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011

第11章 自然村和连队

一 自然村

火石泉镇所属已定名的有13个自然村,均用汉语新命名。1984年,各自然村在地名普查命名前和命名后,人们一般称驻地单位名称,几乎不叫驻地地名。

(一)北头堡

一连原在现址以南与二堡乡五大队相邻,后来般迁新驻地,该地原无地名,属拱拜尔万地区范围,在1976年地名调查时,因地址在头堡以北,距头堡火车站较近,故命名为北头堡。

(二)冰草滩

二连是1962年创建的连队,当时的地名叫冰草滩,但无人叫过,一直称单位名称,1983年地名普查时仍使用“冰草滩”为该地地名。此地名是根据该地区地形为冲积扇台地,而且有一种生长较多的植物——冰草而得名。

(三)红柳滩

三连是团场创建最早的农业连队之一,于1953年在该地区开荒造田,屯垦创业。红柳滩是根据当时该地区生长的红柳多而得名。以后,九连、机耕二队创建后,驻地也在红柳滩。

(四)桑树泉

四连于1953年在该地屯垦,当时地名称为桑树泉,是根据当地有桑树和有一眼泉水而取名。

(五)小鱼池

五连是由建场初期的运输队、养畜队演变而来。该地原地名无人叫过,1983年,地名普查时根据当地有一口20亩的鱼池为特征取名小鱼池。酒花连1982年创建于此地,以后酒花连编制撤消并入五连,居民多向南搬迁300米。

(六)甘草湖

六连驻地,原无人居住,1953年,在该地开荒建连时并无地名,一直称单位名称。1976年地名调查时,以该地甘草生长较多且旺盛,像一片湖,故取名为甘草湖。

(七)桃树园

八连是由原一队、园艺队演变而来。该地名是根据当地长有桃树这一特征而取名为桃树园。1999年取消八连编制,将原八连并入十连,称十连,但居民仍住该地。2002年1月,又将十连改称八连,两地居民仍各住原地。

(八)高堡

十连是由原副业队、水利队演变而来。1976年,副业队由高烟筒搬迁到此地,改为水利队。1992年12月,水利队改称十连,1999年八连并入十连,仍称十连。因该地位于场部以西一条比较高的戈壁梁上,故而取名称为高堡。

(九)高烟筒(废村)

1959年,副业队在此挖硝、挖碱,以前地方上在此建有一座烧碱的高烟筒,后来人们就一直称此地名为高烟筒。1976年,副业队迁至高堡改称水利队后,高烟筒住有水利队少量放牧人员。后来,这些放牧人员回高堡后,就再无人居住。

(十)高沙包

1967年10月,十二连的前身哈管处工程大队二队调到红星二场驻场部,不久迁至果树园,一年后与四连驻地互换。该地原无地名,于1976年地名调查时,根据该地地形为隆起的圆形大沙包而取名为高沙包。1975年在该地建有变电所一座。

(十一)果树园

水管所驻地,这里原无地名,1953年红星二渠建成放水后,农五师红星二渠水管所进驻该地,后红星二渠交红星二场接管,在此地成立农业试验站,地名就称驻地单位名称,为试验站。1977年试验站改为水管所。该地是1976年地名调查时,根据当地的特产苹果而取名为果树园。

(十二)北戈壁

园艺三连的前身是园林队,该队驻地原无人居住,也无地名,是一片戈壁滩,1960年开垦此地后,因该地地处场区以北的戈壁,故一直称为北戈壁。2000年园林队更名为园艺三连。

(十三)小苇湖(废村)

原十连驻地,在场部(七连)以南3公里。1983年在此组建十连连队,因当地地势较低,是一片沼泽地,生长着茂盛的芦苇,根据这一特征,故该地取名为小苇湖。1986年后,十连并入七连,该地无人居住。

二 农业连队

截至2001年,全场共有农业连队16个。

(一)一连

一连位于场部西北9公里,驻地北头堡,北与二堡镇七村交界,西南与五村毗邻。

一连创建于1960年3月。虽然部队在屯戍初期的编制有一连(一队),但奉上级命令,多次因调整建制被调走。1956年3月5日,原在团部从事机关营房基建工作的十三团一连,因调整建制,调到吐鲁番艾丁湖新组建的十四团参加开荒造田。1957年2月,农场机构整编,在桃树园(现十连)成立一队。1959年8月3日,红星二农场一队又被调往军马场。1960年3月,农场成立一、二、五队,组成作业站(营级单位),站长陈国文,副站长廖光烈,副政治指导员刘俊明。1960年7月,作业站撤点,作业站一队调到二堡乡五大队旁现一连连址西南,改称五队,连长刘海棠,政治指导员田文祥,职工100人左右,从事开荒造田。1966年10月16日改称二连。1986年1月,农场将原二连改为一连,此后,一连番号未更改。

2001年,全连职工86人,其中大田承包工人73人;连队管理人员6人,其他人员7人,大田承包职工中有临时工23人。年末耕地面积(含家庭农场小片地)3891亩。2001年种植棉花3626亩,小麦265亩。当年产皮棉392.988吨,单产108.38公斤,粮食102.62吨,单产387.2公斤。年末牲畜存栏1182头(只),其中猪52头,大牲畜(驴、牛)30头,羊1100只,家禽615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2吨,禽蛋总产量1.3吨,羊毛总产量1200公斤。水果总产量9吨。全连个体户拥有大小拖拉机8台。

2001年,全连实现总产值3619873.88元,法定利润742000元,盈利额791018.78元,完成净利润454550.77元。上缴费用(管理费、财务费)340981.88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09261.83元,职工人均收入8247.23元。

(二)二连

二连驻地冰草滩,位于场部西北,直线距离8公里,与二堡镇八村接壤。

二连的前身是基建队,成立于1961年10月,地点在果树园(试验站),队长王殿臣,指导员李宝山(人员由各连队抽调组成)。基建队组建初期,职工仍住在果树园,并在现二连连部西南挖地窝子,一边挖好一边住进去。1962年开始在西一支渠地区开荒治碱。1970年12月28日,基建队改为八连。1986年1月,原八连更名为二连。

2001年末,二连总人口380人,从业人数129人,在册职工89人。

2001年末,全连可耕地面积(播种)5239亩,其中小片地为808亩。棉花播种面积4868亩,产皮棉519.23吨,其中全民面积4320亩,产皮棉471.613吨,单产皮棉109.17公斤。年末畜禽存栏数828头(只),其中猪10头,大牲畜15头(含1头奶牛),羊403只,家禽400只。拥有小型拖拉机1台,载重汽车1辆。

2001年,全连农业总产值4626329元(按现行价计算。如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为2841711元),销售收入4206109元,利润总额659705元。在岗职工工资665495.01元,职工人均收入7477.47元,全队人均收入1751.30元。

(三)三连

三连驻地红柳滩,位于场部西北部,直线距离6.5公里,北与二堡镇七村交界,西与二连交界,东接机二队、九连。

三连创建于1953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三连。1953年3月,红星二渠竣工后,三连首先在东一斗、二斗、四斗开荒造田,190余人拉开了红星二场军垦第一犁。当年种植水稻、高粱、小麦、玉米等作物。三连创建近50年,连队名称从未更改,驻地从未搬迁。

三连一直是个红旗单位,就像红星二场的缩影,50年来,三连赢得了许多全国、自治区、兵团、师(局)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年年都是农场的先进单位。三连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团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科技人才、劳模和先进人物。1962年,红星二场三队被评为兵团五好标兵连队,方孟金班、王兰亭班均被评为兵团“一级小麦丰产班组”。1963年,三连薛兴玉获兵团二级劳模称号,并于1964年、1965年、1978年三次进京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63年,三连再次评为兵团“五好连队”。

2001年末,三连总户数230户,总人口643人,职工112人,离休6人,退休职工64人。耕地面积5400亩(全社会),其中全民耕地面积4805亩,种植棉花4640亩,皮棉单产115公斤,总产554553公斤;种植小麦65亩,单产392.4公斤;种植油料等100亩。总产值5060000元,盈利额1380713.21元,上缴费用380000元,上缴利润1002000元,人均收入1246元,职工人均收入7743.37元。

(四)四连

四连驻地桑树泉,位于场部以北5公里,兰新铁路以南1.5公里,西与三连、九连相接,东与十二连隔路相邻。

四连创建于1953年,由四十七团机炮连、五连演变而来,1954年秋迁至高沙包(十二连)处,地点在四连东三斗高包处,住地窝子,当时称作五连。1955年原四连调走后,1956年2月17日,五连改为四连。1972年,四连迁到现驻地桑树泉。

四连先后涌现出了十六师劳动模范寇振海,兵团先进生产者(1975年)、全国“三八”红旗手(1978)王志勤等劳模先进人物。

2001年末,四连总户数155户,总人口474人,职工数78人,离退休职工84人。耕地面积3224亩,其中种植棉花3096亩,皮棉单产108公斤,总产354479公斤。总产值3180836.94元,盈利额326407.61元。人均收入1322.16元,职工人均收入8826.85元。畜肉、禽蛋、羊毛产量分别为1100公斤、680公斤、780公斤。桑树泉(四连)居民点面积88.2亩,居民饮用自来水。居民拥有移动电话5部,程控电话71部,拥有摩托车30辆,大小拖拉机10台套,客货车3辆。

(五)五连

五连驻地小鱼池,位于场部以北1.2公里。

五连的前身是十六师四十七团养畜队,1955年运输队撤消成立养畜队,运输队部分人员并入养畜队,地点在现粮棉加工厂办公室处,主要养猪、奶牛、羊、马等,1956年迁至小鱼池(现脱水厂以北),1971年养畜队更名为五连。

五连先后涌现出了兵团一级劳模杨万余(1957),兵团“十二面红旗标兵”(1960)、兵团二级劳模王焕兰(1960)、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高桂英等一批先进人物。五连居民点2000年被兵团、哈管局授予“安全文明小区”称号,五连还被兵团命名为“小康连队”。

2001年底,五连总人口359人,职工人数72人,农业一线承包职工59人,离退休人员103人。耕地面积2814亩,其中全民大田面积2564亩,家庭农场250亩;全连播种面积2517亩,大田棉花播种面积2279亩,家庭农场种植棉花238亩、葡萄12亩。皮棉单产128.9公斤,总产293656.4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3129000元(不含家庭农场),完成利润总额363847.23元,超缴利润74847.23元,职工人均收入10904.89元,全年人均工资14045.20元。果园面积47.2亩,水果产量18.5吨。年末畜禽存栏数:大牲畜19头,其中奶牛10头,年产奶45000公斤,羊465只,家禽2400只,拥有各种拖拉机14台套,载重汽车1辆。

(六)六连

六连驻地甘草湖,位于场部以东,直线距离5.4公里,东接火箭农场,北临哈密市园林场。

六连的前身是四十七团二连,1953年在五连东十一斗至东十四斗(鸡鸭场)开荒造田,1954年,二连迁至东二支渠,后又迁至东三支渠,1955年迁至甘草湖,与原六连相邻。1956年3月,原六连调走,只留下一个班20人,并入二连。1959年6月,二连(队)改名为六连,以后六连名称和驻地均未改变。

六连职工陈创华和杜玉坦因开发家庭农场成果突出,分别于1989年、1997年荣获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范新宝于1996年荣获“红星劳动奖章”。2001年,六连总人口340人,其中职工53人,离退休人员48人,农业承包人数58人,干部6人。耕地面积3094亩(不含家农),种植棉花3094亩,总产430100公斤,单产139.01公斤。总产值3546000元,盈利额390000元,上缴费用267000元,上缴利润390000元,全队人均收入985.78元,职工人均收入7225.03元。

(七)七连

七连位于场部以南与场部同驻火石泉镇,处于配水渠地区,地势相对较低,海拔761米。

七连的前身是二队,创建于1960年3月,地点在北戈壁原公路以北,称为农业二队,是1960年3月第一作业站成立时创建的3个连队之一。当时二队干部职工148人,政治指导员徐大香,副队长赵明绪、吕小典;主要任务是挖支渠、打斗渠,开荒造田;住地窝子、帐篷。开荒面积1200亩,当年播种棉花108亩,糜子190余亩。到7月份,因作物生长情况不好(碱害、缺水),颗粒无收,7月底二队又从北戈壁搬往养畜队(小鱼池、现五连),主要任务是打砖坯、建窑烧砖,建“现代化猪场”。8月至9月底,砖坯打了12万多块,窑也建好了,天气也变了,10月1日早上霜冻将一部分砖坯冻坏,建猪场的计划流产。1960年10月22日,二队从养畜队搬至配水渠开荒造田,干部仍是原班子,职工100余人。1961年主要任务是挖排碱沟、打斗渠、平地、治碱、管理苜蓿。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七连成为农场屯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7年5月,七连李宗才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授予“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1993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李万和“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2000年,哈管局计生委授予七连“合格连队”称号,兵团计划生育协会授予七连“合格协会”称号。2001年,七连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称号。七连多次被哈管局、农场评为先进单位,有多人次获局、场荣誉称号。七连也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涌现出张德松之子张卫国、陈子红之子陈美、陈拉等一批高科技人才。

2001年,七连总户数160户,总人口495人,职工93人(其中干部7人,勤杂4人),离退休人员85人。拥有国土面积4111.65亩,农田保护区面积4032.6亩。棉花种植面积3614亩(大田面积3439亩),皮棉单产120.7公斤(大田114.36公斤),总产436196.9公斤。总产值4140702.73元(现行价),利润总额583281.48元,法定利润491000元。全连人均收入1833.89元,职工人均收入9555.53元。年末畜禽存栏头(只)数:牛13头(奶牛2头)、猪25头、羊430只,家禽1100只;主要畜产品产量:肉类4.28吨、牛奶2.7吨、羊毛430公斤、禽蛋5300公斤。居民点占地面积34981平方米,房屋553间共15020.48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0.34平方米。七连庭院经济在全场较突出,有19户拥有21座蔬菜温室大棚,面积为48亩。

(八)九连

九连位于场部西北,直线距离6.5公里,驻地红柳滩,与三连、机二队、四连相邻。

九连是由原生产队创建的。1962年,有五六十人从巴里坤焦炭厂调到二场红柳滩开荒造田,并成立生产队。该队治理出的碱地由三连种植,后来开垦的耕地又交机耕队妇女排耕种。1967年生产队调往天山修五道沟水库,水库定向爆破失败下马后回原驻地。1976年生产队改名基建队,主要任务仍是开荒造田,垦出的荒地由机耕队耕种。1986年,基建队改为第二联户农场,以农业生产为主。1990年第二联户农场又更名为九连,直至2002年1月撤消九连建制,将原九连并入三连。2001年末,九连总人口206人,职工45人,耕地面积1520亩,全部种植棉花,皮棉单产120.2公斤,总产182644.7公斤。总产值1618934.02元,利润179499.65元,法定利润154000元,超缴利润25499.65元。全连人均收入1588.07元,职工人均收入7269.81元。

(九)十连

十连位于场部以西2.5~5公里,驻地高堡、桃树园。

十连是原副业队、一队演变而来的。1957年农场有一个班在桃树园地区开荒造田,利用三连排碱沟流下来的水治碱,当时人员只有18人,主要是年老体弱人员,先后归三连、养畜队管辖。1965年果树园(试验站)成立一队,1966年迁至桃树园,一队改为一连,1986年一连更名为第一联户农场,1990年第一联户农场改称八连,1999年取消八连编制,将原八连并入十连,称十连,仍有居民住桃树园。

1959年,成立副业队,在高烟筒(场部西南4公里)挖芒硝、土碱,1976年副业队迁至高堡改称水利队,主要担负打井、自制涵管等水利建设任务,还养有骆驼(73峰)等牲畜,高烟筒留有少数放牧人员,后无人居住。1992年12月15日,水利队改名为十连,从事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1999年八连并入十连,至2002年1月,十连又改名为八连。

2001年末,十连总人口344人,职工77人,离休4人,退休职工46人。耕地面积3048亩,其中大田面积(全民)2548亩,家庭农场260亩,小片地240亩,实播面积2144.46亩,均种植棉花,皮棉总产224吨,单产104.46公斤。实现社会总产值1990000元。

(十)十一连

十一连位于场部中心,办公地点原场机关办公室,驻地火石泉镇。

十一连是由原副业队、化工连(厂)演变而来的。1959年,在高烟筒成立副业队,主要从事挖芒硝、挖土碱,在场部磨面、加工粮油,后分开成立化工一连、化工二连、化工三连,6月,又分别改为工业一队、工业二队、工业三队,由工业大队管辖,并成立化工厂。1961年,合并成立工业队,副业队分离出来主要磨面榨油。1964年,副业队(磨面)合并归机耕队管理,工业队改称副业队。1966年,副业队改名为九连,地点仍在高烟筒,主要任务是挖硝。1970年,演出队在现七连开办的化工连建制撤销合并给九连。同时,撤销高烟筒化工连(厂)建制,抽调部分人员搬到场部新建九连,其地点在现场部职教中心以东大仓库处,主要生产硫化碱。1981年,新建硫化碱大炉一座。1983年8月,九连改为化工连。1986年1月,改为化工厂。1995年化工厂更名为碱厂,习惯上仍称化工厂。一年后因种种原因停产。职工逐渐转产,支援农业生产或支援工业企业加工生产。1997年部分职工在碱厂地区开荒治碱,逐步发展农业生产。1999年,组建十一连,将化工厂(碱厂)原农业开发部分的人员分离划入十一连。至2002年1月,十一连建制撤销并入七连。

2001年末,十一连总人口374人,从业人员70人,职工人数64人,其中32人分别承包土地治碱和种植棉花;离休5人,退休101人。耕地面积835亩,播种棉花189亩,实现总产值128536.76元,利润-146222.14元。职工收入来源主要靠支援工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

(十一)十二连

十二连驻地高沙包,位于场部以北3.5公里。

十二连是由哈管处工程大队二队演变而来。1967年10月,哈管处工程大队二队调到红星二场编为十二连,驻场部;11月迁至果树园(试验站),从事房屋建筑工作。1968年10月,迁至高沙包,与四连驻地互换,四连迁至果树园。为减轻十二连女职工劳动强度,农场从四连划分3个条田给十二连女职工种地。1984年,十二连改名工程队,仍从事房屋建筑、水利建筑(修桥、铺渠)、农业生产。1997年,十二连分成2个建制单位,原十二连工程建筑部分人员分离出来,成立工程队(后更名为建安五分公司),剩余农业生产部分仍称为十二连。至2002年1月,十二连建制撤销,并入五连。

2001年末,十二连总人口202人,职工46人,从业人员70人,退休人员26人。耕地面积1512亩,其中播种棉花1447亩,皮棉总产161.9吨,皮棉单产111.89公斤。总产值1243513.39元,利润总额76225.3元,法定利润6.4万元,超缴12225.2元,全连人均收入3099元,职工人均收入6340.17元。

(十二)园林场(林业工作站)

园林场于2000年9月24日组建,办公地点在场部以东3公里、原碱厂办公楼内。下辖园艺一连、园艺二连、园艺三连、青年民兵连。

园林场由林管站演变而来。1984年,农场成立林管站,在场部机关仿苏式的办公室办公,主要负责红星二场的林木培育、定植、管理、采伐等事项。为加强对园林工作的领导,加快林园发展,1991年,场林管站改为林业工作站。2000年组建园林场,林业工作站并入园林场,由园林场履行其职能。办公地点由场部搬迁至原碱厂办公楼。2001年,红星二场成立青年民兵连,为非独立核算单位,主要工作是管理幼龄葡萄,属园林场管辖,与园林场在碱厂办公楼内合署办公。

2001年末,园林场总人口116人(不含下属园艺连队人口),职工92人。葡萄定植面积4500.9亩,其中已挂果葡萄面积1536.5亩,总产商品果鲜葡萄1570余吨。实现利润477570.88元。全场人均收入2120元,职工人均收入8360元。

2002年1月25日,农场撤销园林场,恢复林业工作站,由林业工作站履行其职能,并将青年民兵连合并到园艺二连,将原水管所的果园及农田人员分离出来并入园艺三连。2月21日,农场组建园艺四连,将园艺二连成龄葡萄、部分幼龄葡萄及五连部分条田划拨给园艺四连。林业工作站下辖园艺一、二、三、四连。

(十三)园艺一连

园艺一连位于场部东南,直线距离9.4公里,路程13公里,创建于1996年3月。

1996年1月20日,农场成立开荒指挥部,组织两个专业开荒队负责六连地区和碱厂地区的土地开发。六连以南地区的开发区称第一开发区,碱厂东南的开发区称第二开发区。1996年3月,第一开发区动工,办公场所设在开发点,只有6间砖木结构平房,职工住地窝子,主要从事开荒造田,治碱。1999年1月,第一开发区更名为园艺一连,属园林场管辖。

2001年末,园艺一连总户数79户,总人口291人,其中职工85人,家属78人。连队土地已开垦耕地定植面积1650.5亩,治碱面积2000亩。植树造林面积580亩,居民占地面积60亩,砖混结构房屋30幢共432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4.8平方米。职工收入主要来自套种棉花、西瓜等作物收入和幼林扶管工资,年末人均收入3907元,职工人均收13376元。

(十四)园艺二连

园艺二连创建于1998年6月,当时称为第二开发区,办公及居民点设在开发点的地窝子里。1999年1月,第二开发区改为园艺二连,并将原五连园艺部分人员分离划归园艺二连。

2001年,园艺二连居民点北迁到火箭农场至红星二场主干道南侧。

2001年底,园艺二连总人口648人,职工243人,葡萄面积2853.9亩,其中挂果面积555.4亩;开荒上水治碱面积3700亩,竣工867.8亩。2001年总产值2616300元(葡萄2500400元,棉花115800元),完成利润465800元,职工人均收入8983.28元。

(十五)园艺三连

园艺三连位于场部西北10公里(直线距离),驻地北戈壁,处于兰新铁路和312国道之间、红星二渠总干渠下游以东。

园艺三连创建于1960年3月,在头堡以东2公里,兰新铁路以北100米处。当时称为北戈壁,属试验站管辖,只有一个班15人左右,从事开荒造田,当时只有160亩耕地,主要种植高粱、西瓜等。1972年盐队部分人员到北戈壁建房、开荒。1973年开始种植果树。1977年与盐队分离,成立园林队,约有600亩耕地。1999年1月,园林队更名为园艺三连。

2001年底,园艺三连总人口156人,职工57人,园林总面积834.5亩,其中葡萄450.6亩,红枣227亩,梨园156.9亩。当年实现总产值929692.79元,利润91795.68元,全连人均收入4106.99元,职工人均收入11240.19元。

(十六)青年民兵连

2001年3月6日,农场面向社会招聘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以大中专生为主)的60余人组建青年民兵连,聘任刘东林为连长,白贵福任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邹奎任副连长,另选聘1名政工员。将园艺二连中北二斗幼龄葡萄地300亩划给青年民兵连集体管理,全体人员按月发固定工资,经济核算挂靠到园林场,并与园林场一同在原化工厂办公楼内合署办公。2002年1月25日,农场将青年民兵连建制撤销,合并到园艺二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