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15070600000087

第87章 行为的控制系统(4)

另外,导致自然兴奋和无意注意的原因,的确可分为技术性原因引起的和动力性原因引起的两大类,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有时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有时则很难做出明确的区分。因为对主体进行结构与倾向、技术与动力的划分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权宜之计,况且在现实中,某一对象必然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与同样是一个整体的人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引起主体对它们的注意与保持的原因,一定是主观客观的双重原因和动力与技术的综合作用。

总之,在自然状态下,主体总是被这样那样的内容牵着走,不是注意外部内容,就是注意内部内容,在同时面临内外多重刺激情况下,主体总是无意识地去注意其中的强势内容,注意的指向、集中和转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意识流、行为流的运动变化过程。但是,究竟哪些是强势内容,则有太多的说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上面,我们主要讨论了无意注意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其中所揭示的,其实正是人的自然属性以及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运演规律,从中我们也发现,完全地由着主体的自然倾向,听任无意注意的自然发生,我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将会是混乱的、无意义的,主体的良知和理性将会被湮没在芜杂的信息洪流中。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运演,都不能仅仅依赖于无意注意的作用,要想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要想使我们的注意力有效有益,必须对其实行人为的导引和干预。于是,就有了有意注意一说。

所谓的有意注意,又称作随意注意,是指主体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地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于某些事物和对象,这种注意通常需要主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导引,并伴随着一定的意志努力,而这其实已经带有强制和控制的成分了。

有意注意是相对于无意注意的来说的,是针对那些可以自然兴奋、自然吸引注意的强势兴奋来说的,相比于它们来说,有意注意所要注意的,是一些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指向和保持的对象,其本质是要强制激活一些处于弱势状态的内容并使之得到保持。当然,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某些情况下,也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一致,也就是说,在有些情况下,想要有意去注意的内容,正是可以自然兴奋的强势内容,正是引起主体无意注意的对象。在自然状态下,这种人的理智倾向和意图,完全地迎合了主体的自然节奏和脉动的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相对的吻合和大概的一致却是经常存在的,也是主体想通过一定的训练试图达到的某种境界。

有意注意的加入和参与,使得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和超越强势内容和偶然因素对主体的控制,使得主体更多了一些主动性和随意性,使得主体的理性需要有了更充足的施展空间,充分显示了主体的能动性和决定作用。

至于说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沿着设定的方向,但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它一般被认为是有意注意的特殊形式或特殊阶段,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注意的对象和内容经过意志的规范和约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足够的强度时,这时,去掉主观的控制和努力,该对象仍然会保持在注意中,主体仍然沉浸在对内容的关注中,这种现象称为有意后注意。可见,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高级阶段,对主体各方面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只用很少的能量,或只消耗很少的能量,却能保证各种有意义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自动化运行,是我们学习与训练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注意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注意的一些特点和规律,那么,注意为什么具有上述特点,它的内在本质究竟是怎样的呢?

注意是意识活性和活力的体现,是主体的各种内存和功能区处于活动和唤醒状态时共同表现出的特征,正是由于注意对某种对象或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才保证了该心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任何心理内容的兴奋和心理活动的运行又是需要能量的支持做保障的。因此,注意的本质可以被认为是主体对某种身心活动的能量投资和精力贯注。所以,探究注意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不涉及能量的分配与消耗问题。

我们知道,注意是主体认知中枢对某种对象主动或被动地指向和集中,本质上是人的中枢加工器能力有限的体现和反映。因为假如我们有足够大的认知与加工能力,我们本可以一下子反映所有内容或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而无须通过注意的聚焦和转换来继时性地逐步完成活动。因此,中枢加工器有限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有限的能量、资源和空间,决定了认知加工器会根据实际的需要,对客体内容与活动对象自动地进行筛选和剪裁,选择与其能力和能量相匹配的具有不同质和量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然后通过继时性的调节转换,使各种相关内容依次进入,以保证整个活动的连续性。所以,注意本身反映了智能系统和中枢加工器的自我调节能力,注意的指向、集中、分配、转换,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紧张度以及注意的调节功能等特性,本质上反映了中枢系统的资源能量或中枢系统所能调动和掌控的心理能量对活动内容的投资、聚焦与转换,反映了心理能量的使用和分配情况。而这种能量的使用和消耗,本质上是与主体各种心理结构倾向寻求兴奋与表现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与生俱来的生命特质和特性,生命的原动力和能量系统支持着人进行着千姿百态的行为活动。

那么,究竟该怎样理解活动内容或注意本身的耗能、耗力这一问题呢?

首先,能量是中性的,它聚集于此,便会使此活动运行,转向于彼,便会支持彼活动的运转。能量总要宣泄,总要消耗,总要流失,不是此,便是彼。哪部分内容兴奋了,哪部分便会消耗这一能量,谁兴奋,谁便“占便宜”。因此,心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心理能量不同性质、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的聚散、流动与消耗过程。

其次,不同的活动要消耗不同的能量,这种消耗主要表现在使某活动启动、发生,使其从潜抑状态转为激活和兴奋状态的开始阶段,同时也表现在维持其正常运转,使其按照特定的轨迹、规范和节奏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显然,与自然界的其他运动形式一样,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心理活动所需要和所消耗的能量是不同的。因此,能量的激发与使用,总是与形形色色的活动相联系,总是随着活动的进行,根据活动的需要,或聚集或消耗。

可见,决定活动的能量投资和消耗情况,主要看主体进行了哪些操作和运作,以及这些操作动作的难度,而这主要取决于主体所从事活动自身的性质及其对主体的客观要求,取决于与这些客观要求相比主体目前的现实条件及所处的状态。换言之,主客体之间的差距和匹配程度,是决定主体能耗多少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简单容易的工作和活动,耗力、耗能自然要少,难度大、工作量大的显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从“兴奋”的角度和“强度”的概念来看,阈限低的内容容易兴奋,所以只需要少量的能量便可激活它;而强度高的内容自身就具有较高的冲量和势能,具有自动兴奋、自然运行的趋势,具有优先进入和持久把持意识的优势和能力,所以,只需要少量的能量投资便可维持它的运转。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能量消耗的具体形式。首先,能量的消耗表现在两种方式和渠道上,一种表现在动力上的消耗,是为了驱动并支持活动的正常运行而施加的力,主要体现在意志努力上;另一种表现在技术上的消耗,是指为了使活动按照特定的模式和轨迹运行,所施加的约束力、监控力,主要体现为理智的导引和操作控制上。其次,耗力、耗能还存在着脑力上的消耗和体力上的消耗,存在着生理上的消耗和心理上的消耗,以及身心混合的消耗等多种形式。其三,还存在着客观的消耗和主观的消耗一说,同一活动和操作,客观上的消耗是一样的,但不同的主体状况和条件所体验到的耗力、耗能的水平是大不相同的。

至于谈到如何评价能量投资和消耗的水平和状况,不同的活动当然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各种活动又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和指标,例如,激动水平,焦虑水平,唤醒水平,积极性的高低,注意的集中度和紧张度,意志努力的程度等等。

谈到能量的消耗和注意力的关系,就不能不涉及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所谓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话题,而这本质上和我们上面所谈的一样,即能量的消耗与活动的种类和活动的状态有关。

(1)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的概念及关系。所谓的控制性加工,是指有着一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策略,需要意志努力,需要理智的监控与导引,通常是受人有意识控制的加工活动。这种活动的进行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特定的能量投入和能量消耗,有着很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容量限制,需要系列展开,通常都是在意识层面上进行或一般都反映在意识层面上,等等。具有这种特点的活动或工作,一般都是一些低强度的,困难的,复杂的,生疏的,不具备自然兴奋、自动运行的条件,必须依靠控制的参与,才能符合要求,达到目的。

所谓的自动加工,是指具备了充足的主客观条件,不需要理智的监控与导引,不需要动力的督促,无须注意的参与,无须控制的加入,仍能够正常运行的加工活动。这一类活动通常都是由于强势内容的自然兴奋而导致的行为运行,是一些习惯、定势和熟练化的东西所决定的自动化反应,这种加工比较机械和固定,缺乏应有的弹性和灵活性,有着很强的条件限制,需要的资源、消耗的能量很少,加工容易而且速度极快,甚至其过程都反映不到意识层面上,因此许多加工可以平行进行,并且无须控制,有时甚至根本无法控制。

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活动或多或少的都是需要控制的,控制性加工的存在范围也相对的广泛,其意义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围绕着自动性加工、无须控制的活动,则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究竟哪些活动算作自动进行的,哪些加工算作自动加工,自动加工的特点和标准该怎样界定,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的。

首先,“自动”的范畴包括自动加工、自动控制、自动运行、自然兴奋等方面,它们是有着大致相似的含义的。其次,“自动”包括动力上的自动和技术能力上的自动,相应的,“控制”一般也表现为动力上的控制和技术上的控制两种形式,但两个方面有时很难分开,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具体来说,动力上的自动一般表现为,某种活动迎合了主体意愿、需要,符合了主体现实的身心状态,顺应了主体心理变化的规律和节奏,因而无须强制就会自然兴奋;而技术上的自动是指活动的内容是熟悉的,加工的手段是熟练的,主体相关的经验和训练符合加工、操作的技术要求,主客体之间的差距很小或为零,因而,任务或活动相对于主体的技术水平而言显得简单容易,加工操作也就容易简单,无须投注什么精力和能量,无须强制努力,无须精心操控,有意无意之间,操作便能顺利进行,任务也能轻易完成,甚至有些性质的加工能够瞬间完成,因而表现出某种自动的特征。

但是,由于某一活动或任务常常与主体多方面的结构倾向相关,顺应此,可能违背彼,a方面符合的充分,b方面符合的欠缺,同时,客观条件也常常很难具备的完美无缺,因此,一项活动自动化程度和水平则会表现的参差不齐。换言之,自动应该包括多种层次和水平,自动的概念应该是广义的,在这一层面上算自动的,但在另一层面则又是被强制、被控制的,没有绝对的自然自动,在自动与强制、自然运行与控制运行之间是渐进过渡的。

总之,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是认知活动的两种形式,也反映了心理活动的两种大致的类型(有意与无意,自动与强制),其中控制性加工是心理活动的主导形式,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活动都需要不同层面和力度的控制才能正常进行,而自动加工是在控制性加工高度熟练或各方面条件充分具备下的特殊情况,是控制性加工的高级形式,也是控制性加工的追求方向。

(2)两种加工方式与能耗的关系。任何心理活动和心理运转,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不论是强制激活和运转的,还是自然兴奋和自动运行的,只不过强制运转的通常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这又需要从动力和技术两方面来分析,从动力的角度来说,符合需要的、满足意愿的,主体都会自觉自愿地去进行,就会自然地产生兴奋,或者说主体就会被自动地吸引过去,而不用丝毫的强制,相反,想阻止活动的发生却是需要努力、需要耗能的;而违背主体意愿和倾向的,主体天然的反应就是回避、排斥,如若某种因素使得主体必须去做,无疑需要另外的能量投资驱使主体强制去做。也就是说,顺应倾向会得到相关的动力支持,从而导致动力上的自动,违背倾向则会遇到反向力的作用,会导致倾向上的强制,后者显然是费力、吃力的,因而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从技术能力角度来说,如果工作或活动的内容与主体相关的技术结构和经验组织有更多的相似,甚至完全一致,那么,这一工作或活动对主体而言就是简单容易的,而从事这一操作、完成这一工作就不用过多的理智监控和导引,也不用费力地去探索解决的方式和办法,靠定势和熟练就完全能够应付,通过训练所培养的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会自动化地完成一系列的操作,从而表现出技术上的容易和自动;相反,如果工作或活动是复杂的、全新的、与先前的经验很少相关的,那么,主体从事这一工作就必然是费力的、吃力的,甚至是困难重重的,同时也必将需要主体精心的操控和努力的运作,才可能顺利地完成相关的操作,而这显然就会比自动的、容易的要消耗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