教是以老庄思想为思想源流的宗教流派,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二者是和而不同的。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老子》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有着丰富深邃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与庄子合称“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为产生标志,《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道教自东汉形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道教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民俗、化学、医学、养生学、气功学、文学、艺术、音乐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典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道教文化艺术也成为道教文化的瑰宝。
二、道教与民俗
道教在我国民间流传尤其广泛,因此道教思想与民间民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本土化枝繁叶茂的道教民俗文化。道教文化与民间风俗紧密相连,并构成了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民俗不仅体现着道教思想,更使人们在民俗活动中共同感受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
(一)正月
春节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最隆重、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拉开春节的序幕,到来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春节才算是过完。春节期间节日气氛浓郁,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快乐与美好生活的祝福,同时春节期间的活动和禁忌也是最多的。这些活动和禁忌与道教节日、道教活动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道教特色的中国民俗节日。
1.正月初五:财神生日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正月初五传说是道教财神玄坛赵公明的生日。南方正月初五祭财神,北方正月初五祭五穷,都是希望新年新气象、财源广进,财富五路并进,如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为财神贺辰。
2.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的生日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行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大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这一天,各地宫观要举行神仙大会隆重庆贺天公的生日,善男信女纷纷到宫观叩头进香。我国北方过去还有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福建和台湾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全家老少,斋戒沐浴,焚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称为“玉皇会”。
3.正月十五:天官大帝的生日
正月十五是新年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天官大帝诞辰。天官主管赐福,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鬼神的升转。
(二)二月
二月二是土地神的诞辰,俗称龙抬头。二月来临,春暖花开,人们希望土地神保佑自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添丁进口,便烧香供祀,顶礼膜拜。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在土地复苏的节令供奉土地神,也符合道家讲究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察自然万物的变化,顺应自然万物的规律,才能在各个时节更好地把宗教信仰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三)三月
清明节是祭祖、祭蚕神、踏青的节日。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墓祭祖,踏青戴柳。在浙江农村,还有祭“蚕神”的风俗,道教称蚕神为“玄名真人”。蚕桑文化也是农耕文化的延续和民俗活动的开始。现在浙江湖州含山举行的“蚕花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到这里观光旅游。相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是蚕神的生日,蚕神即民间传说中的蚕花娘娘,故在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的蚕农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蚕神仪式,仪式相当隆重。运河边上的蚕农还要举行花鼓戏表演和踏白船、标杆船、打拳船等竞赛。
(四)五月
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但据一些学者考证认为,《晋书》上未见有关端午节的记载,该节的形成可能与道教祭祀水神或龙神而举行的神祭有关。江西端午节划龙舟比赛前有祭龙仪式。不论是清明节祭祀蚕神还是端午节祭祀水神,其实都是与道教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的。道教讲究的世俗性和多神论,就是要让各路神仙保佑天下苍生,而且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同时要及时。端午节时,正是植物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水来浇灌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节祭祀水神非常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