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28个春秋,对外开放的领域逐渐扩大、程度逐步加深、质量日益提高,总体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尤其在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扩大到全方位的开放。可见,对外开放的过程就是让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课题。本章将主要从引进和利用外资、特区发展以及资本跨国流动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和概括,评价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展望
一、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回顾
1.经济特区的概念
由******同志倡导、党中央和******决定创办的经济特区,是在当时我国还处在与世隔绝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启动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这种经济上的优惠政策,从狭义理解通常是指税收优惠;从广义理解还包括金融优惠、土地使用优惠、厂房优惠、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放宽外汇管制、经营方式灵活、部分产品内销、允许巨额投资者获得永久居留权、取得国籍或自由出入境等等。这些特殊优惠政策,给予外资进入经济特区赚取高额利润的机会,并赋予特区独有的竞争优势,使其以超常的速度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2.经济特区设立的背景和概况
(1)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立的四个特区概况
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1980年8月26日,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设置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内地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窗口”。特区通过引进大量的外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信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自身发展,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崛起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珠海、厦门和汕头也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沿海开放城市。珠海虽然经济活力目前尚不及深圳,但发展速度和潜力也是令人瞩目,并且它号称是人类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厦门、汕头,利用侨属众多的优势,也发展迅速,其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完全可以和青岛、大连等国内一流城市媲美。中国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
其中我们以深圳为例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的发展。深圳用了20多年的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一个小渔村,崛起成为中国南方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其成长之快,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也应占有一席地位。2002年深圳实现GDP总量223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约占广东省的20%;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0年雄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2002年比第二名的上海多出口145亿多美元;港口、机场的运输量连年大幅增加,2002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62万标箱,在世界集装箱港口排名第六。2003年上半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1172.8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广州、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高出2.5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58万标箱,增长42.3%。深圳先后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等殊荣。深圳市长宣称,2005年深圳将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城市。
(2)20世纪80年代后期设立的海南特区概况
海南特区设立于中国对外开放由点向面发展的80年代后期,其功能和定位基本上与前4个特区相同,即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窗口”。依靠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海南创造了建省办特区前5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辉煌,并迅速成为当时国内外投资者竞相投资的一大热点。据统计,这5年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多亿美元,为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前8年的28.7倍,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1992和1993年,经济增长速度高达40.2%和20.9%。诚然,1992—1993年的房地产过热造成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本和房地产存量积压,给海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这不是特区先行的改革开放试验问题,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出现的失误。
3.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成就
(1)经济特区作用的转变
1)20世纪80年代的“四个窗口”
1984年******在考察经济特区后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这是对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概括,对创办经济特区目的和意义的深刻揭示。
特区是技术的窗口。创办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开放的基地”,是为了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实践也证明了,通过兴办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三资”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除了在本地吸收、消化和创新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向内地进行转移和推广。
特区是管理的窗口。经济特区通过吸引外资,创办“三资”企业,成功的学到了许多适合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而且被广泛的推广到内地,并为内地培养了大批的管理人才。
特区是知识的窗口。在这个方面,特区主要起到了内窥外探的作用,即通过特区可以及时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前沿。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特区即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特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橱窗”。
2)20世纪90年代的“四个作用”
1995年江****指出“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创各个方面的新优势,更好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这“四个作用”,是党中央在新的发展时期,对经济特区地位和作用的新概括。
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四个窗口”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创办经济特区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要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这是我国兴办经济特区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时代赋予我国经济特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重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实行全国统一规划下依次推进的方式,采取地区倾斜政策,先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地区示范、辐射和带动后富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经济特区正是贯彻了该思想,带动全国共同富裕的战略性举措之一。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经济特区毗邻香港,因此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香港经济繁荣与稳定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2)经济特区成就的指标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并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分别从1980—2000年的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数据中得到反映。
通过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1)从绝对指标看,五大经济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很快,合计额从1980年的41.83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3493.08亿元,20年间增长了83.5倍,净增3451.25亿元,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9.7倍。其中,深圳特区增长最快,由2.70亿元增长到16665.47亿元,增长了616.8倍;增幅最小的是海南,从19.33亿元增长到518.5亿元,增长了26.8倍。1980年五大经济特区的GDP排序为:海南、汕头、厦门、深圳、珠海;而2000年时,先后顺序演变为:深圳、海南、厦门、汕头、珠海。
2)从相对指标看,五大经济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0.94%上升到3.96%,20年间增长了3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占全国的比重由0.06%提高了1.89%,净提高16倍,提高幅度最大;海南的比重由0.43%提高到0.588%,提高了0.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小。1980年五大特区占全国GDP的比重先后排序为海南、汕头、厦门、深圳、珠海;而2000年时,先后排序演变为:深圳、海南、厦门、汕头、珠海。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1)从绝对指标看,五大经济特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最快的深圳从1980年的1.38亿元增长到2000年619.70亿元,增长了近450倍;最慢的汕头20年间也增长了53倍;同期全国的这一指标增长了43.66倍。
2)从相对指标看,五大特区全社会固定首次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由1980年的1.16%上升到2000年的3.63%,20年间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这20年间五大经济特区平均占全国的比重为3.69%。这20年的长期发展趋势表明,五大特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逐步加强,这种上升趋势一直没有改变,并呈现出逐步提高的“台阶式增长”的态势。
3)从排序情况看,五大特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980年的顺序为:海南、深圳、汕头、厦门、珠海;到2000年演变为:深圳、海南、厦门、汕头、珠海。而且五大特区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2000年,深圳特区所占比重比其他四大特区所占比重之和还高,是珠海的6倍多。