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机构队伍
(一)机构
1954年,建场初期很重视植树造林,当时植树造林工作是由十三团生产办公室直接领导,由林业技术员负责全场林业的种植、管理工作。1964年起,进行连队“五好”建设,各农业连队重视林业生产,设立专业林业班,由连队直接领导,负责育苗、种植管理、除虫治病工作。全场每年春季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业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连队林业班仍存在,全场有林业工人50人。1976年,林业工作逐渐恢复,林业工作的各项作业开展起来,当年扦插树苗75亩。1982年3月13日,农场成立绿化委员会。1984年7月,红星二场成立林业管理站(简称林管站),由林管站对全场林木实行统一管理,负责苗木的培育和林木采伐更新定植管理。
1991年3月15日,农场改组绿化委员会,由场领导6人组成,负责全场的绿化工作。根据兵团农(林)发[1991]17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同年11月成立了林业工作站,替代原林管站工作。其职责是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执法护林,管理林业生产,实行科学造林,管理林木资源,发放林木采伐证,征收育林基金,筹集林业发展基金,开展林业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保护荒漠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二)队伍
1984年,农场林管站配备站长、指导员、会计、出纳兼保管各1人。1991年林业工作站成立后,配备站长、会计、出纳兼保管各1人。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全场的林业工作是分配到各个连队自行负责管理,组织劳力进行培育树苗、浇水、补苗、植树。1985年后,林管站收回林业管理权,委派林管员50多人采取承包的形式进行管理,林管员抚管费由林管站核算发放。1991年后,由林业工作站进行核算。2001年,林业人员47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
二 植树造林
(一)林业发展概况
1954年,在红星二场治理盐碱初显成效时,为了防风固沙,改变农场的小气候,当年育出了第一批荒原树苗。其中桃树苗5410株,椿树苗4592株,沙枣树苗1160株,柳树苗612株,杨树苗15840株。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农场各连队都非常重视苗圃的培育,每年春季都要集中劳力造条田防风林,到邻近的乡队采集树种条,扦插苗圃。1962年,全场成林311.2亩,计79909株,新林60.6亩,计21135株,零星植树5700株,斗渠林26817株,葡萄园60亩864株,苹果园70亩957株,杏树园35亩1280株,杨树苗13亩28126株,柳树苗12亩87883株,沙枣苗35.75亩153450株,苹果苗1.5亩8800株,核桃苗0.3亩1164株。全场园林专业人员共计44人。在60年代中期,农场每年要造林200亩。由于在育苗造林和粮食生产的用水上,没有科学合理地调配,幼林死亡较多,当时有一首顺口溜:“春季造林热情高,夏季无人把水浇,秋季牛羊放进去,冬天砍了当柴烧”。1964年农五师副师长张顺国在红星二场干部大会上提出:每个条田在作物灌水完后,必须将水放到林带将林带灌一遍。每年春天坚持修整树枝,除虫打药,冬天来临坚持给树干粉刷石灰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偷砍盗伐林木,滥放牧,牲口啃树,毁林的事件常有发生。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主要是逐年更新旧林,采伐木料供农场生产和职工修建房屋的木材需要,来年补齐更新。
1990年红星二场实施“四三三七五”绿色工程计划。其内容:“四”,即条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居民点绿化、厂校花香化;“三”,即三条主干道,场部到水管所道路林、场部到六连道路林、四连至一连道路林;“三”,三条主干林,三支新支渠防护林、西二支新支渠防护林、一连西边界防护林;“七”,即七个居民绿化区,一连居民绿化区、三连居民绿化区、五连脱水厂居民绿化区、七连居民绿化区、机一队居民绿化区、机二队居民绿化区、农科所机关居民绿化区;“五”,即五个厂(校)绿化点,子女校园绿化点、脱水厂内绿化点、粮棉加工厂内绿化点、化工厂内绿化点、场直机关绿化点。
当年5~7月,农场开始展开造林的准备工作,机车推土、打埂、平地、打井、架线安装电机、抽水治碱。绿色工程要达到的要求:一是规模大,全场人人种树,实现林网化;二是质量好,土地的小畦平整园田化,宽窄行定植,树苗中高边低,横竖成行,栽树要一埋、二踩、三提苗;三是地块管理责任落实。
1991年实现林网化,是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此项工程当年底基本完成。1992~1996年每年造林面积分别达到1330亩、697亩、765亩、642亩、259亩。1997年3月,农场庭院果园改建402亩,定植2.2万株。第一开发区造防护林150亩,栽树7万株。1998年,红星二场实现林地总面积4830亩。1999年植树造林300亩。2000年营造防护林170亩,植树14万株,成活率为65%,条田林网化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16%,林木覆盖率为5%。2001年造林105亩。
附:1985年红星二场林业生产任务及管理暂行办法
(一)任务:造林2350亩,育苗70亩,种葡萄235亩。
(二)政策和措施:
1.零星植树、庭院植树、房前屋后植树、家庭林场植树:实行(1)谁种谁有;(2)成本自付;(3)农场以经济扶持。
2.大面积农田防护林、弃耕地林、新垦荒地林、退耕还林一律实行个人承包,责任到人。定管理程序,定管理报酬。庭院自用地栽树,个人管理,自栽自有。
3.树苗栽植后分片到户,个人承包。
4.对原有林木的管理资金仍实行管理拨款,每人1000元/年。
5.林业生产必须同财务挂钩,造林育林完不成,按全年总任务完不成对待,不能评优,不能得奖,并按比例扣发工资、奖金。
6.红星二场境内的所有公私林木的采伐权均由农场掌握,其私人林木采伐必须上报备案,经农场发给采伐证,凭证采伐。违者从严处罚。
7.各级领导和承包者都必须加强对林木的栽培管理和看护管理,力争包栽包活,茁壮成长。如有丢失老树按价赔偿,丢失新幼林树木加倍罚款。
8.全场所有林木必须建立林木合同档案以明确权属和责任,一切林木经济纠纷均凭合同规定办理。
(二)农田防护林
1954年开始造林,分为基干林带、主林带、条田防护林。沿东干渠南侧二支渠、三支渠内侧,栽一条宽23米、长2400米的基干林带;沿东一支东侧二、三、四、五、六斗渠内侧栽植宽11米、长1200米防风林带,以作物生长季节的风向,决定防护林带的走向。
1.造林树种的选择
林带的配置,主乔木是钻天杨和毛白杨。亚乔木为樗树(臭椿)及柳、榆三种,灌木以沙枣及紫穗槐为主。
2.林带及渠道、道路的配置
基干林位于渠道南侧,主林带位于渠道东侧,各半幅式配合,形成跨渠栽植,当林带生长浓郁后,对渠道起保护作用。渠道边沿的树根,可固定渠道堤边。交通道路林设置在基干林南侧,主林带设置在道路两侧,以遮荫护路。
3.植树造林的要求
(1)定植的林地要平整,打好渠道,组织劳动力细平,打埂作畦,挖去碱土,平好洼坑,使林地平整,畦埂渠配套。
(2)栽树时做到“五边一选”:边起树苗,边挖坑,边施底肥,边植树,边灌水,一条龙作业。选苗木要株高一致,根系完整的树苗。
(3)严格造林质量:贯彻“三造三不造”的要求。整好地造,有水造,无碱造,反之,则不造林。树坑深度50~60厘米,瘠薄的地要施入底肥,树苗放入坑内埋土使须根展开,树苗横竖对直,造林结束,当天浇水,待地表水稍干后(24小时)人工扶直树苗,填堵裂缝。
80年代后期,农场为了保证幼林正常生长,注重林带的水利配套,首先打井、压碱泡荒,然后植树。农场公路主干道林,有专门的20眼机井灌溉。
4.培育树苗的要求
(1)树的种条从采集到扦插,必须保持种条的鲜活。采集二年生、芽包多、无病虫害的枝条,截穗长25厘米,边插边取,防种条干枯。
(2)扦插前精心整地,深翻25~28厘米,打埂作畦宽2米、长15~18米,每畦用人工细平,使土壤达到松、碎、细、平、无杂草的要求。
(3)插苗时行距60厘米,株距10厘米,倾斜入土4/5,用脚踏实。
(4)边插边灌,水一定要灌透,专人管理,做好松土、整枝、防虫工作。
三 经营管理
从50~80年代,全场的林木由各个连队分散管理,分散经营,林业的收支由连队核算,报场财务部门统一核销。
1984年林管站成立后,林木实行统一管理,财务上实行由林管站单独核算。林木管理实行承包责任制,设专职林管员。林带的浇水由连队统一安排。林管站负责林管员的作业项目安排、监督、检查,制定林带管理承包办法。林管员的工作任务包括浇水、修剪、松土锄草、喷药、清点树木、护林。林管人员的报酬与林管工作挂钩,按抚管林木的数量核定(见),以任务完成情况、成活率、生长量实行奖惩。
林木管理的奖罚:(1)成活率第一年为70%,第二年为80%,第三年为90%,超活一株奖励0.10元,减活一株扣发0.10元;(2)树干生长量的奖罚:年生长量定为1.5厘米(直径)。超长量占应长量的百分数,奖励当年管理费与百分数的折算金额。减长量的百分数扣发当年的管理费与百分数的折算金额。测量生长量的部位在离地面1.2米处。(3)林管员在新林、幼林间作收入(必须是低秆)全部归种植者所有。(4)采伐林木收入的10%返回给管理单位,用作林地更新建设等专项费用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