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物画的繁荣
阎立本是唐代重要的人物画家。他的作品代表了盛唐绘画的极高水平。阎立本的创作特色,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于人物动态之中,并于静止的画面中追求丰富的内涵。在其代表作《历代帝王图》中,阎立本对各位帝王所处时代、经历、个性作了精心细致的刻画。如汉光武帝、魏文帝等开国之君都画得“威武英明”。至于陈后主、隋炀帝,则把他们表现得萎靡不振,带有一定的批判之意,以引起后人的鉴戒和警惕。
“画圣”吴道子,是中国人物画史上最具光辉的人物。吴道子善于把握“守其神,专其一”,他笔下的人物传神达到“窃眸欲语”的境地。正如张彦远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被世人称为“吴家样”。其所绘衣服飘举,即“吴带当风”。他的技法曾左右当时画坛,千余年来有“画圣”盛誉,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唐代人物画的世俗倾向,到了五代时期更为发展,题材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技法上力求写实,许多人物画带有肖像写真性质,刻画细致入微。南唐画院的画家顾闳中、周文矩等,尤其擅长写实人物画,颇有盛名。代表作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2.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山水画在唐代开始繁荣,并趋于成熟,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一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二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这两种流派的出现,体现了审美情趣向多元化的发展,它们都受到后世的推崇仿效。到了明代,董其昌称李思训为北宗山水的鼻祖,王维为南宗山水的奠基人。
五代的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此期山水画创作成就有以下三点:一是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二是初步确立写实性山水图的技法,成功地掌握了塑造山石形体和表现画面空间深度与生动感的技巧;三是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家,在北方以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被称为“荆关”,在江南以董源、巨然师徒为代表,被称为“董巨”。
3.花鸟走兽的独立发展
唐代的花鸟走兽画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受到宫廷与民间的广泛欢迎,并涌现出一批专画花鸟走兽的杰出画家。薛稷画鹤最为著名。他笔下的鹤精妙生动,为画鹤的“范本”。韩干以画马闻名于世。在他所作的《照夜白图》中,将马的神态动作描画得极为生动自然。此外,腾昌佑的花鸟、刁光胤的羊、萧悦的竹等,皆以独门专科闻名,为花鸟走兽画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花鸟画形成两大风格,分别为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富贵”风格和以南唐徐熙为代表的“野逸”风格。黄筌擅用勾勒法作画,即以细淡的墨线勾画出所画花鸟的轮廓,然后填以色彩,以着色为主,给人以富丽工巧的感觉。徐熙所画花鸟以平常所见为多,而且他以落墨为主,设色为辅,富有平淡自然之趣。
4.丰富多彩的壁画
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创建,这些洞窟内至今仍保留着大量以“经变”和供养人为主的壁画,这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有所不同。该时期的壁画人物,由粗犷转为精细,尤其是菩萨像,更多展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美。这表明隋唐时期的绘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宗教绘画中渗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因素。
5.“界画”和风俗画
五代后期出现两种较为繁荣的画科,一是利用界尺来准确描绘楼阁屋宇建筑的风景画,俗称“界画”,二是描绘田家风物或市井活动的风俗画。“界画”的亭台楼阁,甚至舟船车马,皆按比例切实。田家风物和市井风俗画,传达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生产、生活场景,洋溢着盎然生趣。这两种画科都极大地促进了宋辽金绘画的全面发展。
(五)两宋时期——绘画的蓬勃兴盛
北宋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对宋代绘画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绘画人才。山水画方面,北宋画坛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画家们继承前代传统,在深入自然、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创造了以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山石树木的方法。李成和范宽为其代表。花鸟画在北宋时期的宫廷绘画中占有主要地位,以富贵之风为主,直到崔白等画家的出现才改变这个局面。北宋人物画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宗教绘画、人物肖像画及人物故事画、社会风俗画的创作上。武宗元、张择端都是人物画家中的卓越人物。文人画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代表画家主要有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他们强调绘画要有诗的意境,追求潇洒简淡的水墨表现风格,主张即兴创作,取神舍形。文人画的兴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但对后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左右了中国画坛。
南宋绘画的活动中心仍集中在画院。南宋的画风与北宋有所不同,南宋山水画兴起于以着重意境、抒情为目的的偏角山水。其构图简洁,意境完整,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发挥得更加充分。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夏圭、马远,他们各自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南宋的人物画很多都与当时政治斗争形势有关,题材上多选择历史及现实故事。擅长简笔人物画的梁楷的出现,则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文人画除了在理论上进一步展开讨论以外,在实践中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在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六)元代绘画——以笔墨情趣为主流
元代绘画名家辈出,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元代虽不设画院,但因对“汉人”、“南人”颇为歧视,广大的汉族知识分子仕进无门,便寄情于文学艺术,文人画遂得以长足发展。元代文人画在理论上延续了北宋文人画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元人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提倡“古意”和“士气”,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当做画家抒发主观思想情趣的一种手段,与宋代绘画的刻意求工求似形成了鲜明对照。在题材上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方面,初期的钱选、赵孟、高克恭等对唐宋以来的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元末四大家”,在赵孟的基础上又各自有所发展和创造,以简练超脱的手法,把中国山水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明清的影响极大。花鸟画则以梅兰竹石为主体,讲求自然和笔墨情趣。
(七)明清绘画——流派纷呈
明代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变得发达起来,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等人为代表的松江派、华亭派、苏松派,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等,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各个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山水、花鸟的成就最为显著,表现手法有所创新。整个明代绘画大体可以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这三阶段相互有所区别,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形成多样的形式。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清代画坛流派之多、竞争之烈,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欧洲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画风结合,产生了中西合璧的画风,别具风格。清代绘画,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以及以梅清为代表的新安派等。创新派中以八大山人和石涛的成就最高。八大山人本名朱耷,善写意花鸟画,笔墨简练,形象夸张,构图奇险,画面冷气袭人。中期,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力主创新,他们是八大山人和石涛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并对近现代的花鸟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画坛也随之发生了极大变化,形成了以新兴商业城市为中心的新技巧、新风格的新画派。主要有以上海四任(任熊、任颐、任薰、任预)为代表的海派和以广东居廉、居巢、高剑父、高奇峰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他们影响了近现代的绘画创作。
此外,壁画的创作渐趋衰败,但仍有许多精彩作品传世。便于传播的版画和年画在明代中期以后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直至晚清,出现众多的版画流派和年画生产中心。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
中国古代绘画可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和民间绘画五大类。
1.宫廷绘画
宫廷绘画,广义上说,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以宫廷画家的创作为主体,也包括帝王、后妃的画作,以及朝臣和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的画作。宫廷绘画有两类:一类具有政教实用性,即画出具有榜样性的文臣武将和历代帝王,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另一类具有闲适性,体现身在朝廷之中心处江湖之远的旨趣,如宋代宫廷画院的山水花鸟画。宫廷绘画的主要追求是精巧,最佳载体是彩墨画。
2.文人绘画
文人绘画主要表现士大夫的情趣,要旨是抒情达意。如清初四僧之画,尽抒其胸中不平之气。文人绘画的最高顶峰是水墨画。
3.宗教绘画
宗教绘画的目的是解释宗教内容,画的是佛道人物和佛经道教故事,多绘于寺庙、石窟,为彩色壁画。
4.市民绘画
市民绘画主要是指小说戏曲读本中的插图,画面内容与小说故事相连。
5.民间绘画
民间绘画主要与民间习俗有关,如财神图、送子图、福寿图等,反映民众趋福避害的心理,负载了民众的愿望。年画为民间绘画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
1.中国画的构思——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重“意”。清代的方薰在其著作《山静居画论》中强调了立意与作画的关系,“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画家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和画家本人的修养,达到用意精当、笔少意多的境界。
2.中国画的造型规律——以线造型,以形传神
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手段是线条,物体的轮廓、质感、体积均用线来表现。“以形写神”是指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这与西洋画以光为主要的造型手段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画用丰富多变的线条描绘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形象。中国画家不以形似为目的,不满足于描摹现实的逼真,而是立足于形似,追求真实物体的神韵和内涵,甚至为求“神似”可舍“形似”。中国历代不乏以形传神写照的佳作,形神论也成为指导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3.中国画的构图法则——多点透视,计白当黑
中国画兼用焦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因此中国画中既有符合现实视觉效果的构图,也有打破真实按需要的构图。例如,一株真实情况下低于视平线的牡丹花,置于画面时可架高于视平线之上,而取得透视的最佳效果,因此有助于按艺术需要构筑画面,进而有助于增强艺术效果,表达画家意旨。另外,中国画十分注重画面空白的布局,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像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
4.中国画的色彩法则——随类赋彩,色彩相和
中国画着色,不拘泥于现实色调,不受明暗、冷暖等条件色的局限,而是只赋予物品基本色,致力于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5.中国画的意境——情景相生,气韵生动
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情景交融。中国画家将内心丰富细腻的感情诉诸纸笔墨彩,以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为载体,由景生情,将情赋景,把画家胸中充溢丰满的感情灌注到画作中。因此中国画是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的,注重表现的是画家的丰沛感情。也正因此才会使观者神往无穷。
6.中国画的独特形式——诗书画,印纸笔
中国画融诗词、书法、绘画于一体,三者相辅相成,均为表现画作意境服务。题字和诗句既有助于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为画作的构图布局锦上添花。此外,中国绘画所用的工具,也使中国画彰显出独特的中国韵味。通过运用毛笔和宣纸,使中国画产生出繁杂多变的笔趣和浓淡相生的墨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