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144

第144章 人物简介

一、2001年在册老八路简介

李昌仁

李昌仁男,汉族,1921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城北大营村一个贫农家庭。8~14岁在家割草、讨饭,15~18岁在家乡给地主打长工,1938年参加民兵组织到太行山受训,1940年12月入伍,为南国县八路军新兵连一连战士。1941年2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二十一团二营六连战士。1943年3月,在四分区二十一团团部当通信员。同年8月,在教导一旅十六团四连当战士。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月,任第六纵队教导旅二团二营五连战士。1945年1月,任教导旅政治部除奸科看守员。同年8月,到教导旅政治部军用店工作。1946年2月,到教导旅政治部马号当饲养员。1947年2月,到教导旅一团团部任警卫员。1948年,在教导旅三团团部及特务连当饲养员、战士。1949年7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四十八团轮训队学员,9月任四十八团特务连通信员。1950年6月,六军教导团一大队四中队学员。1951年12月任十六师四十八团特务连通信班班长。1952年12月在四十八团任战士,1955年12月在农五师十五团一连工作。1956年12月正式转业。1957~1664年在红星五场一队任班长。1964年调到红星二场二队(七连)工作,任班长,至1984年2月离休。

李昌仁,因作战勇敢、完成任务出色,于1943年受教导一旅十六团奖励。在解放战争年代,李昌仁任饲养员为使骡马在战斗时完成好战斗任务,将自己的口粮节省下来,喂牲畜。

初冶平

初冶平字世溥,男,汉族,1928年1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初家镇一个地主家庭。1935年入学,1940年5月参加“学生抗日救国团(即儿童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5月,13岁的初冶平参加八路军,在山东纵队五支队三团二营六连当战士,站岗放哨,随部队行军作战。1943年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即抗大)胶东(第一)分校政治队第五期学习,回队后任连、营、团参谋处文书、统计。1945年3月,初冶平的母亲病逝,20天后其兄初世温惨遭日伪军杀害。同年9月,初冶平调到胶东军区教导二团学习,因受丧母丧兄的刺激,不安心学习,报仇心切,闹“厌战”要求退党退伍,于1946年7月被开除党籍并批准复员回家。1947年初冶平被国民党抓壮丁,到上海时逃出,在上海一家金钞公司当练习生。1950年2月在江苏常州归队,先后任苏南军区教导旅前进报社校对员,苏南军区华东警备第十旅、公安十七师管理科文书,工作中立三、四等功各1次。1952年调华东财经公安总队一大队二中队任文化教员。在“向文化大进军”中立二等功2次,并出席总队、公政两级英模代表大会。1953年9月调志愿军第六十四军文化轮训大队二中队任教员。后转六十四军速成中学、第七十四文化速成中学、第一军械预备学校任语文教员。1958年3月转业到北大荒八五农场劳动。1959年3月在黑龙江完达山伐木受伤,出院后任八五农场中学教师、总务主任。1961年3月调干进疆,先后任红星二场学校教师、教务主任。1966年9月下放到红星二场三连劳动。1973年8月回到红星二场学校任教师。1987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离休。

初冶平以小学五年的学历教高中,全靠刻苦自学,58岁时取得新疆广播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大专毕业证书。初冶平是红星二场学校首届小学(1961年)、首届高中(1975年)毕业班班主任,以后,他又连续6年教高中毕业班。他所教过的学生,有的已成为厅(局)长、大学教授、总工程师、出国专家及党政领导干部、记者、教师等各行业人才。学术论文《启发式教学浅见》发表于《新疆教育》1979年第4期。初冶平是哈密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1984年1月获哈密农场管理局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82年获国家农垦部颁发的“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

初冶平离休后,参加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并练习书法、写回忆录、收集民间故事,笔耕不停。主要成果有回忆录《坎坷纪实——一个小八路的自述》(52万字)、民间文学(故事)152辑。1993年获新疆自治区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颁发的荣誉证书。《八路军用步枪打下日本飞机》发表于《纵横》杂志1995年第5期。1998年哈密农场管理局工会授予初冶平、杨淑贞夫妇俩“十佳银婚佳侣”称号。1999年,《书为伴乐无穷》一文被兵团老干局《七彩阳光》一书辑用。

葛四旦

葛四旦字参贵,男,汉族,1923年1月出生,山西省盂县四区(东梁)木来洼村人,1944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月离休。

葛四旦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也去世了,他只好投靠到姐姐家。葛四旦15岁时被迫给地主打长工,翻山挑水、送粮当挑夫,受尽磨难、剥削和压迫。1944年1月,八路军部队经过他所在村庄,葛四旦报名参军,随部队转战于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参加过延安保卫战、西府战役、沙家店、瓦子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共70余次战斗,在战斗中先后负伤3次,其身上留下伤疤10余处,并在延安保卫战、西府战役中立三等功各1次。1950年3月,随部队进疆,在六军教导团速成中学当学员,1951~1953年在十六师四十七团二营四连当上士、班长,剿匪平叛、修渠建场。1954年2月调到农五师十三团鞋厂任排长,1955年1月至1958年9月任吐鲁番(十四团、红星三场)红星榨油厂工作,学习榨油、轧花技术,1958年9月调回农五师红星二分场化三连(副业队)工作。1960年7月至9月任化工三连副政治指导员,1962年10月任红星二场副业队副指导员,1965年3月至1966年9月任机耕队副队长,主管原副业队面粉、榨油、轧花等工作,1974年至1983年12月任面粉厂副厂长。

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吐故纳新”的“整党”运动中,葛四旦被错误地划为“吐故”对象,“暂缓登记一年”。1968年9月予以纠正,恢复葛四旦党籍。

二、历任(团场)正职领导简介

王季龙(第一任团长,见人物传)

王(第一任政委)

王男,汉族,1919年出生,湖北省充化县人,大专文化程度,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当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教导旅卫生部政委、教导旅二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1949年9月任十六师四十七团政委,1949年11月至1951年2月任十六师政治部主任,1951年2月至1952年2月任十六师副政委。以后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先后任中共党史系教研主任、外语系政委、高级速成班副政委,后调任国防大学政治部副主任,一度曾任西北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

罗文贤(第二任团长)

罗文贤男,汉族,1909年出生,陕西省延长县人,初中文化程度,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教导旅二团副团长,1949年10月至1951年1月任十六师四十七团团长。

齐廷璋(第二任政委、第一任党委书记)

齐廷璋男,汉族,1912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四十七团政治处主任,1950年至1952年1月任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政委、四十七团第一任党委书记。1952年4月调任西北航空兵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

任瑞昌(第三任团长)

任瑞昌男,汉族,1912年出生,河北省平山县人,小学文化,1948年4月任教导旅二团参谋长,1950年10月任四十七团代团长,1951年任四十七团团长,1952年1月调出。

肖凤瑞(第四任团长、第二任党委书记)

肖凤瑞男,汉族,1919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九区沌河北村(北营房镇姚栅子村)一个贫农家庭。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大队长、营长、团长。1948年3月25日在围攻洛川的小石庄战斗中,时任教导旅二团特务连长,肖凤瑞带领特务连、炮兵连、机枪连组织火力掩护进攻,在进攻中肖凤瑞触雷负伤致残。1952年1月任十六师四十七团团长,1956年12月调任农八师二十二团团长,1957年11月任农八师莫二场场长,1958年10月任农八师师长,1959年10月任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1975年5月任新疆农垦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1982年2月起任兵团副参谋长兼农三师师长、党委书记、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过百团大战、反扫荡战、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羊马河、合水、榆林、沙家店、瓦子街、洛川等战斗。曾立过战功二次。

曾被评为模范党员、模范干部。1989年荣获兵团、自治区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离休。

肖凤瑞是领导创建红星二场的第一任场(团)长。

王兴春(第三任政委)

王兴春男,汉族,河北涞水县人,1922年出生,1940年参加八路军,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至1953年6月任四十七团政治委员,后任十六师干部部长,后调任兰州空军司令部、空军招待所工作。

李耀亭(第四任政委,见人物传)

王增普(第五任团长)

王增普男,汉族,河北深县人,1914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八路军。1956年8月任农五师十三团团长,1957年1月任红星农场参谋长,1959年3月任农五师参谋长,1965年11月至1974年任农五师副师长。

韩志儒(第六任场长,见人物传)

齐景舜(第五任政委、第四任党委书记,见人物传)

唐泉(第六任政委、第五任党委书记,见人物传)

张玉生(第七任政委、第三任、第六任党委书记,见人物传)

许恒通(第八任政委、第七任党委书记,见人物传)

李官牛(第七任场长、第八任党委书记)

李官牛男,汉族,山西运城人,1926年出生,1947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疆自治区五届人大代表(委员、常委)

1947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野二军六师十七团三营机枪连任战士,1950年在乌鲁木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学习军事。1952年11月在新疆八一农学院学习农业机械和作业机械专业,任学员。1954年11月调哈密农五师师部机务科任技术员。1955年4月调红星二场拖拉机队,任分队长。1958年任红星二场生产股副股长。1959年调回师部机运处、机务科任科长。1964年调红星二场社教团任副团长,下半年任红星二场代场长。1965年6月21日任红星二场场长。1968年兼任红星二场党委书记,1969年6月兼任党委第二书记。1975年任红星二场党委书记。1980年1月调哈密地区农垦局任党委副书记、兼红星二场党委书记。

王顺全(第八任场长、第九任第二政委,见人物传)

董旭东(第九任第一政委,兼党委第一书记)

董旭东原名毕英增,男,汉族,1925年11月26日出生于山东荣城县龙山区楼底下村的一个中农家庭。董旭东8岁时,其父母均染上霍乱病去世,由其伯父毕序连抚养。他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在村小学上学。1941年10月国家为照顾孤儿,送董旭东去胶东公学分校[即文(登)、荣(城)、威(海)联中]学习军事、政治、文化,1943年3月被分配到荣城县龙山前小学任教员,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暂留在石岛特区公安局一科任科员,1946年1月随解放军开赴东北,先后任东北军区四纵队后勤部干事、四纵解放团七连副指导员。1949年8月开始在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通讯队、工兵营先后任副指导员、指导员。其间,董旭东在第四十一军通讯队工作时,因工作积极,执行政策好,按时完成架线任务,成绩显著,立一等功一次(军直党委批准)。在解放战争中还参加开原、营盘、界岭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董旭东调到中南军区直属工兵二十四团任指导员、协理员。1955年,董旭东被授予大尉军衔。1956年调到洛阳工程兵学校训练部任协理员及三大队副政委。1964年调到(北京)中央军委工程兵设计院首脑工程室先后任协理员、政委。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董旭东受到排挤,于1969年2月调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哈管处红星二场(二一四团)任政委(现役军人)。同年6月17日兼任红星二场党委第一书记、“文革”第一主任。1975年兵团解体,董旭东调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军分区政治部任第一副主任。1978年调到吐鲁番军分区政治部先后任副主任、主任。

1982年,董旭东离休,被安置在浙江省军区杭州第四干休所居住。

贺广见(第九任场长、第十任党委书记,见人物传)

孙振亚(第十任场长)

孙振亚男,汉族,河南新野县人,1933年7月出生,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程度,高级农艺师。哈密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哈密市第二届、第四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常委。

1951年4月在河南南阳市考入新疆军区政治干部学校,同年9月分配到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历任后勤处文化教员、干部处工作员。

1954年8月考入新疆八一农学院农学系,学习农业。1956年8月毕业后任红星二场技术员、连长。1960年2月任红星二场生产股副股长,1963年2月任股(科)长,1980年2月任红星二场副场长,同年8月任场长。

1983年10月任哈密农场管理局副局长,1993年10月退休。

1952年在红星二场修渠建场中,立二等功1次,后来在工作中曾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五好干部,并曾评为师优秀团员,受到兵团奖励。

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技术指导中,经常不断地组织科技人员研究、总结和推广各项科技成果及生产经验。如化肥深施、带肥下种、氯化钙闷种、秸秆还田、化学除草、种植绿肥、测土施肥等技术,促进红星二场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粮食稳产高产的显著效果。1983年6月被兵团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另外在春小麦的引种、推广的科研工作中,和其他科技人员共同获得兵团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1971年撰写的《红星二场盐碱地改良总结报告》曾被1971年《军垦科技》刊用,并载于山东《土壤肥料与科学种田》和青海省的《盐碱土壤改良经验汇编》上。

王富秋(第十任政委、第十一任党委书记,见人物传)

刘显棋(第十一任场长)

刘显棋男,汉族,193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第三居委会一个小商人家庭。刘显棋从1945年开始在松阳县古市镇完全小学学习,1952年在松阳县第二初级中学学习,1955年进入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学习,1958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学习种子专业,1962年大学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被分配到农五师,在红星一场一连任技术员,1963年6月调往哈管处红星二场农科所(前身原哈密管理处试验站),历任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1987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1984年8月,刘显棋任哈管局红星二场场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3月任红星二场副场长,1989年4月调任哈管局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98年11月退休。

刘显棋自参加工作以后,获地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发表科技论文12篇。

刘显棋参加、主持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绩有:1、“春小麦一次分层施肥技术”(参与),获1981年兵团科技成果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成果三等奖;2、“兵团春小麦丰产栽培模式协作推广”获1985年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3、新疆小麦优良品种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参与)获新疆自治区198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4、“氯化钙闷种防御小麦干热风研究(参与)”获取新疆哈密地区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5、春小麦“新春2号”引种推广(主持人)获1987年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6、“春小麦良种新春二号的推广(参与)”获1989年新疆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7、“锌肥的施用效应及其推广(参与)”获1990年兵团哈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8、1995年获兵团科技扶贫一等奖;9、1995年被评为兵团科技信息先进个人。

单独发表或与人合著的论文有:1、“夏播小麦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栽培”,刊载《新疆气象》1979年4-5期合刊;2、“氯化钙闷种防御小麦干热风的增产效应”,刊载《新疆气象》1980年第3期;3、“不断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力争春小麦高产稳产”,刊载《新疆农垦科技》1980年第4期;4、“关于春小麦栽培的几项关键性措施”,刊载《新疆国营农场农业技术资料汇编》1981年第2期;5、“秸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粮食增产显著”,刊载《农垦部国营农场农业资料汇编》1981年辑;6、“春小麦亩产588斤”,刊载《农牧渔业部国营农场农业技术资料汇编》1982年辑;7、“春小麦(40-7)品种可望获得千亩千斤”,刊载《新疆农业科技情报》1984年新增第8期;8、“春小麦亩产800斤栽培模式”,刊载《新疆农垦科技》1985年第6期;9、红星二场“新春二号小麦亩产400公斤栽培规程”,刊载《新疆作物学会论文集》1986年第10期;10、“春小麦亩产400公斤生产模式”,刊载《新疆农业科学》1986年第3期;11、“不断探索春小麦生产规律,提高小麦生产水平”获1988年哈密地区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2、“红星二场春小麦单产跨上350公斤台阶的技术经验”,刊载1989年《哈密地区科技论文集》获一等奖,并多次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召开的小麦丰产经验交流会。

刘显棋个人业绩已被《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中国专家人才库》、《二十世纪共和国精英全集》、《世界华人精英大典》、《世界科技名人录》、《华夏英杰》、《中国世纪专家传略》等20余部国家典籍选登。

田文祥(第十二任党委书记,见人物传)

赵木森(第十二任场长兼第十三任党委书记、第十四任党委第二书记)

赵木森男,汉族,1942年9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高龙乡师家寨村,高中文化程度,1960年10月参加工作,197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农艺师,中共哈密市委常委。

赵木森于1950年7月至1959年分别在河南省偃师县小学、初中、高中学习,1960年10月进疆,在红星二场四连劳动、任技术员,1971年至1984年先后任红星二场三连技术员、副连长、连长,1984年任红星二场生产科科长,1985年12月任红星二场副场长,1987年10月参加红星二场第一次职工代表民主选举场长,当选为场长,1988年3月由哈管局党委批准任场长兼党委书记。2001年7月18日任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党委第二书记,8月24日由兵团党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副师级待遇,11月2日调任农十三师副师级调研员。

赵木森在工作、任职期间,曾多次获兵团以上机关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1989年获兵团优秀经营管理者、兵团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称号、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获1990、1993、1996、1997年度兵团安全生产先进个人。1990年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兵团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抗灾保畜先进个人。1991年12月被新疆军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授予关心国防后备力量先进领导称号。1996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在兵团“双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施和评估验收工作中被评为兵团先进个人。2000年6月获1995~1999年度兵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二轮承包责任制成绩突出奖,11月获1996~2000年度兵团学法用法先进个人称号。

赵木森单独或与人合著有关棉花、小麦、洋葱科技论文6篇,发表于《新疆农垦科技》。1987年赵木森参加春小麦“新春2号”引种推广,与其他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获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参加洋葱优质高产栽培研究与推广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万生(第十一任政委)

王万生男,汉族,1952年3月8日出生于江苏邳县,6岁时随父进疆,1959~1966年在哈密黄田农场学校上学,1967年3月在黄田农场宣传地段工作;1969年11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846部队历任战士、班长,197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4月复员,在黄田农场农机站担任拖拉机驾驶员;1976年11月任黄田农场团委书记,1984年8月任黄田农场政治处主任、纪委书记,1985年4月任黄田农场副政委、党委副书记,1987年10月至1988年10月在兵团党校学习,1989年3月调任哈管局红星二场政委、党委副书记,1990年11月至1991年8月在兵团党校干部培训班学习,1994年3月调任哈密垦区公安局政委、党委副书记,1996年10月任哈密垦区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2001年7月调任兵团公安局基建办主任。

朱广超(第十二任政委兼第十四任党委第一书记)

朱广超,男,汉族,安徽省肖县黄口牌坊村人,1950年10月22日出生,1968年参加工作,198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石河子农学院水利系专业证书班毕业,大专学历,工程师。

1957年9月在安徽省肖县仓庄上小学,1959年9月在博乐农五师红星中学上学,1964年7月在哈密管理处红星中学上学至高中毕业,1968年10月由哈管处分配到红星二场工作,在红星二场二连劳动,1970年6月在红星二场民兵值班连工作,1971年2月调到红星二场水管所先后任配水员、调度、技术员、副所长、所长。1992年2月任红星二场基建科副科长,1993年5月任红星二场副场长,2001年7月18日任农十三师红星二场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张光华(第十三任场长)

张光华,男,汉族,河南省荥阳县高村乡东张村人,1960年7月5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1983年7月塔里木农垦大学农学本科毕业,取得学士学位。1983年8月分配到哈管局火箭农场实验站担任副站长、站长;1986年1月调火箭农场机关生产科工作。同年10月调任哈管局良种繁育场副场长,198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3月随哈管局良繁场划归火箭农场后,历任一分场副场长,农场生产科科长、副场长等职,1993年11月担任火箭农场场长、党委副书记。2001年7月18日任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场长,8月24日调任兵团农六师总农艺师。

三、英模先进人物简介

王耀群(见人物传)

王德(见人物传)

杨振国(见人物传)

杨万余(见人物传)

张礼臣(见人物传)

薛兴玉

薛兴玉,原名薛候保,男,汉族,1926年10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临县十一区(碛口镇)圪塔上村一个农民家庭,家中8口人,薛兴玉在6个兄弟姊妹中行三,全家住3孔窑洞,靠种40亩薄地(中农)维持生计。

薛兴玉8岁时开始下地劳动、放羊。1938年,八路军北渡黄河,挺进山西,在他的家乡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943年1月,17岁的薛兴玉在当地参加八路军晋察冀三分区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担任队员、司号员。1948年7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在西北野战军六纵队教导旅二团三营九连任战士。1949年1月编入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一营机炮连任战士,当年2月在攻打蒲城战斗时,部队日夜急行军,有些战友掉队了,薛兴玉就把战友的机枪、面袋子扛在自己身上。同年6月21日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渭北战役中,担任重机枪手的薛兴玉在敌我双方抢占同一高地时,挺身而出,扛起本来需要3个人抬的马克沁重机枪,冒着枪林弹雨,飞步抢上高地,压倒敌军火力,掩护部队占领此高地,夺取了战斗的胜利。薛兴玉随部队转战西北,进疆剿匪。1951年7月,担任四十七团机炮一连副班长的薛兴玉参加修建红星一渠,担负运石头的任务。别人用独轮车一车推150公斤石头,薛兴玉一车总要推200~250公斤的大石头;每送一趟石头要走8公里左右的路程;别人一天送4~5趟,他一天送5~6趟,有时在路上遇到别人推石头的车子翻了,他还停下来帮助装车、修车。当年,薛兴玉立二等功2次。1952年1月,薛兴玉在四十七团三连担任副班长。修完红星一渠后又参加修建红星二渠,在修渠劳动中立三等功2次。

1953年4月,薛兴玉所在的四十七团三连开始在红柳滩开荒造田,治理盐碱。当年8月,薛兴玉顶着酷热的太阳,光着背,赤着脚,手拿铁锨,踏着深达膝盖的酱油般的碱水泥浆,来回补埂、打坝。手脚布满了碱水蚀裂的血口子,别人让他休息,他说:“不下苦功夫,怎能治服盐碱!”抹点凡士林照样干。薛兴玉从1955年以后连续6年获得团(场)先进生产者称号。1956年担任班长的薛兴玉和其他几名职工负责三连东六斗条田的水稻管理工作。水稻播种不久就出现了渗透量大的问题,前面灌后面干。薛兴玉挑起日夜坚守、连续浇水的重担。几天后,他干脆在地头上搭了一个芦苇棚,吃、住在地头,直到1个月以后稻田水量正常他才回队休息。1958年,薛兴玉担任红星二分场三队二排排长,在劳力紧张的情况下,薛兴玉提出包干完成全连职工需1天才能完成的一般总干渠清淤任务。他提着马灯,早出晚归,吃冷馍,喝冷水,历战3天完成了任务。1960年收割小麦,薛兴玉创造了一昼夜割完29亩丰产田小麦的记录。1961年1月连队打骆驼刺,薛兴玉半夜起来,创造了一天打骆驼刺340公斤的全场最高纪录。当年薛兴玉管理的三连东四斗200亩早熟青稞刚刚萌芽,两场大雨使地进而泛碱十分严重,他连夜赶制防碱耙,带领全排同志奋战两天一夜,除掉碱害,半个月后长出麦苗,可是整个条田还有20亩没有出苗,他又带领群众翻松土地补上种,浇水、施肥,三天后缺苗面积全部补齐,半个月后苗齐苗壮。当年这200亩青稞单产达到213公斤,超额包产指标21.6%,他所领导的农业二排,小麦单产178公斤,超额包产指标23.5%,创造了大面积小麦丰产记录,获兵团“五好标兵”称号。1962年春,寒流侵入场区,连队浇水时,渠水冲垮了渠堤,薛兴玉见状,立即脱下棉衣去堵水口,水流太急,冲走棉衣,他立刻跳进冰冷的渠水中,用身体堵在决口处,挡住湍急的水流,呼喊其他同志经他身上加土、堵口。他冻得脸色发青,直到人们将决口堵好,才让大伙把他拉上岸。

1963年,薛兴玉带领的生产班组,在盐碱地上着创150亩新星春小麦一季单产达到359.6公斤、复播糜子单产达100公斤的纪录,被评为兵团小麦特级丰产班组。他自己管理的200亩小麦,夺得单产212.6公斤的高产记录,超产7876公斤。夏收期间,浇水劳力缺乏,4个人灌一个斗渠的水还有困难,薛兴玉一个人把活包下来,连轴转2天2夜,灌完181亩地。粮食场院扛麻袋装车,别人俩人抬一袋,他一人扛一袋。当年12月薛兴玉获兵团二级劳模称号。

1964年10月5日,薛兴玉作为参加建国15周年庆祝活动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及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参观团的成员,在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一起合影。在接见时,毛泽东主席看到参观团成员中只有薛兴玉一人穿着无部队徽记的黄军装,就问:“你是新疆生产兵团来的吗?”薛兴玉连声答道:“是,是的,主席!”

1965年11月7日,薛兴玉被评为兵团“新增十二面红旗标兵”之一。同年12月25日,薛兴玉参加全国农垦科学技术与高产经验交流会,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71年6月,薛兴玉担任哈管处二一四团三连副连长,1975年2月任连长。1978年10月20日,薛兴玉出席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首长的接见并合影。1980年12月,哈密地区农垦局党委决定薛兴玉担任红星二场三连第二连长。1984年7月离休。薛兴玉离休后仍住在农场,热爱农场,劳作不停。

王焕兰

王焕兰,女,汉族,1936年10月出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工人家庭。1946年至1952年在南京市浦征铁路小学学习,1952年至1955年7月在南京市第一中学学习,初中刚毕业,王焕兰放弃了上高中、大学的机会,响应号召进疆支边,在农五师十三团拖拉机队先后担任文书、农具手。1956年调到农五师十三团政治处任工作员、书记员。

1958年1月,精简机关人员,王焕兰听说养猪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向红星总场二分场政委递交了3次申请书,要求下放到二分场养畜队当饲养员,在劳动中锻炼成长,向兵团二级劳模杨万余学习。当时红星二分场党委准备将王焕兰下放到子女学校当教员,在王焕兰的再三要求下,农场领导批准了她的申请。到养畜队当饲养员的第一天,王焕兰顶着寒风拌饲料,饲料用棒子搅拌不匀,她就用手拌,手一离水冰冷刺骨,同事们劝她休息,看一看,以后再干,她说:“我是来锻炼的,经不起考验还算什么锻炼?”当她把桶提到猪圈时,手就粘在桶的铁环上了。王焕兰每天要用半个汽油桶做的水槽到100米远的井边给猪抬18次清水,几天后,她的手就皲裂了,手掌磨出了血泡,肩膀压得红肿,她仍坚持工作。王焕兰边工作边学习,1958年底达到四级饲养员的水平,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1959年,王焕兰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4月组织上派王焕兰到北京某畜牧场学习养殖技术。同年9月作为兵团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团,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1月王焕兰被树为兵团“十二面红旗标兵”之一。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王焕兰被评为兵团二级劳模。

1961年3月,王焕兰担任饲养一班班长,带领大家克服饲料不足的困难,开荒种菜,仅甜菜就收获1500公斤。春季饲料极度缺乏,她将骆驼刺用开水软化,再进行发酵,勤添少喂,改进饲养管理。4月中旬,地上的草刚一露头,她就带领饲养员到戈壁上拔苦苦菜、灰灰条,仅1961年春季,为抢渡饲料紧缺关,业余打草8000公斤。

王焕兰注重圈舍管理,5天一次小检查,查圈舍清洁卫生,查猪的发育和病情,半月一次全面大检查,一月一次过磅称重和圈舍消毒,3天换垫草一次,除白天饲养之外,每夜还要查猪场2~3次,以防狼侵袭猪群,为了使猪养成按时大小便的习惯,每夜三更起床哄猪。

王焕兰接受饲养巴克夏种猪的任务以后,一年有200天住猪舍观察看护种猪。1961年冬天,巴克夏母猪分娩,为了不让小巴克夏猪受到损失,王焕兰将自己的铺盖搬到猪舍,睡觉、吃饭都不离开。三更半夜,天气特冷,她就把小猪抱到被窝里和自己睡在一起。在她的精心管理下,一个月以后,大小猪个个体壮,饲养班喂养的120头基本母猪,年终繁育增加183头,净增率达到152.5%。

1963年11月,王焕兰被树为兵团“青年标兵”。1966年,王焕兰调住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兵团农五师养畜队工作,1971年调到农五师管理科生产排工作;1975年调农五师师部园林队工作,同年,调到博州商业局百货公司任调拨员,1993年2月退休。

邹崇国

邹崇国,男,汉族,1928年3月出生,河南省邓县稂东乡人,大专文化程度,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农机工程师。1984年被评为兵团先进工作者,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邹崇国在河南邓县稂东镇小学上学;1942年,在河南邓县中学上学;1949年在稂东家中务农;1951年6月~1951年12月,新疆军区政治干校,学员;1951年12在六军十六师四十六团二连,文教;1953年2月,邹崇国在独立营担任文化教员;1953年底~1954年初,邹崇国在新疆军区农五师十三团八连放牧,班长;1955年初,在十三团红星二分场拖拉机队当学员;1961年,邹崇国在红星二分场拖拉机队担任技术员;1963年,邹崇国被派往东北农学院农机系农机干部班培训;1965年学习归来,担任红星二场机耕队技术员。

1957年,邹崇国积极钻研技术,改装了打埂器。对播种机划行器长短精确计算及播种机连接调整,避免了重播、漏播、下种不匀等现象。改装了连接输轮的轴,使播种机播种时,减少了50%来回移动时间,增加了纯工作时间和机车的利用率,减少运输空转油料损耗的50%。

邹崇国晋升为工程师后,在农机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和改进,简析54型东方红拖拉机冲缸床的原因和防止办法:原生产设计缺陷是机体缸盖和缸床位于燃烧室处的面积过窄,承受不了冷热交替变化,使管里漏气烧坏缸床;其防止办法是在缸盖最窄处施电焊加宽面积,加高0.1~0.15毫米,用手砂轮打磨,使其加一定的楔子,防止缸床向外滑移。此项技术革新在农场农机上从60年代应用到80年代效果较好。

邹崇国还作了拖拉机大小瓦座变形的分析及其手工配瓦工艺的改进。

他还对GT-4.9康拜因喂入、脱粒、分离三系统进行改装,采用胶带喂入,纹干低速脱粒,加宽分离面积并加大风量与带子有效渗漏面积,比以前减少小麦损失4~5%,减少破碎10%左右。对东风Z-141、E512型康拜因的改装,使每亩麦田比过去减少小麦损失14~17公斤,每年减少粮食浪费21~26万公斤(按1979年播种面积计算),到1987年粮食收割损耗为1.55%。1990年3月邹崇国退休。

乔风光

乔风光,男,汉族,1945年11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临县兔坂镇裴家局村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9月在裴家局村小学上初小。1956年9月在兔坂镇完全小学上高小。1958年9月在兔坂镇初级中学上初中。1960年3月在新疆哈密农五师红星中学上初中、高中。1964年9月在新疆大学数学系学习。1968年本科毕业,在新疆哈密巴里坤县奎苏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老师。1976年在哈密农垦局红星二场学校当高中数学教师,教研组长、教务员。1979年3月以后,在红星二场学校先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校长兼书记、书记职务以及红星二场教育科科长、教育中心主任(兼)等职。1979年9月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9月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先进教师”称号。1989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1994年9月兵团教育委员会、兵团人事局授予“兵团中小学优秀校长”称号。1999年9月兵团教育委员会、兵团教育工会授予“管理育人先进个人”;哈管局、哈管局教委、工会授予“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哈管局勤工俭学先进个人”、“教育先进工作者”、“重视学校团队工作的好校长”、“最佳服务员”等荣誉称号。

2002年2月中共哈密地委、中共哈管局党委授予“兵地共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称号。

1984年至1989年期间,乔风光以较大的改革力度将农场11所学校撤并为2所学校,顶着压力,精简后勤人员20余人,为农场集中办学和减轻学校负担做出贡献。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后,他致力于教学和管理工作,学校大中专升学率节节上升,在哈密农垦教育系统有一定名气,使红星二场学校进入10年辉煌。他着手抓校园硬件建设,勤工俭学,筹集资金,修围墙,盖校舍,建实验室,栽花种树,建教学楼,到90年代末,校园布局合理,景色怡人,设施配套,一所花园式的学校初具规模。他主持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各部门得到贯彻实施,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红星二场学校获哈管局“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叶爱洁

叶爱洁,女,汉族,原籍广东省信宜市平塘乡沙子村人,1958年1月19日出生于新疆哈密红星总场二分场一个干部家庭。1964年到1976年在红星二场学校学习至高中毕业。1976年分配到红星二场民兵连工作;1977年借调到红星二场生产科、基建科测量组从事测量、绘图工作,1983年调任基建科技术员。1985年3月任红星二场基建公司环保员,同年去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水利系大专班学习,1987年毕业后回到基建科任科员,1988年调任红星二场土地管理科科员,1994年1月取得工程师职称。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任哈密农场管理局(农十三师)土地局红星二场分局副局长。

叶爱洁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荣获师(局)、兵团、全国级荣誉称号。1989~1994年,叶爱洁连续5次获得哈管局土地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0~1993年连续3次被兵团土地局授予兵团土地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被国家土地局授予全国土地管理系统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1995年被国家土地管理局授予全国土地管理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7、1998、1999、2001年,叶爱洁被哈管局、农十三师土地局分别授予土地管理、地籍、档案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