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52

第52章 旅游艺术(2)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至东汉末年才实现自觉化,但其初始却与汉字的萌生为同一时期。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字型结构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简化而愈加丰富。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线条、结体、章法。

(1)线条。甲骨文的线条犀利挺直、瘦劲峭拔。这些高度抽象的、有意义的线条,将书法与绘画区别开来。

(2)结体。甲骨文字型偏于瘦长,字体一方面具有均衡对称之美和一字多形的变化美,另一方面又具有方圆结合、开合揖让等结构形式,为后来篆书、楷书的结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章法。甲骨文行款严谨,大多为竖行排列,与后世的书写行款基本相同,但却不顾及横列的平直,字形大小不一。

2.西周金文

金文具有与甲骨文同样的书法意味。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在书法艺术上,西周金文超越商代甲骨文,迅速走向成熟,构成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这时期的金文上承甲骨文传统,下开小篆新风,是大篆书体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3.东周金文

东周时期,金文书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风格,这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颇具特色。东周金文地域化的风格类型主要包括三种形态:齐系文字、楚系文字、秦系文字。三种地域风格在差异中又表现出线条匀称化、结体规整化、章法严谨化的统一趋势。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项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秦代小篆以秦始皇东巡时在泰山、峄山、琅琊、会稽等处所立的记功刻石为代表。

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结,它的主要特点为:第一,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第二,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画不论横竖曲直,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使古文字中的象形象意字被进一步符号化;第三,汉字的结构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东西两汉是汉字书法史关键的一代。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为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1.隶书的定型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3000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使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汉代隶书是书法史上瑰丽的一章。

2.行草的兴起

草书,是相对正书来讲较为草率的书法形式,也可以说是正书的一种“异体”。在两汉隶书定型的同时,人们于日常应用中又兴起一种草书,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谓之章草。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又说:“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乃隶书简化而来,尚有隶之意,字与字无牵连,而今草则隶意皆无,字字相连。章草在当时算是非正式的字体,但因书写迅速,故较为实用。

(四)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着真书(楷书),行草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行、草真正兴起在隶书衰退以后,定型是在魏晋200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自隶法解体后,写得严谨的就成了真书,写得奔放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中兼有真书特点的称真行、行楷,兼有草书特点的称草行或行草。真书也称正书、楷书,因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楷书和隶书很接近,隶书很多特点如方块形、偏旁部首、笔画等与楷书都相似,只是字势和用笔上稍有不同,很容易向楷书过渡。

这个时期,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屹立的书法革新大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并尊王羲之为“书圣”。

(五)民间书法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灿若群星,但大多都未留下名姓,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的书法。清代大书法家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北碑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之当时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非常多。这种书体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居汉隶与唐楷之间。大体来说,碑刻和造像题记大部分笔法遒劲,墓志铭蕴藉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隋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南帖北碑发展至隋而彼此融合,正式完成楷书形式,居书史承前启后之地位。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多,在大量碑志上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成名当代,留名千古的“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这一时期的李邕、颜真卿,足以和初唐四大家抗衡。晚唐书艺亦有进展。柳公权矫正肥俗之病,削肉存骨而棱角尽露,书亦坚劲无比,后世有“颜筋柳骨”之誉,其传世作品以《金刚经》成就最高。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五代时期,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凝式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法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书法艺术之波澜。

(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宋朝300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且宋人变唐人书法的深雄气魄为雍容端丽,帖学大行。宋代书法不景气,原因有二。一是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代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这就是《淳化阁帖》。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大观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越来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不如唐人。二是宋代书法家革新甚少,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者寥寥无几。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大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

知识链接

中国名帖

中国古人将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为帖。宋代,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称为帖。因为这些墨迹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又称为法帖。汇集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是《淳化阁帖》。宋代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较多样,除刻历代各家综合的丛帖外,还出现了摹刻一朝一代书法家墨迹的断代法帖和专门集摹一家的个人法帖。前者著名的有《凤墅帖》等,后者有《忠义堂帖》等。还有以自家所藏墨迹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宝晋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帖》等。

(九)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综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楷书、行书、草书方面。这种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以改变。元代书风,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但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得多。元代书法家以赵孟、鲜于枢等成就最为突出。赵孟、鲜于枢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轻视南宋的近体。他们身体力行,对古代诸大家的名迹进行广泛的探索和认真的临学,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使晋、唐的传统法度得以恢复和发展,扭转了南宋以来由于士大夫“趋时贵书”的恶习,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因此,赵孟、鲜于枢被称为元代书坛的“巨擘”。

(十)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明代像宋代一样是帖学大盛的时期。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明代书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明早期书法仅沿袭元代传统,尚未形成特色,当时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璲和宋广。三宋等人为台阁体开了先路。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也成为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文坛上出现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文人书法也重新抬头。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明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市民阶层逐渐扩大。长久以来的封建正统意识、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新的美学观、价值观兴起。此期的思想家认为艺术在于抒发个人情性、独抒性灵。这种求异的美学思潮与仍在继续发展的封建正统美学一起,相互斗争、相互影响,促使思想界、艺术界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这时涌现了一批大师,如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

(十一)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清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在清代发展历史上,书法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王铎行草浑雄恣肆,一时独步。傅山的行草虽劲健不及王铎,但由于他不肯降清,以书法发挥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超然物外、自得天机的意趣。朱耷的行草中蕴涵着一种国破家亡的惨痛的心情。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为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由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碑学的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

纵观清代,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