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年(1884),经过了长期的酝酿,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刘锦棠因为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屡立战功,而且善后工作卓有成效,所以新疆设立行省,他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第一任新疆巡抚。此时年方二十的谭嗣同离开了家,来到新疆巡抚刘锦棠的幕府任职。刘锦棠通过与谭嗣同的交流和接触,对谭嗣同非常赏识,准备将他推荐给朝廷。遗憾的是刘锦棠此后不久为了赡养父母而辞去官职,推荐的事遂被搁置。
有了自己的工作,脱离了家庭的羁绊,好动不好静的谭嗣同一边读书,一边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在艰苦漫长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漫游中,谭嗣同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黄河上下,往来于新疆、甘肃、陕西、直隶、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十几个省份,经过的里程长达八万多里。
按照谭嗣同自己的说法,他的十年漫游目的是为了赴南北各省参加考试。其实这不过是应对父亲的期望和要求的托词。事实上,谭嗣同对科举考试并不热心。很早的时候谭嗣同对于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就缺乏兴趣。那时老师逼他读这些和科举有关的书籍时,他极为不满地在书上写了“岂有此理”的话以示反抗。后虽在父亲和老师的监督下勉强用功,但却时时跳出科举考试相关的科目,研读各种与科举考试无关的杂书。更会时时逃出学堂,去干一些嬉戏玩耍不务正业的勾当。
谭嗣同在漫游的过程中,他的父亲谭继洵不断地催促他参加各省的科举考试。谭嗣同虽极不情愿,但一来不能违拗父亲的命令,二来当时的读书人能走的道路也只有科举入仕一途,故而谭嗣同虽不热心,还是于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九年间,先后在甘肃、湖南、湖北、北京等地参加过六次省试,令谭嗣同极为郁闷的是六次考试都名落孙山。由于连续的考试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受限于父亲不能远游的命令,谭嗣同的漫游未能如自己设想的那样“尽四方之志”,多少让谭嗣同有些遗憾,但这十年的漫游还是让谭嗣同从中大受裨益。
谭嗣同在十年的漫游中,领略了祖国壮美的山河,这激起了谭嗣同强烈的爱国之心。为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写下了许多赞美壮丽山河的诗句。
如在游览崆峒山时,看到崆峒山上的奇石怪松和漫山的桃花,他写下诗句:“松孥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途经陕甘大地,雨后的关中平原清奇空新,翠绿的植被和热闹的蛙声,让谭嗣同忍不住写下:“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青天。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
看到冬天夕阳下辽阔无垠的西北沙漠,一条天际而来的黄河贯通千里,这一空远辽阔的自然景色让人显得极为渺小,却能让人的心胸无限宽阔。谭嗣同用“远天连雪暗,落日入沙黄。石立人形瘦,河流衣带长。”的诗句描绘了这如梦如画的景色。
在经过雄伟壮观的秦岭时,眼见漫山遍野梨花怒放,农家小院隐于果林之中,谭嗣同更是写下了引人入胜的诗句:“绿雨笼烟山四围,水田千顷画僧衣。我来亦有家园感,一岭梨花似雪飞。”
谭嗣同在游洞庭,过平津,回湖南,逛武汉,经陇山等地方的时候,都写下了或气势磅礴或清新委婉的诗句。
十年的漫游,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谭嗣同心情大好。但他同时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从而了解到广大民众的疾苦,接触到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谭嗣同十年漫游时期,正是西方列强加紧在政治、军事尤其是经济方面对中国侵略之时。军事上,英国对我国的边疆云南和西藏进行了侵略,法国因为侵犯越南进而挑起了中法战争,沙皇俄国则对我国的西北边疆进行广泛的侵扰;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中攫取的各种特权,不断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加紧对中国广大地区的掠夺,从而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广大的农村更加破败;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向中国派遣大批的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建立教堂,发展教民,霸占田产,欺压乡民,包揽词讼,干预内政,同时为本国提供各种情报,进行奴化宣传。所有这一切,更让中国社会破败不堪。而此时的清王朝,不顾人民的死活,还在不断地增加各种赋税,搜刮民脂民膏。广大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难以维持生计,要么落难逃荒,要么揭竽起义。
此后在一次同自己的老师欧阳中鹄的通信中,谭嗣同向欧阳中鹄讲述了他在天津附近看到的流民的状况。讲到一批遭遇到水灾的难民在河堤上支起芦席为屋。那屋极为狭小,看上去就如柜子一般大小。成千上万的难民们个个面带菜色,骨瘦如柴。他还说,能够逃到那里的民众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因为顺天直隶的水灾,十余年来未尝中断,而夏天永定河又决堤。河道壅塞,出海口被阻塞,有的只是水害而绝无水利。而此时清政府的高官大吏,不顾民众的生死,决计不去疏浚河道海口,还幸灾乐祸地讲:“这是天生奇险以卫京师,让外国人的兵舰无法驶入内河。”但广大的灾民却即将变为鱼鳖了。
通过对底层社会的了解,谭嗣同能够体味到民间的疾苦,更能够了解到清政府官吏的昏庸腐败,从而加深厂他对清I朝的不满。此时的谭嗣同开始怀疑自己曾经许之为经世之学的学问,并进而思考什么样的学问才是真正的经世学问,怎样;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让广大的民众免受灾荒之苦。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十年的漫游,谭嗣同跟从许多老师,学到‘了渊博的知识,接触到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结识了许多朋友。他跟随那些有名望、有思想的老师研读各类书籍,探讨各种学问;同他的那些朋友……’起共同从事自己认为可以经世救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