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党校科研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他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里指出了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的极端重要性。
创新同样是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灵魂。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化,而且带来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这都给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需要社会科学在不断创新中去回答、去解决。
党校的科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党校科学研究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校科研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三个服务”:为不断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种性质决定了党校科研工作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和改革的最前沿,一方面在科研的主要方向或布局上要随社会变革中主要问题的变化而调整,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要研究“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对科研的载体——科研机构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完成党校科研的任务。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科研及其管理体制,是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条件。”
什么是科研体制呢?就其实质而言,也可以说就是科研的运行机制。其最基本的构件包括:必要的科研机构建制、各科研机构责权利的合理规定、各科研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和规则以及保证其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由此可见,科研体制包括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科研机构,二是科研机构的规则及由规则导致的运作关系。
党校的科研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过去相比,已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党校成立了专门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党校系统也成立了虚体的研究机构,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也由个人申报、上级批准的纵向配置局面向纵横结合、多渠道配置的局面转变;研究经费由行政拨款方式下拨向主动争取课题、多方筹集研究经费转变;研究布局由理论和学术为导向的局面向“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局面发展,应用研究在科研项目和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1994年一1999年申报国家课题情况的统计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五大系统中,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党校系统科研的强项;科研管理由过去上传下达、只局限于对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进行登记鉴定的被动型、行政型、内向型管理向主动型、服务型、外向型管理转变。总的看,党校的科研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但是,党校的科研体制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科研机构偏少,有的党校甚至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党校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自然有不同于高等院校的特点,但党校也是党的高等学府,也应具有学校的特点。党校和高校系统相比,在科研机构的数量上形成明显的差别。由于科研的载体过小,科研力量过于分散,科研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致使科研的整体能力增长缓慢,制约着党校科研目标的实现;二是现有的研究机构虽然形式上由多个学科组合而成,但由于没有进行内部体制的改革,没有引入新机制,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并未实现,没能形成科研的规模优势,科研活动个体化、分散化、小型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所以,面对挑战缺乏竞争力,有的长期无大课题承担;三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长期困扰党校的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科研人员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对科研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不足。一些科研活动也缺乏相对稳定的目标,有的是游击式科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与学科建设、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科研工作缺乏后劲。
上述情况表明,党校科研体制的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化。我们认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组织创新为抓手,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提高党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三个服务”的作用。
二、关于科研体制创新的三点建议
1.以组织创新为抓手
科学研究要有必要的组织机构来作为载体。组织创新就是根据科研任务的需要,在党校系统创建必要的研究机构,并对现有的研究机构进行改制。我们设想,今后5年内,在全国党校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若干个重点研究基地,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竞争等手段,为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到2005年,使每个研究基地的科研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成为名符其实的权威性的“思想库”和科学研究中心。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应高标准要求,要建成“四个中心”:首先,要建成为党委和政府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的“思想库”;第二,应该成为该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能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第三,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中心。基地建设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要出人才;第四,要有一定研究领域最权威、最完善的信息资料,为同行学者和其他研究者提供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相关的各种信息。总之,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党校的重点研究基地应该在学术理论研究可比的方面达到领先水平,在决策咨询和学术讲坛上有更多的来自党校的声音。
重点研究基地的名称、内容和方向都应准确定位。定位问题至关重要。首先,要适应中央和地方的战略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占领两个“高地”:一是总体战略研究这个高地,因为国际形势的演变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化,都把总体战略研究提上了日程。过去我们有一些单项战略研究,现在要形成以总体战略研究为主,与单项战略研究互补并进的研究格局,从而强化党校科研的决策服务功能。二是占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地方实践相结合这个高地,在“结合”上确立自己的优势。其次,要抓准优势和特色。拟建的重点研究基地,自然应是本校的优势学科,横向比也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或者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可能不是一流的,但是通过重组和整合,找出的学科切入点却是富有特色的。从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也是富有特色的,这同样可以使确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既能体现自己的学科优势,又能很好的发挥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特色,达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要选好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不仅要在学术上领先,而且要具有正确的思想倾向和科学的理论导向。
2.以机制创新为核心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不是各种科研条件、科研力量的简单组合,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形成以项目为龙头、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学科交叉、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
在人事制度上,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主体相对稳定。基地应有稳定的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实行聘任制,由依托学校校长聘任,双方签订责任、权力、利益明确的定期聘任合同;制定考核指标,加强对基地负责人的考核,打破“终身制”,以保证重点研究基地学术的先进性。第二,人员相对流动。以更广阔的视野关注科研人才,优化研究队伍,吸引学术带头人和知名学者来校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基地在用人上同样实行聘任制,由机构负责人根据研究任务适时在校内外选聘研究人员,双方同样签订责、权、利明确的聘任合同,被选聘的研究人员应带研究任务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第三,学科相互交叉。在选聘研究人员,选择研究路线,选择研究手段等方面要按照社会科学向综合化发展的要求进行运作,对所承担的课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
在分配制度上,总的原则是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降低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首先,对基地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重大项目主持人发放特殊岗位津贴;第二,对进入基地的研究人员实行按岗定酬,多劳多得;第三,基地可从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业绩奖金,由基地自行分配。
在学术交流上,应十分重视基地的开放性,要与实际工作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国外、境外学术机构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包括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成果交流和其他各种交流。
在科研管理上,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第一,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引导科研人员出精品力作,避免低水平重复的科研劳动;既要考虑科研成果的学术理论价值,更要重视它的社会效益;第二,管理方式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管理的重心应放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上,主动出击,加强与学术界、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交流。不仅要了解社会需求,捕捉研究信息,寻找研究课题,而且要关心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三,管理手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联系、公关、策划、组织、联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因此,科研管理应尽快实现电脑化和网络化,提高工作效率。
3.以组织领导为保障
这种新体制的探索和建立应有全国性的统盘考虑。首先要在党校系统形成共识,统一认识,从战略上认识它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党校的领导和支持,这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
关于领导机关及职责划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采取由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党校领导、有关党校和同级党委共建,以学校自建为主的方式,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达标递补的动态管理;中央党校负责制定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及其他规章制度,对基地建设进行指导,并组织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评审、检查评估和专项经费资助;有关党校和同级党委应组织本单位科研体制改革和重点研究基地的推荐申报工作,制定基地的具体建设计划,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相应的配套经费,组织和支持重大学术活动,并向中央党校定期报告工作。
关于经费投入。由中央党校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每个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投人数额与周期。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学校及同级党委主管部门应按不少于第一次投入数额1:1的比例另行投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应主要用于资助重大课题的研究、购置图书资料和开展重大学术活动。
关于评估检查。评估工作采取通讯评审和专家组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评估的主要项目应该是:科研体制改革情况;学科优势及特色情况;基地是否达到建设标准情况,学校在设施、经费、教学等方面支持基地建设的措施落实情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基地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的管理水平、学术水平和思想水平等。
以上只是粗线条地勾画了我们对党校科研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希望引起关心党校科研工作的同志们的讨论和重视。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基地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党校科研体制改革,而且要以是否进行科研体制改革作为申报的前提条件。所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整体的科研体制改革是一种互动关系。可以预期,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如能启动,必将有利于党校的学科建设,有利于承揽重大研究项目,有利于提高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党校系统的紧密联系和提高党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总之,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将对党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