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书法艺术鉴赏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要做到正确客观地欣赏书法之美,首先需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其次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中国书法艺术以形神兼备为最高境界。“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1.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通过简单的点画线条可体现出书法不同字体的独特之美。因此,书法的点画线条就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书法的力量感是通过点画线条表现的。汉代蔡邕在《九势》中就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点画势尽,力收之”。
(2)节奏感。因运笔用力大小及速度快慢不同,使书法得以表现出轻重、长短等富有节奏感的变化。此外,汉字本身的特质,如笔画长短、字体结构不等,也使书法作品表现出节奏韵律感。
(3)立体感。书法要求点画线条要“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也就是说,点画线条要圆实浑厚。
2.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得宜,疏密有度,并能兼具险峻与趣味。
(2)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连贯。虽然字与字是相互独立的,但字与字之间的上下连缀,可使整幅作品做到笔断意连、血脉畅通,富于生气。
(3)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长短、疏密相宜;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3.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中国书法中“神采”是通过“形质”得以表现的,但却以“神采”为重。神采、韵味和意境是中国书法作品灵魂之所在。
(二)书法的欣赏方法
书法欣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首先统观全局,大致了解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接着,返回局部,从运笔、字的结体、作品的章法等方面细致欣赏。之后,再统观全局,对最初的大致了解进行修正,深化对作品的认知理解。
2.展开联想,把静止的书法作品还原为动态的创作过程
书法作品虽然是静止的,但其所蕴涵的意境、感情却是随着动态的创作过程倾注进去的。因此,欣赏时,我们可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运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变化等,借此可对作品有较深入正确的理解。
3.展开联想,具体化书法形象,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中,我们可通过联想,将抽象的书法形象具体化,来帮助我们领会作品意境。可联想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书法形象进行类比,根据现实事物的审美特点,类比书法形象的意境所在。如颜真卿楷书的书法形象可与“荆卿按剑,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进而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的创作和诞生都无法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创作环境),以及创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因此上述信息的了解对于欣赏者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要充分认知欣赏书法作品,必须掌握运用全面的书法技能和书法理论知识,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发挥自身的审美评价力,尽力体味作品中蕴涵的意境,做到公正客观地评赏作品。
第三节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之一,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中国绘画已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一、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简史
(一)史前时代——中国绘画的起源
中国绘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原始先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实用器物和建筑物,并在上面画出图像用做装饰,由此开创了画面构图意识的先河。
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南北岩画,都以线条构图,人物形象大多是简单的三角形,没有五官,四肢的画法变化较多,大体上可以看出是走路还是站立的基本姿态。动物也不细致刻画身体和面部,主要通过角、尾、耳等各种特征部分表现其属性。总体上具有幼稚夸张的特点,充满写实装饰之美。
新石器时代,先民由游牧、游耕转入定居,因而陶器在农业、渔猎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彩陶便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象征。彩绘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姿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异,宗教习俗的不同,其描绘形式各异,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在彩陶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甘肃彩陶和江苏青莲岗文化的彩陶。
(二)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1.青铜纹饰
商、周、春秋时代的青铜器,不仅形状精美,而且纹饰丰富生动。纹饰有动物纹、波浪、菱形、象、风、鹤、蝉、云等。春秋以后还出现写实手法纹饰,如狩猎、乐舞、战斗等,也出现了将写实和想象相结合,富于幻想的神秘图案。这些纹饰都经过作者的概括、变形和组织,能够十分贴切地装饰在器物上,如猛虎纹饰,不论形态如何变化,虎的威武凶猛特征总能得到强烈的表现。青铜器上生动而富于变化的纹饰,表明当时美术家有很强的形象概括能力,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时期没有发现绘画作品的遗存,但光辉灿烂的青铜艺术使我们从中寻找到我国民族美术艺术在最初阶段的发展,也可以使我们间接地理解当时绘画的表现能力。
2.帛画
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帛画是在帛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
(1)战国帛画。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艺术成就的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帛画。《人物龙凤图》帛画是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画中所绘贵妇,长袍细腰,双手合掌,颇具虔诚之态。在妇人头部上方有神龙祥凤。画面黑白搭配、虚实对比、动静合宜,变化有致,充满灵动之气。整幅画以墨色线条为主,略加暗红色的淡彩,线描简劲而古拙。《人物御龙图》帛画绘一男子,侧身驭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龙身前下方有一大鱼开道,龙尾处立一白鸟护卫,白鸟昂首仰天。全图人物形象富有神采,尤其是配长剑、执缰绳的姿势,颇有大丈夫气概。画中所有物件,拂动方向由左向右,使画面动感十足。画法用流畅的单线条勾勒为主,以平涂和渲染的色彩为辅,画中的龙、鸟、舆盖则用白描方法,全画中偶用金白粉色点缀。
(2)汉代帛画。汉代的帛画有了很大的发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幅帛画和山东金雀山汉墓出土的一幅帛画,填补了汉代绘画史上的空白。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内容密切关系到当时社会生活与社会风尚。这些帛画用线挺劲流畅,钩形肯定明确,以墨线为骨架,色彩有平涂的或渲染的。金雀山帛画,以淡墨线和朱砂线灵活运用,孕育着“没骨”绘画法。画中多采用矿物质朱砂、黄丹等为颜料,虽历时两千多年,仍色泽鲜明。
3.漆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国家,先秦漆画,尤其是战国漆器上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熠熠生辉。漆画作法与帛画一脉相通,用毛笔画成。例如,湖北省曾侯乙墓出土的内棺漆画,绘有龙纹、凤纹和鸟首蛇身、人面鸟身等灵怪形象。这些漆画构图严谨,线描匀称健劲,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装饰趣味。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漆画《漆奁车骑出行图》,以黑、灰、绿等色在红底上作画,画的是贵族出行内容。此图采用“没骨”法,大面积涂抹。画面用色明快,挥洒自如,气氛热烈。这不仅说明当时绘画技巧的精细,而且为今后山水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遗留下来的重要美术作品。这些画像砖石以描绘现实生活的题材居多,如生产、娱乐等,也有的宣传儒家思想或道家升仙的愿望,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成为汉代世风民俗的写真。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而不作局部的细致处理,风格质朴粗放,构图简洁,黑白分明,富有装饰趣味。
5.秦汉壁画
(1)宫殿寺观壁画。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在秦宫遗址,发现壁画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汉宣帝时绘制的功臣的肖像壁画,开启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东汉明帝时,在白马寺绘制的《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2)墓室壁画。迄今尚未发现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但是汉墓壁画已有发现。其内容有表现死者生前显赫生活的,有反映当时社会风尚的,如灶上操作、饲养牲畜等,有描写历史故事的,如《鸿门宴图》,内容十分丰富。壁画在表现上,虽不如帛画细致,但在刻画人物精神状态方面,比画像石刻生动深入。壁画幅面较大,适宜气势壮阔的抒写。壁画多以墨线勾画,刚劲柔婉,用色多以平涂,略加渲染。画面色彩渐趋复杂,已使用到朱、黄、青、绿、紫、白、黑等颜色,这些都体现了我国早期绘画的多种尝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到分裂的混乱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却是飞跃式的。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虽然战乱给社会造成破坏,但却促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二,佛学的兴起,导致美术的兴盛;第三,士族的产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高超,卷轴画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与内容和秦汉时期不同,画作不再注重现实本身,转而探索新的领域,如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科目,开始寻求新的意境和表现方式。
魏晋时期的绘画内容有“三多”:第一是表现生产活动的画面多,如《屯田图》,描写了人们垦田、放牧、采桑等活动场景,颂其辛劳;第二是表现宴享、出行、狩猎等娱乐活动的画面多;第三是表现少数民族的画面多,如《采桑图》,图中穿短衣窄袖、垂发赤足者,就是少数民族妇女。
这个时代的著名画家有曹不兴、顾恺之。曹不兴创立的佛画,是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顾恺之是同时代画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以至于陆探微、张僧繇、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师无不临摹他的画迹,其深远影响直至后世,他与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被称为“六朝三杰”。顾恺之的作品以《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最为著名。
这个时期画论开始出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画艺的进一步发展。六朝画论著作以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最为著名,在书中,他以“六法”为标准对历代画家进行了品评。“六法”的内容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第一条的内涵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要富有生命力,其余五条概括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和基本方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六****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自六****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这六条法则为历代画家、批评家所遵循。此外,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姚最的《续画品录》都是六朝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佛教的“慈爱”、“超度”思想深得朝野之心,因此佛教便得到了大力提倡。这样,佛教美术——壁画便发展起来。其中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克尔克孜千佛洞壁画,规模宏大,是我国佛教绘画宝库中灿烂的珍宝。
(四)隋唐五代时期——绘画趋向全盛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著名的画家,见于史册者就达200余人。画家在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空前广泛。人物画愈发注重反映现实生活以及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并产生南北不同的地域性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亦显得更为绚丽多彩。五代时期出现的宫廷画院还产生许多以家族为单位的创作群体,由于受到王室优待,其画艺得以充分发挥。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越前朝,其影响更是波及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