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有关报道
围绕解决经济问题
深入讨论真理标准
甘肃省开展真理标准讨论补课,端正思想路线,落实经济政策,初见成效
本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甘肃省真理标准讨论补课,自省委举办地、县一把手和省级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学习班以来,发展很快。截至目前,省、地、县各级直属机关单位的学习班已基本结束,开始在所属基层单位中开展讨论。农村讨论普遍开展到公社一级,将近三分之一的县办完了大队书记、大队长和生产队长的学习班,兰州市、庆阳地区已开始在社员群众和街道居民中进行宣讲。
在学习讨论中,各地各单位普遍抓住影响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一些关键问题,集中讨论,认真加以解决,对端正认识路线,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地方和单位在讨论中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按照实践标准,大胆纠正过去做错了的,恢复和发扬做对了的,注意把学习讨论的落脚点放到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当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上来,使补课补到实处。兰州市商业局围绕商业工作如何为四化建设服务,新抓了八件事,如搞贸易货栈、三级站,专业商店、小商品市场、增设网点、恢复名牌名店等。山丹、泾川、华亭、民勤、合水、舟曲、皋兰等县委和临夏、武都、定西等地委,对社队的规模,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按劳分配,发展多种经营和集体副业以及社员自留地、饲料地、荒坡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并付诸实施,大大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甘肃日报》为此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文章说,围绕解决经济问题,深入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就能够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提高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也就有助于搞好当前国民经济的调整。这也就是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发展和具体化。为什么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为什么这些年来口头上喊的是“农、轻、重”,实际上搞的却是“重、轻、农”?为什么我们在人民生活方面欠账那么多?为什么人民生活需要的商品不能满足,而不需要的东西却大量生产,造成积压和浪费,并没有达到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这与我们未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文章说,解决经济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部门,而且是各行各业在真理标准讨论中所共同要联系的实际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有一些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和经济问题密切相连的,也需要从经济工作着手,主要从经济角度研究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善于结合经济工作来开展各方面的经常工作。这对基层更为重要。一个生产队怎样尽快发展自己的生产能力,怎样利用每一个山头,每一块耕地,每一条河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科学种田,广开生财之道,使集体、社员个人都能够很快富裕起来?一个工厂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发展生产,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如何改革经营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何解决职工的生活福利问题?计划部门、财贸部门怎样更好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这都要结合实际,通过讨论加以解决。这些问题是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了实处。不联系实际,只在概念上兜圈子,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不会真正深入下去的。
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做解放思想的促进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自觉地把这场讨论引导到解决本单位四化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上来,认真解决自己那里应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希望。解决得越多越好。要看到,有许多思想问题的真正解决,靠讨论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只要我们努力实践了,做出了成绩,见到了效果,错误认识就会得到纠正,人们的疑虑就会解除,党的威信、社会主义的声誉就会提高。否则,说归说,于归于,什么问题也不解决,那些错误认识就会重新滋长,真理标准讨论的成果也就难以巩固、发展。
1979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对书中《》围绕解决经济问题把真理标准讨论引向深入》的摘登。
甘肃省委党校派员宣讲两个基本点理论为实践服务为改革开路
本报社 记者张述圣报道:为了适应改革和建设的需要,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组织部分理论工作者,面向社会,深入基层,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向地、县、乡干部宣讲和说明当前农村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5月,省委党校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一些处在农业第一线上的干部,由于缺乏新的理论知识,对如何开展正面教育、进一步搞好农村第二步改革等问题存在疑虑和模糊认识,心里不够踏实。针对这种情况,党校组织了在理论上有造诣、对农村改革有一定研究水平的副教授,编写了《全面准确地理解贯彻三中全会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关于如何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等专题讲稿。从6月15日到7月10日,到武威、张掖、酒泉地区进行宣讲,直接回答广大县、乡干部目前关注的问题。
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已先后宣讲13场次,听讲的部分地、县、乡、镇干部以及理论宣传骨干6500多人(次)。由于宣讲密切联系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课题,突出了广大干部关心的理论问题,因而生动话泼,入耳入脑,使广大地、县、乡干部开始消除了疑虑,提高了认识。一是明确了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路线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坚持,总的方针、总的政策是改革、开放。如同一架马车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二是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的标准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我们的经济振兴。三是明确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马克思不曾预想的不发达条件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四是明确了要使农村第二步改革深化,必须继续消除头脑里边凝固的、陈旧的、僵化的、过时的观点,强化商品经济思想,千方百计增强农业后劲,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98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对甘肃省委党校的报道。
为甘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访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文学
不久前,甘肃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的4位拟任人选中,1位是甘肃省委党校教师,3位曾是该校的学员。社会对甘肃省委党校刮目相看。那么,该校到底有什么“法宝”呢?常务副校长、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甘肃分院院长王文学说:坚持党校特色,抓住新世纪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为甘肃的不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党校教育是党的一项重要事业。眼下,要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据介绍,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颁布以来,甘肃省委党校已拥有421名教师职工,能够开设320多门课程,形成了以主体班次为主,招收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学员的办学格局。1983年党校教育正规化以来,甘肃省委党校培训各种干部7万人次,全省各地、县党校和企业党校共培训22万人次。这“30万大军”是甘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才兼备、充满朝气、富有战斗力的队伍,不少同志已经成为知名学者、企业家或担任中高级领导任务,为振兴甘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文学说,近年来,省委党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了对领带干部的理论武装和知识武装;引导学员把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1995年以来,根据全省实际,成功地举办了“奔小康”、“扶贫攻坚”、“夸大开放”等3期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使学员系统地学习了理论,能够运用理论观察、分析、研究现实问题。
为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该校分类举办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宣传文化干部培训班、纪律监察干部培训班、全省干部法律知识进修都收到了良好效果。甘肃省委党校的绝大多数学员目前已成为该省各条战线的领导和骨干。以定西地区为例,区内7县14位党政一把手中就是11人是省委党校毕业的。
更新观念,办好函授教育。有的地方没有把函授、走读教育看成是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把办学收入的80%—90%拿走。王文学明确地说,党校函授教育姓“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为培养党的高素质干部服务的。只有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纠正党性不纯、党风不正在干部培训领域的具体表现,才能促进党校函授教育的健康发展。1995年10月,甘肃分院被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授予“优秀办学单位”荣誉称号。经过全省各级党校的艰苦奋斗,函授、走读教育为甘肃建设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据统计,历年来招收的学员中有地厅级干部100人,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10多人,全省级表彰的20多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战略,按照“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稳定骨干、培养后俊”的要求,开展“精品课程”试验,采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用“质量第一”的意识指导教师的引进和聘任工作,对每个倍频任教师的上课效果、学员评价结果、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排队”,奖优淘汰。
2000年2月27日《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