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月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做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传说中地官的赦罪有关。
(六)八月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因为有了道教活动的参与,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八月十五中秋节,有祭日、拜月、吃月饼之俗。道教认为这天是太阳朝元之辰,应守夜焚香,祭拜月神。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七)九月
九月九“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如王维的诗中,就体现出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八)十月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中的三官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旸谷帝君解厄之辰,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庭,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此举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九)十一月
冬至为道教元始天尊的诞辰,元始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神灵。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做一个较大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十)十二月
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又称“小年”,是中国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活动。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旧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三、道教文化与旅游
道教讲究道法自然,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以自然为师的态度,使得道教在发展中更加能够探究人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寻访神仙、修行崇“道”的旅游活动,道教文化与旅游发生了密切联系。至今,在祖国各地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道教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这些都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绝佳的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这种丰富性体现在道教建筑、音乐、绘画、装饰以及民俗等多个方面。作为与民俗结合紧密的道教,各地的信仰主神、祭祀方式等都各有特色。道教作为多神信仰的宗教,各地往往将对地方有贡献的人作为保护神,并在道教宫观中予以供奉,因此宫观中每个神像往往都有一段传说故事,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好题材。另外,如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创造出的斋醮科仪、绘画雕饰以及与民俗结合的道教节日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四、主要的道教旅游资源
环境秀丽的洞天福地、巍峨壮观的道教宫观、形式多样的道教艺术等,为开展道教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旅游资源。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当今的道教文化也日益走出圣殿,与世俗文化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分布广、数量多、质量高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加以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以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文化品位,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道教建筑
1.环境秀丽的洞天福地
道教认为,人迹罕至的名山中的“洞天福地”就是能够使人得道成仙的道场。“洞”即“通”,指可以通达上天;“福”指祥瑞,表示在该处修道可以得道成真。道教经籍中更有众多的神仙传说以及对神仙住所的描述,《山海经》中所描绘“百神之所在”的昆仑仙山和《史记·封禅书》中所记载的蓬莱仙山都为后来的道教经籍所发挥,成为人们心目中仙人聚集的场所。道教徒认为在仙界与人世之间存在着一条相通的纽带,而这条纽带多在名山大川的洞府之中。于是道教将真实的地理位置与这些“洞天福地”相对应,界定了道教建筑的位置和环境。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与回归自然是道教在建筑上的必然追求,建筑要取山林野趣,结合山势,适应环境,同时选址上又要符合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规律,融于山水之间,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进而获得长生。
名山为修道者提供了栖隐、采药、炼丹、修行的理想场所,道教瑰丽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仙真遗迹又为名山平添了神秘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这些名山至今绝大多数仍是有名的风景名胜地,如素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称的河南王屋山,号称“神仙洞府”的“第七洞天”广东罗浮山,“第一福地”、“第八大洞天”和“第三十二小洞天”所在地江苏茅山等既是道教圣地,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另外,还有陕西华山和终南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和九宫山、江西龙虎山及三清山等,这一座座富有神奇色彩的仙山,为今天开发利用旅游资源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2.巍峨壮观的道教宫观
道教祀神和做法事的处所,称做道宫或道观。奉祀道教尊神的宫观是典型的宫观建筑。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佛教寺院的建筑大体相仿,都采用中轴线,院落式布局,只是殿堂的名称与所供奉的神像不同而已。道观从山门开始,先后依次排列着龙虎殿或灵宫殿、三清殿或玉皇殿、四御殿、纯阳殿、重阳殿或老律堂。佛教的“藏经阁”,道教称“三清阁”。道教真正供奉的是祖师,而祖师中地位最高的是老子,所以道教宫观中供奉祖师的三清殿是主殿、正殿,老子的神主位被供奉在正殿中央;除三清殿外,还多处设有祖师殿、老君殿(阁)专门奉祀老子。此外,还有玉皇楼(殿)、圣母殿、斗姥殿、真武宫(奉玄武神)、三官殿(奉天官、地官、水官)等,它们都享有较高的等级,与三清殿往往都居于主轴线上。
道教宫观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是向世人展示道教文化、道教徒宗教生活的窗口,同时宫观中的建筑、绘画、雕刻等更是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宫观中奇特的殿堂楼阁建筑、光彩夺目的壁画彩饰、飞金流碧的神像雕塑,这些形式的道教文化载体,不仅反映着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而且它所展示的宗教文化又能给人带来静谧和祥和之感。
(二)道教艺术
道教讲究性命双修,不仅要延长生命的长度,而且要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要尽情享受现实人生,做现实生活中的活神仙。这种追求给道教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来展现其魅力。壁画雕塑、道教音乐、道教文学、绘画、哲学等都是形式多样的道教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原始社会的巫祀文化已盛行,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信鬼神、重淫祀”的巫祀文化形式已非常完备,巫作为沟通神圣与世俗的纽带,常常以舞悦神。巫与神的交流,往往有很多的宗教仪式,道教吸收了古代巫术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这些仪式,这些仪式也成为道教艺术的一部分。
道教的广泛传播使得其与民间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道教在宣扬教义、展现道士生活和教务活动中,与我国多种传统艺术种类,诸如散文、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绘画、雕塑等结合,逐渐形成有别于一般艺术样式的道教艺术。例如,道家和道教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大精神支柱。道家思想的美学意义是在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上,就其总体水平而言,某些领域的艺术深度和感染力不如纯文艺,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有新的开拓,使某些艺术主题得到深化,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四节******教
******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教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教的人,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法、德等。
一、******教创兴历史
******教于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信奉******教的人统称为“******”(Muslim,意思是顺服******教的真主安拉的人)。
6世纪末至7世纪初,******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那时,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社会现状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只有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才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先知穆罕默德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穆罕默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教的。******教的经典为《古兰经》,标志为新月。******教的历史,从穆罕默德开始传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1400多年历史。******教徒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不论在什么地方,******之间都互称兄弟,或叫“朵斯提”,彼此见面说“色俩目”,或简称“色兰”,以示问候。色俩目或色兰,阿拉伯语的意思为“安色俩目尔来库姆”,即“愿安拉赐给你平安”,回答时说“瓦尔来库姆色俩目”,意思是“愿安拉也赐给你安宁”。
二、******教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士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不断征服外族,******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教的开拓时期”。661年起,******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中世纪晚期,******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史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世界各国人民在“圣战”和教派运动的旗帜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当今******世界的格局。
三、******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唐朝
唐朝永徽二年(651年),******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在651—798年的140多年中,据有关史料记载,阿拉伯******帝国的使节来唐达39次之多。唐代因商务活动,有一条与周围邻国相通的海上航线“香料之路”,从这条路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与波斯******,多在广州、扬州、泉州、长安(今陕西西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