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与大刀王五的故事一向为人们津津乐道。历史上确有其事。谭嗣同早在北京读书时就认识了大刀王五。
谭嗣同不爱读教条的经书、作死板的八股,却崇尚不拘泥于俗套的侠义人物。有一次在庙会上他见到一个人,背后斜插着一把大刀,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发出的笑声朗朗入耳。谭嗣同觉得他身上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在无形地吸引着自己。
“这是谁?好威武啊!”谭嗣同禁不住问身旁的同伴。
“这你都不知道,他就是大刀王五,风威标局的标头。他走南闯北,扶危济贫,武艺高强,名气大着呢!”
谭嗣同望着王大刀,被他的一身正气折服了,有了想要拜他为师的念头。
“王大侠,听说你行侠仗义,武功高强,我想拜你为师。”说着谭嗣同深深一揖。眼见华光一闪,来人拜在自己面前,王五心里一阵不悦,不知哪家公子哥又跑来讨没趣。可是,当谭嗣同抬起头来,对视他的时候,他一下怔住了。这少年除了衣着华丽,还有一脸正气,特别是他炯炯的双目中透着一种豪气,凝重的眉宇间露着一种威严,这豪气和威严是与自己相似的!他心动了。
“你是富家子弟,怎么能拜我这乡野武夫为师?”
“穷富都是一样的人,我学好了武艺,也跟着你去帮助穷人。”
“好,说的好!我就破例收你这个徒弟。”
大刀王五,是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人。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五不负师父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
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
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虽是师徒,竟成忘年之交,王比谭大十多岁,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北京还有一位江湖侠士,人称“通臂猿胡七”,本名胡致廷,谭嗣同跟着他学了太极拳、双刀等武艺。胡致廷还创办了一个秘密团体,叫“十八兄弟”,他们在江湖上扶弱惩强,想要“打尽天下之不平”。谭嗣同和这两位民间大侠可以说是生死之交。谭嗣同作为一个贵公子,又是个读书人,却乐于结交江湖好汉,一身侠气,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其实,上古时代,人们好武,当时的儒士并不柔弱,孔子时代,读书人要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是射箭等武事。孔子的学生中就有不少勇武刚直的人,比如子路、子张。只是到了近古,科举制度越来越强化,越来越偏重辞章,读书人的尚武精神才越来越退化了。
谭嗣同的知识结构,迥异于当时的读书人,其实是很值得今人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