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036

第36章 作物结构调整

1953年,红星二渠建成以后,四十七团党委决定全团立即投入到开荒造田、改良盐碱地的生产建设之中。由于火石泉地区盐碱较重,只能在泡碱地上采取灌水与排水相结合的方法,播上水稻,继续脱盐碱。在已初步脱盐碱的3000亩条田里,试种了小麦、甜瓜、蔬菜等作物,产量较低,还不能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

随着土壤的逐步改良,可耕地的面积逐年增加。从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以粮为纲”方针的指引下,集中全力发展粮食生产。在这个阶段,红星二场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水稻,也有小面积的甜瓜(哈密瓜)、棉花、葵花、苜蓿、甜菜和果园的种植。为使小麦的产量达到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红星二场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摸索小麦的丰产经验,曾在1975年创造了平均单产小麦275公斤的记录。

70年代,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大量种植高产作物,在提高小麦亩产的同时,扩大种植白高粱面积,以解决哈密地区粮食自给。1976~1984年间,种植小麦9.4万亩,向哈密地区上缴优质小麦15089吨。

从1984年起,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讲求经济效益。红星二场从粮食生产逐步转入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大调整上来。在“保粮增棉,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利用新疆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棉花和以葡萄为主的水果园艺种植。

2001年,红星二场棉花种植25050亩,单产皮棉131.3公斤,总产3290吨。葡萄总产177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